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7 19:55: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统编版 《纲要上》第7课
纲要上: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课程标准】
一、选官制度
朝代 制度 标准 演变趋势
西周至春秋
春秋 战国 秦朝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血缘
荐举功劳制
才能/军功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明习法律
察举制
品德才能
九品中正制
家世
科举制
才学
【选官制度的演变】
标准
方式
原则
基础
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逐渐发展为学识、才能
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特点:
①自下而上选拔;
②参考地方舆论;
③设置中正官管理;
④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⑤垄断性;封闭性。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历程:
隋:建立:隋炀帝:分科取士
唐: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扩大科取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考;提高科考的地位。
宋:成熟:取士不问家世;誊录制;糊名制;锁院制;
明清:八股取士
1905废除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明)顾炎武:《日知录》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与评价
积极
(1)为读书人参与政权提供相对公平的机会
(2)打破了贵族垄断选官的特权,削弱贵族势力
(3)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客观上利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4)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利于社会尚文风气的形成
(5)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儒家文化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7)标志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成熟
(8)影响了西方的选官制度,工业革命后西方文官制度产生
消极
(1)选才标准单一、忽视科技;
(2)考试内容单一、脱离实际;
(3)士人出路单一、学优为仕;
(4)禁锢人们思想、压抑个性;
(2021·江苏·高考真题)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
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
【答案】B
【高考链接】
二、中央官制
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特点
职权分明,互相牵制
相互制约,分工合作
二、中枢之制
地位
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成熟
相权三分
职权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诏令,既互相制衡,也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皇帝所颁诏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课堂探究】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材料: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己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二、中枢之制
【课堂探究】三省六部制的影响
严格程序,职责分明,宰相相互制约;提高工作效率;行政程序的完善;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答案】C
(2018·全国Ⅱ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高考链接】
(2022·广东·高考真题.3)如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高考链接】
三、赋税制度
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
古代民众的义务:
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粮食、布帛
人头税
田亩税
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汉书·高帝纪》
税谓收其田入也。 ——《汉书·食货志》
(力役 、军役、杂役等)
“赋+役”
三、赋税制度
概念解析
三、赋税制度
春秋时期——初税亩:实际上承认私田合法,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汉朝——编户制度:赋役制度正式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征收对象以人为主
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唐朝后期——两税法:量出为入;人丁资产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米粟);
三、赋税制度
征税标准
人身控制
税收种类
征税内容
(租庸调制)以“人丁”为本,不论土地、财产的多少,都要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绢、粟。
(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均田制)成年男子承担一定的徭役
(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
(两税法)每户缴纳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租庸调制)纳粮为租;纳布为调;纳布代役为庸
(两税法)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三、赋税制度
【课堂探究】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财产为主过渡;
②赋税品种:税种减少,从田租、人头税、杂税简化为土地税;
③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变;
④政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
⑤人身控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小结】隋唐的制度创新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领导型官僚,提升了官员素质;
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化相权,强化了君主专制,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
赋税制度为国家治理提供了经济基础,在赋税制度完善的过程中,也促使其他治理措施进一步完善;
总体而言,隋唐的制度创新使政治体制体系化、制度化,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