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 (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课件 (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6-07 18:0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湘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
第3节
新课导入
1.挂壁公路开凿前,郭亮村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限制了当地村民的活动,制约了该村的发展?
2.一条公路,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议一议,挂壁公路的开凿对郭亮村有哪些重要意义?
【思考题】
图2-49 绝壁上的郭亮村及通往郭亮村的挂壁公路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 结合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
2. 结合实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综合思维)
3. 结合生活实例,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学习目标
/ 01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聚落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地形因素影响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发展。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团聚状
观察: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卫星图,总结聚落规模、人口、形状等特点。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棋盘状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观察:我国北方平原地区聚落卫星图,总结聚落规模、人口、形状等特点。
平原地区
地形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平坦开阔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观察:我国南方丘陵山地聚落卫星图,总结聚落分布特点。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零星分布
丘陵山区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
1
合作与探究
1. 两图中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
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问题:1. 两图中哪一个是山区聚落,哪一个是平原地区的聚落?简要说明它们的主要差异。
答案:
上图为山区聚落,下图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的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的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问题:2. 试从地形角度,分析两种聚落类型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
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拓展延伸
我国不同地区聚落的分布特点
中国三大自然区区域示意图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地区 多分布在绿洲上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地区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
怒江流域
雅鲁藏布江流域
青藏高原地区聚落分布
云贵高原地区聚落分布
西北地区聚落分布
思考
考古发现,我国古代的村落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原因是什么?
答案:
河谷阶地既靠近水源,又可避免洪水淹没;同时,河流还具有军事防御的作用。
归纳总结
(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
归纳总结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图所示:
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地形
01
气候
02
水文
03
社会经济因素
04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因素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影响分布密度
思考题:读图说出我国交通线路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西部稀疏、东部稠密。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小,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
山区地势起伏大,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大。
平原地区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络状。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影响分布形态
减缓坡度,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
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影响选线
依据: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公路的选线原则
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道路尽量避免跨越河流
道路链接小
居民点
通向大城市的最短线路
道路在陡坡上呈“之”字形弯曲
平原区选线尽量不占耕地
道路应避开
沼泽地
道路通过小村庄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贵州鸭池河大桥
港珠澳大桥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思考题
随着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山区交通线路建设越来越多地采用桥(梁)隧(道)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有何优缺点?
答案:
(1)优点:不仅能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节省通行时间,而且能够有效地避免自然灾害的威胁。
(2)缺点:桥隧比例的增加会大幅度增加建设费用。
判断
(1)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
(2)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
(3)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自然因素对交通线路选线的影响逐渐减弱。(  )

×

素养培优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二 茶马古道路线图。
1.[区域认知]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答案 分布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遭受侵蚀,而凸岸一侧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适宜居住。
素养培优
2.[综合思维]指出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以河流沉积作用为主,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综合思维]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答案 地形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 02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或干预地貌过程,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1
案例1
元阳梯田
三峡大坝
案例2
迪拜朱美拉棕榈岛
珠澳口岸人工岛
案例3
山西露天煤矿
废矿石堆放
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能够改变地表形态发育的条件,间接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2
案例1
破坏植被会加速地表侵蚀,植树种草则能降低地表侵蚀的速度。
案例2
大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水量减少,使河流侵蚀、沉积状况发生改变。
案例3
营造防护林,会抑制风沙的侵蚀与沉积,减缓甚至终止风沙地貌的形成与发展等。
归纳总结
人类活动
毁林开荒、陡坡开荒、围湖造田
破坏地表形态
违背自然规律
合理改变地表形态
遵循自然规律
平整土地、修筑梯田、开挖渠道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思考题
我国山区多梯田,在梯田上进行耕作与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答案:
梯田。梯田相对平坦,既有利于农业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在坡地上进行耕作,因坡度大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农业生产趋向恶性循环。
判断题
1. 人类活动能够塑造着新的地表形态。( )
2. 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3.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
×
素养培优
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1.[综合思维]上述事例说明破坏植被对地表形态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案 加速地表侵蚀,引起水土流失。
2.[区域认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有何关系?
答案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与黄河径流所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有关,黄河含沙量大与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有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三角洲增长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黄河三角洲增长趋缓。
素养培优
3.[人地协调观]受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下游的河床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 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人类加固堤坝,形成“地上河”。
黄土高原是周人、秦人的发祥地,周人、秦人都属于农业民族,他们在开垦耕地、营造宫殿和墓葬的过程中,大量地砍伐森林,使树木几乎被砍伐殆尽,引起了水土流失,造成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