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一、单选题
1.下表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统计表。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西藏( )
年份 西藏实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西藏实际财政预算 /亿元 西藏实际净出口 /亿元 西藏实际旅游收入 /亿元
2009 203.60 241.77 10.88 25.58
2010 231.96 249.22 21.62 32.31
2011 266.46 330.33 27.66 42.29
2012 300.92 383.62 88.13 53.59
A.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 B.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大
C.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
2.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培养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同时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该团旨在( )
①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②落实1949年政协会议《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少数民族政策
③扭转西南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
④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当地民族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为解决中国民族管理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费孝通说:“它(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材料从什么方面说明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
A.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 B.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
C.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 D.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
5.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6.下表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过程,这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1945年,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改善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
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指“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我国的民族政策表述更全面、更准确
1982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加以补充和修改.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重要内容
A.灵活适度的原则 B.因时而变的特性
C.重视历史的传承 D.民主范围的扩大
7.20世纪5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不能由外部力量去发动少数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改革。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有少数民族干部,才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见,邓小平
A.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 B.系统地阐释了民族区域自治理念
C.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D.以民族团结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
8.1952年《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须保障自治区内的一切人民,不问民族成分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这表明,我国
A.正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B.提倡民主协商的精神
C.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权利 D.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
9.1950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指示》中指出,处理关涉到少数民族工作问题时,必须和少数民族的委员充分协商。同年进行的新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改革的时间推迟或暂不进行。这些举措( )
A.实现了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 B.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
C.彰显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 D.践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依据宪法规定,其它四个民族自治区相继建立。观察下图,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顺序(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③②①
11.1951年9月10日,少数民族文物、图片展览会在故宫举行,多个模型展示了6个少数民族的美好生活。其中西康大凉山彝族的生活是:“人民政府帮助他们创造了新彝文。同时因为人民政府实行了正确的贸易政策,使他们的羊毛等生产品也得到了畅销。”这一展览会的举行( )
A.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B.呈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果
C.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D.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
12.1952年,周恩来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国家和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则不能不经过谈判的手续,看一看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建交原则。我们不仅要听他们的口头表示,而且还要看他们的具体行动……如印度、缅甸等,(如果)能够真的同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那就可以在经过谈判之后同他们建交。”这一态度
A.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和风格
B.奠定了当代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C.表明了中国不急于获取外来的支持
D.表明中国外交日益走向国际舞台
13.2018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由此可知,“上海精神”
A.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
C.反映了“结盟”外交的新思路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14.如表反映了1947—2001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部分)。据表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1947年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1954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写进宪法
1984年 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A.逐渐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B.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
C.以民族团结为基本前提 D.贯彻落实民族平等原则
15.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
C.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二、填空题
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 》,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
17.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 。
18.依据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 ”。
(3)1954年通过的 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 。
19.建立
(1)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 》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 。”
(3) 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
(4)1949年,《 》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5)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 。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20.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 、 、 的外交布局。
(2)中共十九大以来的外交:①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 。②中国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③中国不仅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三、材料分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苏俄成立之前,沙皇俄国曾被列宁称之为“各族人民的监狱”。十月革命后,列宁从多民族国家的实际出发,为解决沙俄帝国遗留下来的尖锐复杂的民族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学说,提出了“联邦制”构想,各共和国以“平等身份”加入联盟,成功地创建了苏联。苏联民族情况十分复杂,俄罗斯族占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不足一半人口分属100多个民族,同时各民族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也很大。为此,列宁确立了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两项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认各民族有决策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平等权利。
材料三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乎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摘编自宋月红《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历史经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宁的民族政策对苏联的作用。
(3)结合二、三,说说我国对苏联的民族政策有哪些借鉴和发展。
22.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如宫顶正脊的两端,除有仙人抱角、兽吻飞檐等,还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宝珠、宝瓶等。
——摘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二 新疆建省首功应推左宗棠。1877年,左宗棠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朝廷发出上谕,令左宗棠具奏方案。左宗棠强调,目前“所当亟筹者,善后之策”。为此,他筹划实施“修河渠、筑城堡、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善后事务。随着“诸务皆次第兴举,成效显著”,左宗棠于1880年上奏,大体拟定了“改郡县,设官分职”的方案。到1880年9月,“新疆已隐然成为一省之雏型”。1882年,针对朝廷内“不宜分设行省,应与甘肃合为一省”的声音,远处两江总督任上的左宗棠,上奏吁请朝廷尽快设省。
——摘编自罗正钧《左宗棠年谱》
材料三
(1)关于布达拉宫的建筑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布达拉宫镌刻着藏汉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②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选择①,请结合材料一及唐朝、清朝的史实,概述布达拉宫建造与重建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选择②,"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建筑艺术的角度阐释布达拉宫“藏汉合璧”的特征。(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请指出清政府主管新疆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左宗棠主导下清政府维护新疆主权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写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并说明这一制度对内蒙古发展的影响。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秦以前,西南夷地区基本上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之中,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平城之战后,汉朝对内采取休养生息之策,对外采取了缓和的政策,于是有了和亲。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最终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两汉时期的西北民族关系十分复杂。汉明帝死后,西域各民族的势力壮大,汉章帝调整了对待西域的民族政策,一度有所收缩。但是,到了汉和帝时,开始打击匈奴,治理西域。
——摘编自 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翻开了中国民族政策发展历史的新篇章。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195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组成、类型、区域界线、行政地名、名称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从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1990 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1992 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
——摘编自王铁志《新中国民族政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时代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及民族互动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数据可以看出,2009-2012年西藏的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财政预算、实际净出口以及实际旅游收入都在上升,反映了这一时期西藏地区也从改革开放中获益,即改革开放推动了西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C项正确;材料没有将不同民族地区经济情况对比,无法得出西藏在民族地区中率先实现脱贫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世界市场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制度建设,因此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根据所学,《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可知中央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办培训班,帮助筹备自治区,是落实《共同纲领》的有关政策、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区域制度。同时根据材料“培养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人才”,可知是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相对落后的状态,②③④表述正确,D项正确;“解放军后期作战”与材料主旨不符,①表述错误,排除A项、B项、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7年的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为1949年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经验,A项正确;政协制度是关于政党制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依据材料“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等信息可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居住和生活特点,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传统,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汉族的经济发展优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经历,排除D项。
点睛: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这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之一,也是本题考查的知识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可知,材料反映了民族团结思想,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准确;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材料突出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民族政策,不涉及其他国家,不能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线索和历史发展特征可知,新中国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范围和历史地位的界定在不断深化,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深化,这是随时代变化的结果,故选B项;其余三项与表格中的史实不符,排除。
7.C
【详解】由材料“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可知,邓小平认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光要与少数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搞好团结,更重要的是要把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搞好,体现了邓小平强调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邓小平主张不光要与少数民族搞好团结,更重要的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强调以稳妥的方式处理民族工作只体现了材料的一个方面,属于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邓小平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没有系统阐释民族区域自治理念,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政府工作的重心应该是进行经济建设,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D
【详解】根据材料“不问民族成分如何,均享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思想,言论……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可知,这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贯彻了《共同纲领》规定的民族平等原则,D项正确;1949年《共同纲领》就规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不符合题干时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奉行民族平等的原则,虽材料内容提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但并不是强调民主协商,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实行民族平等的原则,“从法律上保障公民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共中央关于在民族杂居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一系列指示,充分体现了尊重少数民族权益,照顾少数民族实际的特点,有利于构建新型民族关系,B项正确;“实现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通过一个政策来判断,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材料为民族杂居地方,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是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②是1955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③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④是1958年3月5日成立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正确排序是②④①③,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A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故宫展览少数民族文物、图片等,这显示了民族平等的政策,而大凉山彝族的生活展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扶持,而且取得了成效。因此上述展览有助于展现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成效,有利于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A项正确;1851年,西藏尚未成立自治区政府,排除B项;展览会展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对结果的呈现,而非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排除C项;1951年我国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而且属于过渡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由材料信息“不能不经过谈判的手续,看一看他们是否接受我们的建交原则”“在经过谈判之后同他们建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先谈判、后建交”的外交模式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一次重要的开创性实践,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和风格,故选A项;奠定当代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国不急于获取外来的支持”,故C项错误;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使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走向国际舞台,故D项错误。
13.B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倡导建立的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的典范,材料中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谋求共同发展”彰显了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B项正确;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A项表述与材料所述时间明显不符,排除;C项中“结盟”外交材料无法体现,并且,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排除;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中并非亚洲所有国家,排除D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2001年中国。据材料“《共同纲领》规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写进‘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诞生到走向成熟,一直伴随着相关法律的颁布和修订,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仅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的解读, 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基本前提,排除C项材;材料未体现其具体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可知,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各民族杂居的历史局面,这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历史上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实现国家富强的迫切需要,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6.中国共产党章程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故该空为中国共产党章程。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8.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团结互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自治权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①《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②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④自治权。
19.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区域自治 194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各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详解】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 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
20. 全方位 多层次 立体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①处填写全方位;②处填写多层次;③处填写立体化;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十九大以来,提出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④处填写人类命运共同体。
21.(1)历史经验:因俗而治;华夷一家的观念;怀柔招抚政策;
(2)作用:推动联邦制下的民族主权国家苏联的建立;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
(3)借鉴:民族平等。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详解】(1)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一“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制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可知,怀柔招抚政策;根据材料一“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可知,华夷一家的观念;
(2)作用:根据材料二“提出了‘联邦制’构想,各共和国以‘平等身份’加入联盟,成功地创建了苏联。”可知,推动联邦制下的民族主权国家苏联的建立;根据材料二“列宁确立了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两项原则,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承认各民族有决策和管理本民族事务的平等权利”及所学可知,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原则成为苏联解体的原因。
(3)借鉴:根据材料三“民族平等”可知,民族平等。发展:根据材料四“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1)选择①过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为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重建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康熙帝派工匠参加扩建工作。精神: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选择②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屋项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
(2)机构:理藩院。措施:武力抗击侵略、外交谈判、设置行省、加强新疆地区开发。
(3)时间: 1947年。依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影响:实现了内蒙古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详解】(1)“过程”,依据材料信息“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为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重建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康熙帝派工匠参加扩建工作等角度说明。“精神”,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特征”,依据材料一信息“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屋项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
(2)“中央机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理藩院。“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左宗棠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他筹划实施‘修河渠、筑城堡、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善后事务”概括得出:设置行省、加强新疆地区开发;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抗击侵略、外交谈判等角度补充。
(3)“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1947年。“法律依据”,结合所学知识从《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角度说明。“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实现了内蒙古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
23.(1)特点: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民族关系矛盾与和谐并存;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作用: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但是长期的民族战争,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表现: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3)认识:认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相互尊重,团结少数民族,国家才能保持长治久安、统一及变得强大。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民族关系仍然紧张。”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以汉族为中心的统一多民族共生、矛盾与和谐并存;根据材料“整个秦汉时代,民族关系的热点和焦点在北方,特别是与匈奴的关系。”可知,汉匈关系占民族关系的主导;根据材料“即便匈奴出兵犯边,汉也尽量维护和亲的局面,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使汉朝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的客观外部环境。汉武帝为了断匈奴臂,派张骞出使西域,加深了汉武帝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可知,民族之间通过出使与和亲方式实现融合;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初步开始设立郡县治理西南少数民族”“设立益州等郡进行管理”可知,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行政管理。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认识到秦汉时期民族互动有正常和战争两种互动方式,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促使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方面分析秦汉时期正常民族互动的积极作用。同时,从不利于秦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等角度分析民族战争的消极作用。
(2)表现:根据材料“新中国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或侮辱民族的称谓、地名等分别予以禁止、更改、封存和收管。通过派慰问团,组织参观团和访问团,团结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等形式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可知,新中国从名称等方面消除民族隔阂,疏通民族关系;根据材料“1952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纲要》”可知,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颁布有关法律,增加一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可知,颁布法律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根据材料“1990 年新设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可知,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给予政策倾斜;根据材料“1992 年我国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国务院将内蒙古、广西、云南、新疆等省的部分地区列为沿边开放城市。”可知,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3)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中秦汉时期和新中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历程以及民族政策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要认识到各民族间尊重、团结才能构建良好的民族关系,而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国家统一、稳定和强大的保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