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05 09:35: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导 入
当历史遇见诗歌,便成就了一类诗歌,名为“怀古诗”,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今天我们再来赏读一首怀古诗,《桂枝香·金陵怀古》,作家王安石。
王安石
金陵怀古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
临古地
思古人
忆古事
抒情志
结构内容
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
揣摩意图
分析技巧
体悟情感
类型: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同病相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物是人非——《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理性思考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常见的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 自然永恒之慨叹。
怀古诗
六朝:指的是东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或称萧梁)、南朝陈,都城都设在南京。又因六朝皆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师,所以后世许多文献皆以六朝或南朝来代指南京,并常会用南京来指明六朝时期的人事物,所以南京又称六朝古都。
金陵旧称——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 “南京”名称始於明代。
知识补充
壹·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的作品,也就是王安石被二次罢相之后,退居金陵时所写。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这首词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作者登金陵有感而作的。 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同时也寄寓讽喻之意。
贰·初读体会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澄江(chénɡ)  如簇(cù) 去棹(zhào)
斜矗(chù) 鹭起(lù) 漫嗟(jiē)
初读正音
我登高临水,极目远望,金陵古都正值晚秋时节,气候开始萧条冷落起来了。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在斜阳的余晖中,江面上千船万帆来来往往,酒楼上悬挂着的卖酒的招牌在西风中飘扬着。华丽的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
遥想当年,人们在此地竞逐繁华。可叹隋兵来到了门外,陈后主和妃子们还在楼头寻欢作乐,亡国的悲恨一代代地继续。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枉自感叹兴亡的荣耀和耻辱。六朝相继覆灭的历史已随着长江水一起逝去,只有那秋风寒烟中的衰草还一直在苍暗的绿着。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玉树后庭花》的曲子。
译文
上阕
整体感知
登高望远,金陵晚秋,雄伟壮丽
金陵之景
怀古之情
怀古抒情,借六朝旧事告诫世人
赏景
品情
下阕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时令:
地点:
人物:
晚秋
金陵
王安石
初肃
登临
天气:
活动:
凭栏远眺,秋色肃杀,以“悲情”为基调。
赏景
景物描写的角度、方法
①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②感官
——嗅觉、触觉、听觉、味觉、视觉
③动静
——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④虚实
——虚写、实写、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⑤色彩
——色彩鲜艳、明丽、斑斓、色彩暗淡、柔和
⑥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等
知识补充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手法
2.用典:
1.比喻: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
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化用诗句“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千里”二字,上承 “登临送目”,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远眺
静景
赏景
白色绸缎,写出
江水之纯净、澄澈。
箭头,写出
山峰之陡峭、峭拔。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帆、棹:借代,代指船
近观
动景
远近结合:远观长江、山峰,近看归帆、酒旗。
写景手法
补叙登临的时间,是在傍晚。
秋风,照应上文的“晚秋”
动静结合:澄江、翠峰是静景,西风、酒旗是动景。
赏景
东风:春
南风:夏
西风:秋
北风:冬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远眺
动景
“彩舟”“星河”色彩对比
写景手法
画船、兰舟。船的美称。
本指银河,这里指长江。
“云淡”“鹭起”动静相生。
赏景
上片运用比喻、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色彩对比等手法,选取了长江、翠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星河、白鹭等意象,描绘了金陵一带壮美的江山和风帆来往、酒旗飘扬的繁荣壮丽又略带萧瑟的场景,表达了自身对金陵景象的喜爱之情。
上阙小结
过渡作用:写景→抒情;所见→所想
品情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念”字,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叹”字,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以虚衬实
虚实结合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体现了词人对国家的担忧,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借古讽今。
用典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枉自感叹。谩:同“漫”
品情
批判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知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之局限,站不到应有高度(变法),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引出历史的教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表达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
凝结,引申为一直。
品情
①时光流逝之叹。
繁盛的六朝及六朝的兴亡随着时间的历史长河已经消失了。
②物是人非之叹。
只剩下寒烟惨淡、绿草衰黄,睹物思人,望物兴叹。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抒情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品情
商女: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指《玉树后庭花》,被看作是亡国之音,是荒淫误国的代名词。
用典
至今:强调时间之长,从杜牧的唐末到王安石的宋初,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
时时:强调频率之高,这种生活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词人并不只是希望对历史发出空叹,而是劝诫统治者及时止损,改变这种奢靡、荒淫生活,避免重蹈六国覆辙。
这首词的下阕怀古抒情,运用典故的手法,对六朝统治者因竞逐豪奢而导致相继灭亡的历史,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借古讽今。词人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有深刻的了解,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下阙小结
深入探讨
下阙抒发的这种悲愤的情感与上阙的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上片的秋景凄凉萧瑟为为下片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
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不忍心这样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反衬,是乐景衬哀情。
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天气初肃”,色彩绚丽,风光秀美,画面开阔,气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写出了六朝的衰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总结全文
课堂小练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关注到江上的归帆和江边的酒家等人文景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教训和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 背西风
酒旗斜矗
但寒烟衰草凝绿
六朝旧事随流水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至今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