1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12.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7 12:2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单选题
1.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问题。这主要反映: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2.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和新教国家站在了一起。法国参战意在( )
A.改变原有宗教立场 B.维护宗教改革成果 C.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3.历史学家蒋廷黻在其1938年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1842年后)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我们”的“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突出表明了
A.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五口通商危害大大地减弱
4.英法百年战争之前,“英国的上流社会人士讲法语,并以和法国联姻为荣”,但在百年战争过程中,英国民众普遍认为法语是“敌人的语言”。这一变化表明英国( )
A.社会阶层矛盾尖锐 B.民族意识得到强化
C.封建王权战胜教权 D.民众文化素养提升
5.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不图虚名,可以和贵族为敌,描述的是
A.等级君主制 B.君主专制 C.君主立宪制 D.民主共和制
6.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形成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的统一,使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提 B.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D.近代民族国家基于王权君主制的形成
7.1611年,英王詹姆斯一世主持翻译《圣经》,被称为英王詹姆斯王译本。这部《圣经》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未受教育的普通人也能阅读,被称为钦定版《圣经》。钦定版《圣经》的出现( )
A.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 B.有利于民族语言的普及
C.标志着民族国家形成 D.强化了君主的思想专制
8.一个半世纪以前,为结束“三十年战争”期间的冲突,各方达成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同时还制定了指导一般外交政策行为的原则。由此产生了把不再受宗教驱使的现存政治实体作为出发点的欧洲序。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里,这一体系通过几乎是自发组成的相互制衡的同盟,把挑战者约束在这一均势中。该体系是:( )
A.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维也纳体系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雅尔塔体系
9.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如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这一历史现象( )
A.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B.助推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
C.摧毁封建教会的信仰基础 D.激化了王权与教权的矛盾
10.17世纪以来,国际法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下图反映了这一历程,从中可以得出( )
A.国际治理模式不断调整 B.战争迟滞了国际法发展
C.始终着力维护世界和平 D.国际法对各国有强制性
11.欧洲经过三十年战争后缔结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合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维护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原则,例如势力范围、合法干涉等。这些新规定反映出( )
A.国际法发展出现倒退 B.国际法的约束力不够强大
C.军国主义发展的需求 D.世界和平得到了有效维护
12.在拿破仑帝国败局已定的局面下,为处置法国和重新安排战后的欧洲,1814年10月1日起,俄国沙皇、普鲁士国王、奥地利皇帝、英国外交大臣等召开会议,并于1815年6月通过《最后议定书》,议定书为新的国际体系建立奠定重要基础。这一新的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 )
A.全体一致、集体安全 B.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C.法律至上、王权有限 D.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13.《联合国宪章》第103条规定:“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据此可知,《联合国宪章》( )
A.带有帝国主义强权政治色彩 B.对其他法律性文件具有排他性
C.深受欧洲旧有的国际法影响 D.在客观上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
14.有学者指出,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尽管只是一纸集体安全的原则声明,并未真正约束列强的行动。但它第一次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民族国家之间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作者认为《非战公约》( )
A.维护了国际关系的和平稳定 B.促进了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C.有效遏制了法西斯对外扩张 D.体现了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进步
15.17世纪欧洲某次国际会议后签订的条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依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该条约( )
A.建立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 B.促进德意志统一的实现
C.确立了国际法的某些基本原则 D.推动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二、填空题
16.16世纪,法国国王签著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 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 。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 ,促进了 。
1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2)表现
①十月革命后, 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②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8.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形成
①原因: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 冲突。
②过程
基础 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的《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形成 1648年,《 》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标志着国际法的形成
(2)外交制度的建立:17世纪,在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 基础上,逐渐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19.国际法的形成
背景 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格劳秀斯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标志 1648年,《 》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意义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 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2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2)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 ”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3)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三、材料分析题
21.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精神信仰体系,它广泛存在于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各种形态的社会之中,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并以各种方式影响着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宗教改革在政治上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二 二战之后持续时间最久、最难以解决的国际争端是巴以冲突,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土地,但双方都高举宗教的大旗,都试图从道德与信仰的制高点上批判对方,把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斗争宗教化,把对现实利益的诉求神圣化。再如,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美国,在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全球战略中,非常注意将“信仰至上”的原则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以便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实现其政策的行动具有宗教上的神圣性与道义上的合理性。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的斗争和在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莫不如此。
——刘澎《宗教对当代世界政治有什么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宗教影响世界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巴以冲突的原因。
材料三 共同的宗教信仰是联系各国人民的纽带,是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量之一,宗教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往来。……但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可以通过宗教途径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在宗教神圣旗帜的掩护下,一些敌对分子可以用宗教堂而皇之地进入其他国度进行活动,并且往往不易被察觉。
——摘自《当代宗教与国际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宗教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2.霸权主义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不稳定因素。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三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在英国的主导下,流亡伦敦的欧洲八国教育部长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战时与战后教育文化重建问题。1944年,美国提议建立一个联合国体系内的教育文化组织。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其《组织法》强调“文化之广泛传播以及为争取正义、自由与和平对人类进行之教育为维护人类尊严不可缺少之举措”,接受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加入,坚持“一国一票”的平等决策方式,具体运行机制则吸收了美、法两国草案,并将美国重视的新型无线电广播、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列入其职能领域,美国也对该组织“成为美国安全项目以及外交政策更广泛目标中的一个力量”抱有相当期待。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形态功能弱化,逐渐回归于纯技术援助功能,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几个国际组织之一。
——摘编自刘铁娃《解释美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影响力的演变》
(1)说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的背景。
(2)简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从1958年起,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这说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够解决,故选B;材料仅反映了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国际会议,不能说明其有长期的规划,排除A;题意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无关,排除C;题意反映的是联合国的应有只能,其职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故选B。
2.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早期,信奉天主教的法国介入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间的战争,支持新教国家,意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D项正确;法国信奉天主教,并未改变原有宗教立场,排除A项;维护宗教改革成果并非信奉天主教的法国参加德意志宗教战争的真实意图,排除B项;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是英国而非法国外交策略,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把“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当作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人痛心)的核心(内容)”,突出表明了当时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A项正确;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与材料强调的人们认识的变化不符,B项错误;受战争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并没有得到迅速发展,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20世纪30年代五口通商危害大大地减弱,D项错误。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英法百年战争前后(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对法语的态度发生变化,从以讲法语、与法国联姻为荣,到认为法语是“敌人的语言”,这说明英国的民族意识得到强化,B项正确;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英国社会阶层矛盾尖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权与教权的关系,排除C项;民众对法语的态度发生变化是因为民族意识觉醒,而不是因为文化素养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5.B
【详解】根据“君主应当大权独揽,注重实力,不图虚名……”可得出材料强调君主权力的至高无上,因此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君权至上,而不是等级,排除A项;材料强调君权至上,并不是君主立宪,更不是民主共和,排除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新航路开辟推动西欧国家建立王权君主制,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表明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是民族国家形成的外在动力,不是前提条件,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得益于民族国家的支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近代民族国家基于民族君主制而非王权君主制,D项错误。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1年的英国。根据“这部《圣经》只有8000个常用的英文单词,未受教育的普通人也能阅读”可知这部《圣经》促进了英语的推广,从而有利于民族语言的普及,B项正确;钦定版《圣经》并没有带来思想解放,也不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排除AC项;《圣经》是基督教的典籍,和强化君主的思想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结束30年战争欧洲国家召开的是威斯特伐利亚会议,最后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A先正确; 维亚纳会议是在打败拿破仑之后,排除B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C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的世界体系,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根据教材,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根据教材,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B项;基督教会一直在西欧有很大影响力,“摧毁”一词说法不当,排除C项;语言不涉及王权和教权的利益,因此也不会激化二者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图示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际关系,以减少武力冲突。《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等出版、签署,反映了国际法的不断发展;而国际法的应用,又不断调整着国际秩序,如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建立,都反映了大的战争结束后,人们通过国际法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努力。由此可知,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国际治理模式不断调整,A项正确;战争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排除B项;“始终着力维护世界和平”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如《国际联盟盟约》未能约束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排除C项;“国际法对各国有强制性”的说法过于绝对,对非签约国不具有强制性,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欧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势力范围、合法干涉等信息的本质都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瓜分和占领,所以这些新规定实际上反映出了军国主义发展的需求,C项正确;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他国进行瓜分和占领,并未提及国际法发展出现倒退,排除A项;材料所表达的内容是资本主义国家对他国进行瓜分和占领,并未提及国际法约束力的强弱,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新规定并不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初欧洲。在拿破仑帝国败局已定的局面下,为处置法国和重新安排战后的欧洲,1814-1815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即维也纳体系,D项正确;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A项;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21—1922年召 开了华盛顿会议,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B项;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 原则,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联合国成员国在本宪章下之义务与其依任何其他国际协定所负之义务有冲突时,其在本宪章下之义务应居优先”意味着《联合国宪章》的权威性要高于其它国际协定,这有助于国际法的统一,D项正确;宪章的相关规定并不针对主权国家,而是国际协定,因此不是强权政治,排除A项;B项扩大宪章相关规定的针对范围,排除B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欧洲旧有国际法对宪章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课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但它第一次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民族国家之间互不侵犯原则的法律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有利于国际关系的协调,体现了体现了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进步,D项正确;《非战公约》并没有真正得到实行,没有维护国际和平稳定,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非战公约》没有有效遏制法西斯对外扩张,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非战公约》与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故D项正确。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依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可知,根据材料中表述的信息,这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规定,其创立了民族国家主权平等的基本原则以及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C项正确;建立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是维也纳体系,排除A项;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排除B项;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巴黎方言为主 官方语言 民族认同 民族国家的形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6世纪,法国国王签著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用以①巴黎方言为主形成的法语撰写,法语成为法国的②官方语言。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③民族认同,促进了④民族国家的形成。
17. 苏俄 国际联盟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十月革命.....”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国际联盟。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故填空1.苏俄;2.国际联盟。
18. 武力 战争与和平法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外交使团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减少①武力冲突;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的《②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648年,《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标志着国际法的形成;17世纪,在欧洲国家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④外交使团基础上,逐渐建立近代外交制度。
19.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国际会议
【详解】国际法的形成
标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意义,
①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②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③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20. 反人类罪 国际联盟 全体一致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①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②国际联盟。但是,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规定了形成决议的“③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21.(1)特点:出现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
积极影响: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特点: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争夺现实利益的斗争中显现出来。
原因: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宗教冲突,资源争夺,大国插手等。
(3)影响:宗教是联系各国人民的纽带,能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也会成为国家和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和手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6世纪欧洲)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可知,出现了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根据“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后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得救主张。积极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在政治上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2)特点:依据材料二中“(巴以)双方都高举宗教的大旗,都试图从道德与信仰的制高点上批判对方,把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斗争宗教化,把对现实利益的诉求神圣化” ,“(美国)在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的全球战略中,非常注意将‘信仰至上’的原则与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以便使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实现其政策的行动具有宗教上的神圣性与道义上的合理性”可知,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争夺现实利益的斗争中显现出来。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巴以)双方争夺的焦点是土地”可知,领土纠纷;根据“(巴以)把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斗争宗教化”,可知,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根据“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实现其政策的行动具有宗教上的神圣性与道义上的合理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巴以冲突的原因还包括,资源争夺,大国插手等。
(3)影响:根据材料三中“共同的宗教信仰是联系各国人民的纽带,是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力量之一,宗教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可知,宗教是联系各国人民的纽带,能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三中“一些国家也可以通过宗教途径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在宗教神圣旗帜的掩护下,一些敌对分子可以用宗教堂而皇之地进入其他国度进行活动”,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也会成为国家和地区冲突的重要原因和手段,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22.(1)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奥战败,英、法等也受到重创;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激励了欧洲各国的革命;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也趁机崛起;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2)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原因:殖民国家实力遭到极大削弱;殖民地人民深受自由和民族自决等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觉醒;殖民地力量得到发展;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
(3)二战后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联合国。美国对联合国的操纵逐步失效;
联合国日益成为发展中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的舞台;不结盟运动兴起,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
【详解】(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战永远改变了欧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知道,一战貌似使“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但实际上在一战中欧洲的传统强国都受到大幅度的削弱,从而使得欧洲对世界的控制大大减弱;另一方面十月革命、殖民地半殖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威胁“欧洲的全球霸权”;还有美国、日本崛起,对欧洲对世界的控制都形成了强有力的挑战,所以说“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说法与现实是不符的。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可知是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和所学知识可从二战使殖民国家实力遭到削弱、殖民地人民实力增强和思想觉醒、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即可知道现象。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不结盟运动兴起、反对殖民主义、冲击两极格局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23.(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二战后欧洲衰落;美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秩序。(回答3点)
(2)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各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回答2点)历史局限:一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解析】(1)
根据材料“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成立。”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欧洲衰落;根据材料“1944年,美国提议建立一个联合国体系内的教育文化组织。”得出美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秩序。
(2)
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分析,即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各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动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历史局限:一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