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黄河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黄河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7 20: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颂》教学设计
内容分析: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颂》在题材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的情景,以此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了解直接抒情的方式,欣赏诗歌之美。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歌,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细心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了解直接抒情的方式,欣赏诗歌之美。
评估任务:
1.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品语言,联系时代背景,把握黄河源远流长、胸襟博大、气势宏伟的特点,感受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引导学生学会为作品中的关键语句、精彩内容做分析式批注、概括式批注、评价式批注、感想式批注等多种类型的批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9年春,光未然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站在高山之巅,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想象这一情景,完成这节课的任务。
二、教学新课
任务一:进入情境,明确任务
1.核心任务:诗歌的朗读与批注
2.创作背景
1938年,诗人光未然随着抗敌演出队第三队来到了黄河沿岸。他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亲耳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中华民族的重重苦难与壶口瀑布的怒涛激流,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万丈狂澜,成就不朽的诗篇——《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写成后,音乐家冼星海为之谱曲,创作成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
学习这首诗,同学们要反复吟诵,把诗读成你我,把你我读成诗。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的速度,读一遍这首诗,要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任务二:聆听朗读,感悟诗情
聆听《黄河颂》名家朗诵,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感。
课件播放:《黄河颂》名家朗诵
(1)感受到了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2)感受到了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感受到了黄河的雄浑豪迈。
任务三:聆听朗读,体验精神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重音、节奏等,注意读出情感。
——学生自由读。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朗读形式,来演绎这首诗。可以采用下面提示的形式:
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任务四:研读批注,理解诗歌
1.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很重要的读书方法——做批注。请同学们参看“积累拓展”第三题题干,说一说什么是批注。
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或疑难问题,用简练的语言和相应的符号标注在文章的空白处,这就是做批注。
2.这篇课文,编者很用心地给我们做了批注。请同学们研读课文的五处批注,看看它们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批注的
批注一: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批注二:“望”引出对黄河形象的描写,有画面感。
批注三:转入“颂”。直抒胸臆。
批注四:“啊!黄河!”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批注五:结尾铿锵有力,庄严豪迈。
批注一是对段落作用的批注。批注二是对词语作用的批注。批注三是在提示诗歌的内容层次。批注四是在赏析句子的作用。批注五是对结尾特点的评价。
3.课文第一处批注“点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对段落作用的分析式批注。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部分还起了什么作用?把自己的批注写在书上。
(1)点出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2)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3)引出下文的颂歌。
4.朗诵词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5.细读“望”字领起的诗句,在“批注二”后补写批注: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黄河形象的 黄河是一种怎样的形象
(1)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批注:近镜头特写,表现黄河不可阻挡的磅礴气势。
(2)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批注: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点出黄河蜿蜒曲折的特点
(3)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批注:纵向描绘黄河的流向。“奔”字突出了黄河汹涌的气势。
(4)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批注: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劈”字渲染出黄河贯穿中原大地的气势。
总批注: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奔腾不息、无坚不摧的特点。
诗人“望”黄河的视角:
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的总写、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的两岸。
这样写的作用:
远近结合,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幅雄浑开阔、气势磅礴往无前、势不可挡、坚不可摧的黄河立体画卷。
6.细读“颂”领起的部分,在“批注三”后补写批注:诗歌是从哪些方面来“颂”黄河的 并各举一个关键词做批注。
诗歌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黄河哺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中华民族。
(1)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批注:“摇篮”这个比喻表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2)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批注:“发源”表明中华文化是从黄河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
(3)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批注:“屏障”表明黄河像城防一样保卫着中华民族,尤其是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4)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批注:作者用“铁的臂膀”来比喻黄河无数条支流。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和恢宏磅礴的气势,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7.文中三次写“啊!黄河!”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黄河养育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中华民族”“黄河激励中华民族”“啊!黄河!”把“颂黄河”部分分为了三个层次。运用反复、直抒胸臆的手法,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8.能结合课文批注二和批注三,并通过抓关键词语,为诗歌理清层次,并概括内容。
(1)望黄河:“望黄河滚滚……劈成南北两面”。
(2)颂黄河:“啊!黄河……发扬滋长”。
(2)学黄河:“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9.结尾一小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把批注写在书上,并回答。在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你”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黄河”或第三人称“她”?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精神的决心。结尾升华主旨,铿锵有力,庄严豪迈。
用第二人称拉近了作者与黄河的距离,让人感觉诗人是直接与黄河对话,这样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更能表达对黄河的赞颂。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
任务五:创写批注,领会诗美
《黄河颂》蕴含的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黄河颂》独特的诗美至今仍震撼人心。《黄河颂》美在何处呢
(1)音调铿锵的韵律美
全诗压“ɑn”“ɑnɡ”韵,音节洪亮,明快雄健,铿锵有力。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音韵。
(2)句式节奏的和谐美
全诗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参差变化,既有对称整齐之美,又有错落奔放之美。
(3)直抒胸臆的情感美。
本诗直接用感情强烈的词语或用呼告、感叹、反复的方式直陈肺腑,直接抒发对黄河赞美之情。
如:
“啊!黄河!”(运用呼告直接抒情)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运用感叹直接抒情)
“你是伟大坚强”“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
“啊!黄河”被反复运用了三次,旨在直接铺陈、渲染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4)镜头式的画面美。
“惊涛澎湃”“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像一幅幅特写镜头,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掀”“奔”“劈”等拟人手法,生动地刻画出黄河一泻万里、势不可挡、刚健有力的形象,画面感强烈。
任务六:吟诵黄河,领悟精神
同学们,一部黄河颂,半部中国史。古老的黄河流过尧舜,淌过夏商,浸润汉唐,一直在华夏儿女的心中吟唱,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愿你我共同努力,学习黄河精神,勇做黄河弄潮儿!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教后反思:
1.朗读教学没能完成到最好:没有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没有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英勇不屈、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所以读的不够热情,读的不够悲壮,这没有达到本课的朗读要求。
2.学做批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时,将做批注和诵读教学相结合,以诵读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以批注的方式为诵读做设计。批注重在把握内容、情感、品味语言、写法、诵读,将自己的理解、感悟通过声音加以传达。在这一点的做法上。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还需以后在课堂中再加以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