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7 13: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在这封书信中表达的观点,体会本文义正词严的语言风格。
2.学习课文运用类比、铺陈、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3.铭记祖国的屈辱历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在这封书信中表达的观点,体会本文义正词严的语言风格。
2.学习课文运用类比、铺陈、反语等手法表达强烈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导入语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东西,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把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的“万园之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想象一下,当我们站在圆明园遗址前,面对着这片曾经辉煌却又惨遭劫难的土地,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是愤怒?是悲痛?还是无尽的惋惜?而雨果,这位来自法国的作家,却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更加震撼人心的画面。他不仅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思考者,一个用文字为正义发声的勇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雨果的脚步,走进这封信的世界,去感受他笔下的历史、文明和人性的光辉。
2.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3.文体解读
书信的格式: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尊敬的”等。
问候语。如“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祝颂语。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也可以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
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一至两行处右侧。另起下一行写日期。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阅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写信缘由(论题):回复巴特勒上尉征求自己对远征中国的看法。
第二部分(2—9):赞美圆明园为世界奇迹,强嘲讽英法联军为强盗、窃贼。
第三部分(10):呼应开头,表达对英法联军侵略行径的愤恨之情。
探究课文,理解情感
1.精读第三段,聚焦“赞誉”,理解雨果情 同学们都能看出这一段深情地赞美了圆明园,那么请同学们具体学习,作者如何赞美的呢?
(1)第3段中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知识链接:类比,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来刻画和突出本体事物的特征的艺术手法。它使得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从而加深读者对本体事物的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预设:因为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将巴特农神庙与圆明园相比较,旨在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
(2)品读句子。
知识链接:铺陈,铺陈是一种对描写对象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的写作技法。它的特点在于通过冗长、详细、繁琐的语言和描述,来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并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以达到义雅词丽、符采相胜的境地。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
预设:作者用三个相同的句式引出对圆明园的描绘,突出了圆明园的如梦似幻,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3)赏读短语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世界奇迹、巨大的典范、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世世代代的结晶;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缀满宝石,披上绸缎,盖神殿,建后宫,造城楼,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
预设:作者发挥想象,从材料、布局、陈设、园林景观等方面,运用形容词+名词的偏正短语、动词+名词的动宾短语、数量词+名词的偏正短语,细致描绘了圆明园的盛景,为后文批判英法联军做了铺垫。
2.感读第5段,理清对英法联军“赞誉”,明确态度。
知识链接:反语,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某意,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远征行为形容为是“体面”的,这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运用反语,表现了巴特勒上尉卑鄙无耻的丑恶嘴脸。
小结:作者通过铺陈圆明园中的梦幻精致,极力写其美,赞誉圆明园;通过运用反语,“赞誉”英法联军,极力写其丑。赞誉圆明园,极力写对它的爱与褒扬,“赞誉”英法联军,极力写对他的恨与贬低。赞誉圆明园,“赞誉”英法联军,表达了对圆明园热情讴歌和英法联军的无情嘲讽
深度课文,理解精神
1.第7段中,“治人者的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作者将政府与人民区分开来有什么作用?
预设:强调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英法两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行为。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的罪行。
2.“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预设:“干干净净”是反语,暗指法国政府入侵中国,焚掠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作者从其正直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坚信未来一个解放了的、彻底清除了强盗政府的干净的法国一定会把中国人民的财物归还给中国。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有怎样的效果?
预设: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紧密;内容上,再次指出英法联军自诩的远征中国的成就是彻头彻尾的无耻偷窃,突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蔑视之情。
课堂小结
这封信针对巴特勒来信中认为的远征中国是“体面的”“出色的”这一谬论,通过反语和正面直接讽刺,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通过铺陈、类比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表达了对遭受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这封信,我们感受到了雨果对于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反思,更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正义感。这种跨越国界、超越文化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铭记历史,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