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1945年9月/纽约
“胜利之吻”
1945年9月/重庆
战争真的远去了吗?
“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美国驻苏参赞乔治·凯南(1945年)
战争结束了指什么战争?战争刚开始指什么战争?
冷战
什么是冷战?
冷战为什么会发生?
冷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伴随冷战,国际格局发生了什么演变?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
美苏冷战,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到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过渡;
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社会结构,福利国家与妇女黑人运动,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社会主义国家新变化(1989—1992东欧剧变,1991苏联解体,新中国成立)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寻求政府调节和市场主导的平衡;国际经济秩序建立
世界市场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二战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取得成就,艰难曲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发展,但面临挑战;
世界科技新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信息化(如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人造卫星)。
阶段特征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的含义
冷:美苏没有直接发生战争
战:局部危机(如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军备竞赛;外交竞赛;太空竞赛;发动代理人战争(美苏不直接参战,而是利用外部冲突打击彼此,如1947美国介入希腊内战,援助希腊打击当地共产主义游击队)
1.美苏为什么争?
2.美苏在争什么?
3.为什么主角是“美苏”?
4.谁在推波助澜?
思考:
冷战兴起的原因
美苏为什么要争夺?
材料: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大林(1945年于雅尔塔)
材料反映出两国反目成仇的原因是什么?
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美苏为什么要争夺?
材料一: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 斯大林与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材料二:1947年,杜鲁门把世界政治分为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两个对立营垒,不指名地将苏联称为“极权政体”,宣布美国将支持世界上所有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力量。 此即“杜鲁门主义”。
苏联扩大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
美国要在全世界采取美国制度,反共
材料一:二战后,美国地缘政治学者斯皮克曼提出“边缘地带”学说: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
美苏在争夺什么?
争夺对东欧的控制权
材料二:从沙俄到苏俄再到苏联,其西部边界都曾受西部入侵且经由波兰。从地缘政治上,波兰问题关系到苏联的安全。因此,斯大林力图将包括波兰在内的整个东欧都变成保卫苏联的安全地带。
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针锋相对。
全球扩张
保障国家安全
为什么是美苏?
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长并形成均势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杜鲁门的母校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他声称“铁幕”后面的中东欧国家受到苏联的高压控制,从而公开了美国、西欧与苏联及东欧之间的矛盾,号召英美结成同盟,用各种力量对付共产主义,反对苏联和东欧各国,拉开冷战序幕。
谁在推波助澜?
序幕: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冷战的原因
1.美苏战时同盟基础消失。
2.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3.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与苏联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针锋相对。
4.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长并形成均势
5.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
(1947—1955)
一、冷战的开始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材料:1947.3.12,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称霸世界
世界已经分裂为两个对立的营垒,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
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互相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冷战开始的标志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开始)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8,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1,苏与东欧各国成立经互会
形成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制度
(1947—1955)
一、冷战的开始
材料:二战后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状况使美国政府意识到,“共产主义是在贫困和不满的土壤里蔓延和滋长的”,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防止西欧 “变质”,无论如何也要稳定欧洲、复兴欧洲。于是美国政府出台了援助西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 “马歇尔计划”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直接目的: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根本目的:控制西欧,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接受这一法案的国家,经济计划应受美国的监督,应撤销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税率。 ——《欧洲复兴法案》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6,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1,苏与东欧各国成立经互会
1949.4,美与英法等国成立北约
1955.5,苏与东欧国家成立华约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947—1955)
一、冷战的开始
两极格局的特征
1.不对称: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2.不完全: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项目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1947.3,杜鲁门主义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6,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1,苏与东欧各国成立经互会
1949.4,美与英法等国成立北约
1955.5,苏与东欧国家成立华约
(1947—1955)
一、冷战的开始
1948.6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1949德国分裂成联邦德国(西德)和民主德国(东德)
地缘政治:指对国家安全和国际战略具有重要影响的地理环境
二、冷战的发展
缓和:
1959赫鲁晓夫访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进行戴维营会谈);
1955.5 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结束了苏美英法对奥地利的占领;
1955 苏联同联邦德国建交。
对抗:1958—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古巴导弹危机
(影响:没有达到热战的程度,但核战争风险空前)
1959 戴维营会谈
第一阶段(50年中期-60年代初):缓和与对抗并存,美国占优
冷战的特点:
①冷战的自我控制机制,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
②军备竞赛激烈。
③意识形态浓厚。
④大国的利益冲突。
二、冷战的发展
①苏攻:1979苏联入侵阿富汗
②美守: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1975美国撤兵越南;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二阶段(60年代中-70年代末):苏攻美守
二、冷战的发展
1.美国大搞军备竞赛,实行“战略防御计划”
2.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
3.签署裁军条约:1987《中导条约》;1991《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4.苏从阿富汗撤军
5.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1990,两德统一)
第三阶段(80年代-90年代初):美攻苏守;1985后,美苏关系缓和
美苏关系缓和是以苏联的退让和妥协为前提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又称“星球大战”计划。20世纪80年代初,里根政府实施的一种使核武器失效的反弹道导弹多层综合战略防御系统。
原因:
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1989东欧剧变。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1991苏联解体。
标志: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三、冷战的结束
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 国际格局
冷战开始
冷战发展
冷战结束
1955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趋势
两极格局崩溃,
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冷战的影响:
多极力量的成长
多极力量的成长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
1.西欧崛起:马歇尔计划推动了西欧经济复苏;1967欧共体成立,欧洲走向联合
2.日本经济腾飞,谋求“政治大国”: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作为美军的后勤补给地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破裂
苏联通过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要求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苏联还在东欧各国进行了无情的大清洗,将包括共产党著名领导人在内的几十万人清除出党,以保证苏联政治路线和外交政策的执行。
多极力量的成长
中国的振兴
多极力量的成长
第三世界的兴起
1955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1961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第三世界:历史上长期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压迫、剥削,经济落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不结盟运动:
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针对当时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抗殃及广大中小国家的情况,提出不结盟的主张。
1961年成立,其性质是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和观察国等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人口的55%左右。(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
易错:不结盟并非完全不结盟,只是不与美苏结盟
目的: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材料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威胁之下。冷战高峰期,美苏拥有的核武器分别超过3万和4万枚,足以把地球毁灭数次,人类一直生活在火药桶上。一旦发生核战争,就不存在胜利者。
材料二:美苏冷战违背联合国宗旨,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
材料三:冷战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尽管争夺激烈,但美苏竭力避免直接碰撞,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材料四:阿波罗计划 ,是美国在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截至2015年,阿波罗计划就已经衍生出了1800多项技术,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根据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的影响。
把人类推向战争边缘
危害别国利益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客观促进了科技进步
冷战给你什么启示?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
启示
国家间交流应摒弃霸权主义和博弈思维;
应加强合作、求同存异、互利共赢,珍爱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表现
原因:战时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战略和利益冲突;美苏势均力敌
开始
1947——1955
政治:1947.3杜鲁门主义(反共,称霸)——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1947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遏制苏联)——1949.1经互会,东欧推广苏联模式
军事:1949英美法等成立“北约”,1955西德加入——苏联、东德、东欧1955华约
地缘政治:1948第一次柏林危机德国分裂;1945美苏分别占领朝鲜南北,朝鲜分裂
发展
影响
结束——1991苏联解体:美国“和平演变”,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斯大林模式僵化
50、60年代,缓和对抗并存:1959赫鲁晓夫访美;1961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古巴导弹危机
70年代,苏攻美守:1975美国撤兵越南;1972尼克松访华;1979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
80、90年代,美国强硬,苏联收缩:军备竞赛;85年后缓和:苏联收缩;会晤;签约裁军
国际格局:冷战开始阶段,1955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冷战发展阶段,60年代多极力量成长——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积极:避免了世界大战再发;促进科技进步
消极:把人类推向战争边缘;两极对峙,世界分裂,破坏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