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一
导入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秦为何灭亡?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6.2《六国论》
二
背景知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两个儿子和苏洵一起科考,苏轼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两个儿子都中了,苏洵没有中,“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①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的见解和主张;
②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
二
背景知识
本文重在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三
课堂任务
高中议论文结构五步法?
(观点句—观点解释句—例句—例子解释句—观点总结句)
任务一:诵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第一段观点句、解释句、事例、总结句。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武器
贿赂
原因;判断句
有的人
相继灭亡
都是
因为
因为
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分论点1
三
课堂任务
分论点2
总结句
六国灭亡原因
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身实力亏损灭亡
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失去了贿赂国的援助灭亡
任务二:根据两个分论点,自由朗诵下文,在下文分别划出这两个分论点的解释句、事例句、总结句。
三
课堂任务
贿赂秦国自身实力亏损灭亡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用
镇
取独;受贿所得(土地)
它的实际数目,古今异义
丢失
本来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四
细读文本
才
祖辈父辈,古今异义
同曝,暴露
代词,其;他们
对待这些土地
拿;来
送
省略句
这样以后
表顺承
抽背:夫晋,何厌之有?
侍奉秦
六国
决定
按道理,名作状
用
好像
得到了道理→正确的
举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
②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③举先王之政
④戍卒叫,函谷举。
⑤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举起
拿
施行
动词
攻占(被攻占)
推举
①杀人如不能举
完、尽
四
细读文本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分论点1:贿赂秦国自身实力亏损灭亡
观点解释句,贿赂秦的土地比打仗还要多
对比论证 ?
事例句
比喻论证
事例解释句
引用论证
四
细读文本
分论点1:贿赂秦国自身实力亏损灭亡
对比解释双方土地得失变化
举例说明诸侯赂秦结果让秦野心更大
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五
课堂探究
疑点1:六国赂秦的土地与战败丢失的土地的数量与实际相矛盾。
任务二:根据两个分论点,自由朗诵下文,在下文分别划出这两个分论点的解释句、事例句、总结句。
三
课堂任务
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失去了贿赂国的援助灭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未曾
随着
灭亡
抽背: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长远的谋略
坚持正义,名作动
因此
这
把……当做
招致,名作动
与
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③吾与点也。
给
结交,亲附
赞同
动词
同
和……比较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同“欤”,语气词
介词
①“唯赤则非邦也与?”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四
细读文本
两次
抽背:王者不却众庶
打退(使……退却)
等到
因为
被诛杀
可惜
抽背:能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终点
消灭其他国家
抽背:殆有甚焉
将近
智谋力量,古今异义
抽背: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确实
假使
不行刺,古今异义
运数、理数,指的是命运
假使
估量
四
细读文本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分论点2: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失去了贿赂国的援助灭亡。
事例1:事例+解释
事例2:事例+解释
事例3:事例+解释
解释句
假设论证总结
四
细读文本
分论点2:不贿赂秦国的因为失去了贿赂国的援助灭亡。
齐人依附秦
燕荆轲刺秦
赵诛杀李牧
鄙夷
赞美
惋惜
齐人勿附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五
课堂拓展
韩、赵、魏、楚、燕、齐
远交近攻
合纵联盟
疑点2:秦灭六国的先后是根据策略远交近攻,并不是因为燕赵坚持抵抗,是距离远自然后灭国,且赵灭亡时间较早。
五
课堂拓展
赵国自公元前376 年立国至公元前 228 年赵亡的148年间,赵秦交战次数共计24 次之多。
赵国6次取胜
公元前 371 年,赵军和秦军在高安作战,打败秦军。
公元前 270 年,赵国派赵奢为将反击秦军,大败秦军
公元前 258 年,赵国平原君得到楚国、魏国救援,打败秦军。公元前 258 年赵将乐乘、庆舍进攻秦将信梁的军队取胜。
公元前 233年,赵将李牧率军和秦军在肥城交战取胜。
公元前 232年赵将李牧在番吾和秦军作战,打败了秦军。
——《史记·赵世家》
疑点3:与秦国的24次交战之中,赵国14次失败,胜利6次。
五
课堂拓展
疑点1:六国赂秦的土地与战败丢失的土地的数量与实际相矛盾。
疑点2:秦灭六国的先后是根据策略远交近攻,并不是因为燕赵坚持抵抗,是距离远自然后灭国,且赵灭亡时间较早。
疑点3:与秦国的24次交战之中,赵国14次失败,胜利6次。
北宋建国后,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正是因为当时的北宋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才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了《六国论》。
情大于理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
细读文本
用
名作动,礼遇
咽下喉咙,下,名作动
被
积久而成的威势
胁迫
名作状,每天,每月
名作状,向西,向西对付秦
治理
假如
凭借
降低身份,名作动
旧事,古今异义
六
课堂总结
学完了《阿房宫赋》《六国论》两篇课文,《阿房宫赋》中杜牧极力铺陈阿房宫的奢华,最后被烧成焦土,借此告诫统治者能大兴土木,《六国论》真正想告诉统治者什么?
《六国论》: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
杜牧生活在唐代,苏洵生活在宋代,两人为什么会选择写秦和六国?这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古讽今,这是他们作为士大夫的责任与担当,字里行间可见其拳拳之心。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