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三-物理-预习讲义-第14讲-简单机械综合复习(讲义+答案+随堂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初三-物理-预习讲义-第14讲-简单机械综合复习(讲义+答案+随堂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08 18:52:40

文档简介

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
知识点:
作图题:杠杆五要素、最小力、力、力臂、滑轮组绕线;
实验探究:斜面、杠杆、滑轮组机械效率影响因素的探究性实验
计算:杠杆平衡条件应用、滑轮组受力分析、功功率、机械效率(公式、常考题型)
如图所示,用力打开夹子过程中,标注的夹子支点、动力、阻力正确的是(  )
B.C. D.
某天,“生物”和“物理”两位大师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生物”大师伸出健硕的手臂对“物理”大师说:“看,我能提起很重的物体哦(如图)!”“物理”大师竖起大拇指说:“真厉害!其实,你的前臂就是物理学中的一根杠杆,”以下对于这根杠杆在提起重物的过程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前臂杠杆的支点O在肘关节处 B.肱二头肌给桡骨的力是动力
C.重物给前臂的力F2是阻力 D.前臂是一根省力杠杆,缺点是费距离
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圆柱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实线位置匀速转到虚线所示位置,整个过程中,拉力F始终作用于A点且 与OA保持垂直(OA为圆柱体横截面的直径),圆柱体在转动过程中不打滑.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拉力F逐渐变小
B.拉力F逐渐变大
C.由于拉力F的力臂始终保持最长,拉力F始终保持最小值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如图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力最小的是( )
如图所示为等刻度的轻质杠杆,在 A 处挂一个重为 4N 的物体,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在 B 处施加的力( )
A.可能是 5N B.可能是 1.8N C.一定是 2N D.一定是 4N
如图所示,在轻质杠杆两端放着两个质量不相等的实心圆球,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两球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时,杠杆( )
A.保持平衡 B.左端下降 C.右端下降 D.左端先下降后上升
72kg 的人站在跷跷板某一位置时,跷跷板处于如图所示的平衡状态。估测球的质量约( )
A.10kg B.30kg C.72kg D.120kg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 OE 可绕 O 点转动,其中杆上相邻各点之间距离相等,在 C点处挂一重为 20 牛的物体 G,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所用的动力( )
A.一定在 E 点大小为 12N B.可以在 B 点,大小为 24N
C.可以在 E 点,大小为 24N D.可以在 E 点,大小为 8N
某同学锻炼时,双脚并拢,脚尖O触地,脚后跟踮起,手掌支撑在竖直墙壁上,手臂水平,A为人体重心所在位置。此时墙壁对手掌的支撑力F如图所示,不计墙壁对手掌的摩擦力。
(1)以O为支点,请在图中作出动力F的力臂l;
(2)该同学质量为50kg,则墙壁对人的支撑力约为_______N;
(3)若增大脚尖与墙壁的距离,手臂仍然水平支撑在墙壁上,支撑力F如何变化并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 。
如图所示的情境中,对物体不做功的是(  )
A.图甲:用力搬石头,没有搬动 B.图乙:将重物从地面拉到高处
C.图丙:推车向前运动 D.图丁:挺举杠铃的过程
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AB=BC,如图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W1,做功功率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做功功率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P1≠P2 B.W1=W2 P1=P2
C.W1=W2 P1>P2 D.W1=W2 P1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线运动,当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图象如图甲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1;当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时间图象如图乙时,受到的水平推力为F2.两次推力的功率分别为P1、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B., C., D.,
如图所示,重12N的物体G在竖直向上大小为8N的拉力F的作用下上升了0.2m,绳子自由端拉动的速度是0.1m/s.这一过程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
力F做功的时间为2s
B.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80%
C.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一定小于0.8J
D.拉力F做功的功率为0.4W
如图所示,小明利用两个倾角不同的斜面进行实验,将同一木块分别从两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顶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的功率P甲<P乙
B.若甲、乙斜面光滑,则拉力F甲=F乙
C.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拉力所做的额外功 W甲额>W乙额
D.若斜面粗糙程度相同,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甲有<W乙有
如图所示,用四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的甲、乙滑轮组,若匀速提升重力相同的物体,在不计摩擦和绳重的情况下,则( )
甲滑轮组较省力,机械效率较高
B.乙滑轮组较省力,机械效率较高
C.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相同,机械效率不同
D.两个滑轮组省力程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
用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在绳自由端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拉力,将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拉力的功率分别为P1和P2,机械效率分别为
η1和η2,若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F2;P1η2 B.F1P2;η1<η2
C.F1>F2;P1=P2;η1=η2 D.F1P2;η1>η2
如图,斜面长3m,高1m,工人用400N的力沿斜面方向将重为840N的箱子匀速拉到车上,斜面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箱子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N。工人还将一个1000N的物体(底面粗糙程度和840N的物体相同)也拉到了该斜面顶端,这个过程中的机械效率和将840N的物体拉到斜面顶端相比_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为了将放置在水平地面上、重G=100N的重物提升到高处。小明同学设计了图甲所示的滑轮组装置。当小明用图乙所示随时间变化的竖直向下拉力F拉绳时,重物的速度v和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丙和丁所示。若重物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5×10-2m2,不计摩擦,绳对滑轮的拉力方向均可看成在竖直方向。求:
(1)动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2)在1~2s内,绳子自由端通过的距离是多少?
(3)在0~1s内,地面对重物的压强是多少?
如图甲所示是工人利用滑轮组从竖直深井中提取泥土的情形,所用动滑轮和筐受到的总重力为20N.某次操作中,将重423N的泥土以0.4m/s的速度匀速提起,在此过程中工人的拉力F所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细绳的质量忽略不计,但需考虑转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求:
(1)根据图乙求拉力F做功的功率;
(2)利用该装置提升泥土的机械效率;
(3)在提起泥土上升3m的过程中,拉力F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一辆在水平路面上沿直线匀速行驶的货车,行驶时所受的阻力为车总重的0.1倍,货车(含驾驶员)空载时重为2.5×104N。
(1)求货车空载行驶时所受的阻力大小;
(2)求货车以36km/h的速度空载匀速行驶时,10s内货车牵引力做的功;
(3)当货车以90kW的额定功率、9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求货车最多可装载多重的货物?
(1)如图甲O点为支点,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
(2)如图乙所示,某人站立在地面上用滑轮组将物体A匀速向上拉起,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绳子画出所用滑轮组绳子绕法。
(3)如图丙所示在水平位置平衡的轻质衣服挂,搭上一条毛巾后,要使其在此位置仍保持平衡,请在A 点画出应施加的最小力F与力臂l。
小明看到同学桌边有挂手提袋的“神器”--移动便携挂包钩,于是自己尝试用硬铁丝做了两个,如图甲乙所示。图中AB与BC垂直,EF与FH垂直,CD、GH均为挂钩,挂包钩的总重力不计。
(1)将两个挂钩分别挂在桌子边缘,如图丙丁所示,为了使手提袋挂上挂钩后不掉落,你选择图 (丙/丁)。另一种挂上袋子后会 (逆时针/顺时针)转动后滑落;
(2)为了防止挂包钩滑落,移动便携挂包钩在AB、EF部分下面装有防滑垫。为了使丙和丁都可以挂手提袋而且不易滑落,你对挂包钩的改进建议是 (选择丙或丁中的一个进行改进)。
为了解决学生晚延的就餐问题,学校准备了面包和牛奶。工人师傅用手推车将食品箱推到教室楼下,前轮遇到台阶,如图甲所示,此时师傅在把手处应 (向上/向下)用力可以前轮上台阶。两位师傅抓住食品箱上边缘的把手将箱子抬到楼上,如图乙所示,箱子质量分布均匀,则两位师傅所用的力 (F1较大/F2较大/一样大)。
同学们在物理课上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老师提供的器材有:杠杆(包含支架、平衡螺母)、钩码(每个钩码质量均为50g)、弹簧测力计.
(1)实验前,发现杠杆处于如图1所示静止状态,此时杠杆是否处于平衡?   (填“是”或“不是”),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
(2)第一组同学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①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悬挂2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需在B点悬挂  个钩码;之后在A、B两点再各增加1个钩码,杠杆将  (选填“不动”、“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②按现有方案进行实验,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测量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① 1 20 2 10
② 2 15 1.5 20
③ 3 5 1 15
(3)在老师的指导下,第一小组的同学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经历了如下一些操作步骤:
a.安装好杠杆并调节平衡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
b.改变两边钩码数量,重复以上步骤再做两次实验
c.改变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记录实验数据
d.在杠杆两边分别挂上数量不同钩码
①本实验的合理操作顺序是 。
②调节杠杆水平平衡后,在图3 A处挂两个钩码,为了使杠杆水平平衡,可以在C点竖直向下的拉力大小为  N。若在C点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沿图示方向(与杠杆成30o角)斜向下拉,当测力计示数F1为  N时,杠杆将水平平衡。
③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所以对于杠杆“哪边重往哪边沉”这句话的理解,这里“重”实际指的是   大.
④探究过程中,在杠杆左端的D点挂一个重物G,在杠杆右端的E点施加一始终竖直向下的拉力F2,使杠杆由水平位置缓慢转动到图中虚线位置,如图4所示。则在此过程中拉力F2的大小变化情况是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课后,第一组同学对杠杆进行了深入探究,如图5所示,若将钩码的悬挂点由A移至C(钩码个数不变,O和B的位置也不变),仍将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则杠杆的机械效率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根据“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实验开始时,杠杆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小明通过调节杠杆右端的螺母向 (左/右)移动,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然后进行下面的实验探究.
(2)要使图乙中杠杆平衡,应在a处挂 个钩码(题中的每个钩码都是相同的).
(3)当弹簧测力计由图丙的竖直地拉着变成倾斜地拉着,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不变/变小).
(4)有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得到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的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没有 (选填序号:①改变力的大小②改变力的方向③改变力的作用点).
(5)小明对原来装置进行改装如丁图,与丙图比较,同样用竖直向上的力,将两个相同的钩码,提升相同的高度,机械效率高的是 (丙/丁)图;若利用丁图,小明两次将钩码分别挂在A点和C点,使钩码上升同样的高度,那么机械效率 (A/C/一样)高.
(6)在实验中,多次改变力和力臂的大小主要是为了 。
A.减小摩擦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7)小华又进行了课外探究,她找来相同的硬币若干,在一平衡杠杆的左端放上2枚、右端放3枚,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所示.她用刻度尺测出L1和L2,则2L1 (/=)3L2;若将杠杆左端的硬币正上方再加2枚硬币,在杠杆右端的硬币正上方再加3枚硬币,杠杆将 (平衡/不平衡).
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甲、乙、丙、丁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4 0.1 2.7 0.2 74%
2 4 0.1 1.8 0.3 74%
3 8 0.1 3.1 0.3 86%
4 8 0.1 2.5   ▲   ▲
(1)实验中应    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正确/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4)通过比较   (填实验次数的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用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5)通过比较   (填实验次数的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明猜想斜面的机械效率可能跟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小聪猜想可能跟斜面的倾斜程度有关.如图是他们设计的实验装置,下表是其中一位同学在其它条件一定时的实验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该实验是探究 (小明/小聪)的猜想,结论是:在其它条件一定时,斜面 ,机械效率越高。
(2)另一位同学为探究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如下步骤。
①把一块长木板的一端垫高,构成一个斜面。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把一木块 拉上去,进行相关测量,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③保持斜面的 不变,改变斜面的 ,再进行相关测量,并计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④比较两次 的大小,即可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分别以图中两种方式,将重为 G 的物体以相同的速度匀速竖直提升了相同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F1 和 F2 做的功相等
B.F1 做的功大于 F2 做的功
C.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D.甲的机械效率小于乙的机械效率
如图所示,斜面长 5m,高 1m,把重为 5000N 的物体匀速地推向斜面顶端,若斜面是光滑的,则推力为_______N;如果斜面不光滑,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则所用推力为_______N,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N。
如图所示,将质量为80kg 的木箱,用一个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从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斜面长10m、高 3m,在此过程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则拉力做的功为_______J,拉力所做的额外功为_______J.若换一个质量小一点的木箱,用力匀速拉到斜面顶端,此时斜面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 10s 内把重为 450N 的重物竖直匀速提高 2m,已知滑轮组的效率为 75%.求:
(1)人作用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多大?
(2)人拉绳子共做了多少功?
(3)人拉绳子做功的功率是多大?
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璇同学根据实验所需组装好了滑轮组,如图所示,进行了3次测量,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格所示: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 F 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在第 3 次实验过程中,由于刻度尺长度不够导致数据填写不完整,则表格中①、②处应依次填入_______ 、_______ 。
(3)从实验数据来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逐渐升高,下列相关解释最合理的是_______
A.由提升高度 h 增加造成的 B.由绳端移动距离 s 增加造成的
C.由钩码重力增加造成的 D.由额外功减小造成的
(4)实验中,拉动绳子的同时要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便操作。某同学为了方便,让测力计静止时再读数,结果发现测力计的示数比原来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那么测得的机械效率将 ______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十四讲简单机械综合复习
学习目标
杠杆、滑轮、功功率、机械效率
知识点:
1、作图题:杠杆五要素、最小力、力、力臂、滑轮组绕线:
2、实验探究:斜面、杠杆、滑轮组机械效率影响因素的探究性实验
3、计算:杠杆平衡条件应用、滑轮组受力分析、功功率、机械效率(公式、常考题型)
典例精练
例1
如图所示,用力打开夹子过程中,标注的夹子支点、动力、阻力正确的是
F2↑
A
D
例2某天,“生物”和“物理”两位大师在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生物”大师伸出健
硕的手臂对“物理”大师说:“看,我能提起很重的物体哦(如图)!”“物理”大师
肱二头月
竖起大拇指说:“其厉害!其实,你的前臂就是物理学中的一根杠杆,”以下对于这根
桡骨
杠杆在提起重物的过程中,分析不合理的是()
A.前臂杠杆的支点O在肘关节处
B.肱二头肌给桡骨的力是动力
C.重物给前臂的力2是阻力
D.前臂是一根省力杠杆,缺点是费距离
3如图所示,质地均匀的圆柱体,
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实线位置匀速转到虚线所示位置,整个过
程中,拉力F始终作用于A点且与OA保持垂直(OA为圆柱体横截面的直径),圆柱体在转动过程中
不打滑.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拉力F逐淅变小
B.拉力F逐渐变大
C.由于拉力F的力臂始终保持最长,拉力F始终保持最小值不变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例4
如图所示是使用简单机械匀速提升同一物体的四种方式(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其中所需动

力最小的是
F

F
向竖


例5
如图所示为等刻度的轻质杠杆,在A处挂一个重为4N的物体,若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则在B处施加的力()
A.可能是5NB.可能是1.8N
C.一定是2ND.一定是4N
∠1E2iiiL∠
B
例6如图所示,在轻质杠杆两端放着两个质量不相等的实心圆球,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两球
以相同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时,杠杆()
A.保持平衡B.左端下降C.右端下降
D.左端先下降后上升
翻72k的人站在晓跷板某一位置时,晓跷板处于如图所示的平衡状态。估测球的质量约
A.10kg B.30kg C.72kg D.120kg

G=20N
7727777
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B可绕0点转动,其中杆上相邻各点之间距离相等,在C点处挂一重
为20牛的物体G,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所用的动力
A.一定在E点大小为12NB.可以在B点,大小为24N
C.可以在E点,大小为24ND.可以在E点,大小为8N
别某同学锻炼时,双脚并拢,脚尖0触地,脚后跟踮起,手掌支撑在竖直墙壁上,手臂水平,A为
人体重心所在位置。此时墙壁对手掌的支撑力F如图所示,不计墙壁对手掌的摩擦力.
(1)以0为支点,请在图中作出动力F的力臂1:
2)该同学质量为50kg,则墙壁对人的支撑力约为9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