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件】2016届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配套课件】2016届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12 21:38:21

文档简介

课件15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前面已经学习了许多化学变化,如红磷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等等。对于这些化学变化,我们已经研究了质的方面变化(即物质种类的变化)。在做小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时发现,蜡烛燃烧一会儿质量变小了。为什么变小了?难道物质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类似的化学变化中物质的量的方面(即质量)是否变化呢?即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各种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新课题,来共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总质量是否变化的问题。合作与交流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在物质名称下面写出它们的化学式:
1.镁带在氧气中燃烧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复习比较 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二个不同的探究实验:
方案一: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大小的白磷,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棒,并使玻璃棒能与白磷接触,将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并记录其质量,然后取下锥形将橡皮塞上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将白磷引燃。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并记录其质量
方案二:在烧杯中加入25 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铁钉用砂纸擦去铁锈,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并记录其质量,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其质量。
1.记录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3.小组内讨论与交流。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归纳与小结: 演示实验1: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比较,反应前的质量之和大于反应后的质量之和,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实验设疑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2:镁条燃烧,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反应物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
提问:分析实验1和实验2,要使实验1和实验2在反应前后天平仍然平衡,对实验应作何改进?结论:
实验在密封状态下进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 1.化学反应a—→b+c,d在反应中作催化剂,12 g a与3 g d混合后使反应完全生成了8 g b,问同时生成 g c。
2.工业酒精中常含有少量甲醇。请你根据甲醇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推断甲醇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3.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神话中的“点石成金”能够实现吗? 练习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板书设计谢谢!课件10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第1课时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为什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分子的观点说明。)【复习提问】 我们已经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引言〕
例如: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 + O2 点燃 CO2
12 16×2 12+16×2
化学方程式能客观地反映出化学反应中“质”和“量”的变化及关系。所以化学方程式的读法不同于数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中的“+”号应读成“和”,不能读成“加”;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间的“”号,应读成“生成”,不能读成“等于”。 化学方程式可读出质的变化,也可读出量的变化。每个方程式都有三种读法
现以2H2O 通电 2H2↑+O2↑为例说明。
(一)物质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这种读法说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
(二)粒子读法
上式读作“在通电条件下,每2个水分子分解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这种读法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结构微粒的变化,并反映出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
(三)数量读法
上式读作“通电时,36份质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这种读法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数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跟数学方程有何不同?   
数学上的方程式,仅是表示等号两边的数目相等。等号两边各项可以移项或倒写。而化学方程式可以:
  (l)表示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
  (2)表示各种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各种生成物的总质量(质量守恒)。
  (3)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原子、分子个数比。
  (4)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化学方程式是不能倒写和移项的,如,不能将3Fe+2O2点燃 Fe3O4写成Fe3O4 点燃 3Fe+2O2,也不能写成3Fe 点燃 Fe3O4-2O2。
至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和“=”号虽与数学中的“+”和“=”号在形式上一样,但其意义却不相同。化学方程式中的“+”,在读时不读“加”而是读“和”。化学方程式中的“等号”表示“生成”的意思,同时表明在化学反应前后有两个不变:原子种类不变;每种原子的总个数也不变。“=”读作“反应生成”而不能读“等于”。谢谢!课件12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的正确的表示方法,反应条件的表示,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文字描述反应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2.根据文字描述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配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们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的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映出该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
回答是肯定的,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 [问题引入] 一、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听到“方程式”是不是会让同学们想起数学课中学过的方程式,等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那么化学方程式是否也是如此?它表示了什么?它与文字表达式有什么不同?
指导学生看课本P99页的图文。看书,讨论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H2O 电解 2H2↑+O2↑
1.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生成的物质。2.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个数比。3.表示反应条件。4.体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5.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回顾化学方程式所提供的信息,领会化学方程式在质和量两方面的意义。 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书写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讲解]以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为例,讲解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反应物不止一种用加号连接,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反应条件,气体和固体生成物表示方法) 指导学生模仿练习 课堂练习二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水通电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3)白磷在空气中自燃生成五氧化二磷
(4)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强调书写化学方程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1)“↑↓”等均指生成物。
(2)若反应前物质中无气体物质,而反应后有气体物质生成时,用“↑”表示生成的气体,若反应物与生成物均有气体时,生成的气体不用“↑”表示(“↓”符号用法同“↑”符号的用法。)
(3)反应条件不能漏写。
(4)写方程式的最后一步配平。
指导学生计算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谢谢!课件13张PPT。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考的科学方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其制氧的方法是利用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反应制得,二氧化碳为人呼出,那么,怎样确定过氧化钠质量以确保潜水艇里人员的生存安全呢?这要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质量比进行计算。
本课题就是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新课导入】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表示为: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316 197 87 32
若:316 g ( )g ( )g ( )g
若:158 g ( )g ( )g ( )g
同理:2H2O 通电 2H2↑+O2↑
若:36 g ( )g ( )g
若:( ) g 4g ( )g 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分解6 g高锰酸钾可制得O2质量为x
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2×158 32
6.3 g x
答: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克氧气。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2)写出并配平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求出相关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边,再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边;
(4)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
(5)简明地写出答案。 ①实验室要制得0.64 g氧气,需高锰酸钾多少克?同时生成二氧化锰多少克?
②31 g白磷完全燃烧,需要氧气多少克?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指错。学生练习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1)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2)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3)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4)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呢?
[目的意图]引导学生多主动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创新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求异性。 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45 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得到2.49 g固体物质。计算制得的氧气多少克?2.49 g固体物质中含有什么物质?各多少克?
提示: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组成不发生变化。混合物中只有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根据题意可知固体物质减少的量为氧气质量。学生练习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2.格式要规范;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1.准确书写化学式;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学生练习3 注意事项:1.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有关不纯物质的计算将在第八单元学习)
2.计算中要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体积必须根据密度换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