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7 17:0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 的含义, 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崛、晰”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难”和“背”,理解词语“光耀门楣”的意思。
2.通过圈点勾画,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三件事,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结合资料,走进人物内心,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圈点勾画,借助表格,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中华不振和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了解导读,释题导入
1.今天老师要跟你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93页。我们先来看看单元导读好不好?
2.和学生一起看本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家国情怀)。出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清)
哪个词语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对即可。是啊,有国才有家!
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书信。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是第七单元第二篇文章,实际上可以不用设计这个环节。但是此课是超过学生正常进度设计的课,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还没学过,所以这也算是这单元开的首篇文章。
3.今天咱们要一起走进这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师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齐读课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可能有孩子会提出“崛起”。
你们试试查查词典。“崛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意思:山峰等突起;兴起的意思。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学生自由谈。)为了中华民族的兴起,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将国家的生死存亡和人民疾苦放在心中,胸怀祖国而读书。意思对即可。
5. 你们快速扫描一下课文,看看这句话是谁说的?学生迅速结合图文猜猜猜。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释题入手,为了让学生养成读文章由关注题目开始的习惯。同时,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插图猜猜课文的主人公,继续复习三年级学过的猜读策略。
二、简介人物,激发兴趣。
1.有没有同学知道周恩来?学生简介。如果学生不清楚,就多媒体出示周恩来的简介:
周恩来是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他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看了周恩来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周恩来真伟大!)
2. 你说得真好!舍小家为大家,有国才有家!今天咱们要跟随作家走进少年周恩来的故事。好好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简介周恩来的环节,依然是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设计。由学生介绍再到老师简介。课堂上老师永远都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帮助者,但是绝对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者。
三、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汉字查一查。
2.出示生词:开火车读,检测读音。(读对跟读,读错教读。)
崛起 模范 清晰 淮安 训斥 严肃 胸怀 赞叹 抱负
表情 忘怀 果真 非凡 指望 体会 分量 响亮 惩处
魏校长 为之一振 疑惑不解 左顾右盼
有志者当效此生
3.词语都会读了,我们把词语放回文中再读读课文文行不行?
指名三名同学接读读课文(1-10自然段、11-14自然段、15-17自然段),思考文章写了几件事?
【设计意图】第一个小环节是为了扫除读音障碍,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初步了解。三名同学接龙读课文的环节,设计为按照三件事的内容来分配读书任务,是为了在这节课上不把时间耽误在非教学重点的部分,以节约更多的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结构入手,概括内容
1.课文读得真不错!我们一起为他们鼓鼓掌!文章到底写了几件事?(三件)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过概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吧。
2.请学生回忆学过的概括方法。(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你们还要用这个方法分别概括一下这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请默读课文,试试吧,概括完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3.指名汇报,师生共总结。
三件事的内容分别是:
① 修身课上,魏校长提问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大加赞扬。
② 12岁时,周恩来听伯父说,不要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玩儿,他感到疑惑不解。
③ 周恩来在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妇女的亲人被洋人轧死,反而被训斥,懂得了“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在复习第四单元的语文训练重点,为下一环节新增能力点的学习做好铺垫。
4.那么我们怎么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5.你们想想有什么办法没有?(能不能把三件事连起来呢?)好,今天咱们再学一新招。咱们就按照你们说的方法把三件事的内容连起来,组成一段通顺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尝试连连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发现说着别扭)
其实啊!要说清楚一篇多件事课文的主要内容,先要弄清楚几件事的关系。你们想想这几件事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先说结果,再写原因。
按照 ②—③—① 的顺序,同桌练说,指名说。
说的时候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注意在说的过程中保留重要信息,删掉重复的信息。)
你们练习结束,看看大屏幕上的任务能不能完成?
出示填空:
12岁的周恩来被伯父告诫,不准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疑惑不解。后来,周恩来在 亲眼见到中国妇女 ,反而 。他懂得了“中华不振”。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校长:“ 。”
2)真棒!其实这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了更通顺,我们还可以尝试用个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你试试把结果的前面加上“所以”这个关联词语说说?
出示:
12岁的周恩来被伯父告诫,不准去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他疑惑不解。后来,周恩来在 亲眼见到中国妇女 ,反而 。他懂得了“中华不振”。所以,修身课上,周恩来回答校长:“ 。”
3)师生共同总结概括多件事组成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出示:
读课文,找出几件事——分别概括每件事的内容——理清关系,把几件事连起来——添加,删除,加关联词语等改通顺——成为由多件事组成的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学们练习说说方法。
【设计意图】这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重点主要是先由学生尝试,然后是不同形式的练习,并且出示填空或者关联词语给学生搭支架,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梯度训练中真正有所收获。同时在不断的练说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这个人文主题。
五、回顾课文,畅谈收获。
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读全文。思考: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从周恩来身上、阅读方法上或者小组合作、心情怎样等等角度说)
【设计意图】谈收获必须要提醒学生多角度总结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只有自己能够讲明白知识才能算是理解了新知识。
六、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1.搜集当时社会状况的资料,搜索关键词,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故事的时代背景”等。
2.读《针锋相对》思考:文章讲了周恩来的哪些事?尝试用刚学到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一是为第二课时做铺垫,作业设计二是为了复习这节课上学习的概括多件事组成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以真正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