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课件】2016届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配套课件】2016届九年级上册化学(人教版)同步课件: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5-12-12 21:43:46

文档简介

课件13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人们呼吸的空气、喝的水,厨房里的柴米油盐,盖房的木料、水泥、织布的棉花、制造汽车的钢铁、农田施用的化肥等都是物质。世界上千千万万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都一样吗?变化情况又是怎样的?有关物质的这些问题正是这节化学课要研究的。观察下列图片(水的沸腾),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形式。 【过渡】物质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几种形式?做实验,要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怎样观察?
【讲述】可从三方面观察。
变化前观察: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物质的色态味。
变化时观察:反应条件(加热、点燃等),现象(发光、发热,生成沉淀或气体等)。
变化后观察:有几种物质生成,生成物的色态味等。
思考并记录 让学生认识观察时的记录是十分必要的。详细、准确而又真实地记录是分析思考,得出结论的前提。【演示实验1】 研磨胆矾晶体。研碎的胆矾【演示实验2】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研碎的胆矾介绍仪器:试管、铁架台、导气管和烧杯。 观察现象、讨论并填写课本P7页实验记录表
思考并回答:通过实验的现象,讨论哪些生成了其他物质?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区别。
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2)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例子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记录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建立新概念,引导认识新概念。
【讲述】如何判断物质之间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其实化学反应不但生成了新的物质,同时往往伴随有一定的现象。
还可演示其它实验现象:酸和镁条的反应、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
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现象:物质颜色改变、发光、放热、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让学生学习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及记录实验结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谢谢!课件12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过渡】我们研究物质,常常根据物质的特征来判断各种物质,而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叫做物质的性质。
【举例】请说出酒精的性质 【板书】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讲解】物质的性质可分两类。
在上面做过的实验中,纸片和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这种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而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带着问题看书思考,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1) 物理性质包括的内容。
(2) 熔点、沸点、压强、密度。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指导学生看书,使学生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探讨】在水中滴一滴植物油
(1)什么是物质溶解性、密度?
【问题探讨】
(2)在叙述液体的沸点时,为什么要强调大气压强?
(3)化学变化与化学性质有什么不同?
【练习】让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物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例子。同学们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已有所了解,并从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结论,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面实验。【演示实验】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研碎的胆矾 思考并回答:
(1)溶解性是指物质被其他溶解的能力。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
(2)液体的沸点是随大气压强变化而变化的。
(3)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新物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分组讨论:尽可能多的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区分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如何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概念运用。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识记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让学生在实验,解疑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将学习到的经验应用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为学生的创造提供空间。【演示实验】闻一闻 区分二氧化碳注意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物质的两种性质及化学变化的特征。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的方法。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涵。
学生总结归纳,老师给以补充完整。明确知识要点,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 进化学世界
课时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概念(2)两种变化的区别(3)化学变化的现象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概念(2)化学变化的特征谢谢!课件11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1课时 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化学实验室常用化学实验仪器 1.仪器的识记;
2.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滴管的使用。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简单介绍P151页“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
化学实验室由于药品的性质、仪器的特点,我们必须注意药品的取用和仪器的使用
学生阅读P17课文。归纳P18页“资料卡片”中的三不、药品最低用量和用剩药品的正确处理。认识实验仪器和实验要求 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提出问题):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应如何操作?应用什么仪器取用?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解答 2.如何将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2.用药匙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解答二、如何将稀盐酸倒入试管内?(练习与实践):
1.细口瓶的瓶塞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3.拿细口瓶倾倒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
4.倾倒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
回忆日常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结合教材P19液体的倾倒,得出液体取用的方法。 三.量筒的使用(提出问题):
1.回忆初二物理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要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四.滴管的使用(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液体的倾倒液体的量取用滴管取液体 阅读教材P20滴管的使用,思考、讨论。
(实验探究)
1.用滴管向盛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交流、总结。谢谢!课件12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及洗涤 一、酒精灯的使用
(提出问题)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3.怎样熄灭酒精灯?酒精灯的使用图示: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秒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实验探究酒精灯的灯焰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装过热开水的玻璃杯马上放入冷水中,杯子很容易破裂。 二、给物质加热

(提出问题)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能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的话,能否直接加热,为什么?
3.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实验探究)加热方法图示:三、洗涤仪器
(提出问题)
做过实验的仪器为什么要洗涤?如何洗涤试管?
阅读教材P22—23后,交流、总结。2
做实验必须使用干净的仪器,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试管的洗涤学完本节你应该知道什么?
指导学生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引导和鼓励。 总结谢谢!课件17张PPT。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了解实验探究过程,感受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及其现象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化学,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那么今天,我还要告诉你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下面我们利用实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对蜡烛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并嗅气味;切下一小块石蜡投入水中观察其现象。
2.点燃蜡烛时:仔细观察蜡烛燃烧时发生的变化,注意观察:火焰由里至外的亮度变化;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其现象,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产生的物质。
3.熄灭蜡烛后,观察现象,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附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小结】化学学习体现三个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燃烧时是否发光、放热并有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生成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4.探究活动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形式,才是一个探究活动完整过程。你可以参考书上格式写报告,当然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形式。研碎的胆矾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
问题1:如何收集一瓶你呼出的气体?
问题2:如何证明你收集气体为二氧化碳气体?如何证明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
问题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分别发生什么现象?
问题4:对着一块干燥的玻片呼气,与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比较,有何不同?1.收集气体空气样品准备收集气体2.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用澄清石灰水检验对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资料信息】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 【小结】1.探究活动得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水蒸气的含量多。
2.探究活动得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
3.探究活动得出,探究过程不但要尊重事实,还要有严谨的态度,认真动手操作实验,逐步培养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获得有价值结论的能力。 【归纳总结】1.从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课题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活动探究一:对蜡烛燃烧的探究
活动探究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板书设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