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测试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下列天体中属于恒星的是( )
A.太阳 B.金星 C.地球 D.月球
在我国,处于同一纬度的A.B两地,某时刻A刚好位于晨线上,B位于A的东侧,则B地此时处于 )
A.昼半球 B.夜半球 C.昏线 D.晨线
关于太阳系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间
B.除了太阳外其他个别天体也能自身发光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D.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中心
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太阳将西升东落
B.月亮仍东升西落
C.地球上仍有昼夜更替现象
D.地球上各地仍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
如图是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10万年前、现在和10万年后的演变图,看了演变图后,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 )
A.它们离地球太远了 B.它们是会运动的行星
C.恒星也在运动 D.它们会变成小熊星座
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弧ABC是晨线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
C.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长夜短的现象
D.A点从白天进入夜晚
2023年7月22日出现的日全食奇观是近500年来我国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持续时间为6分38.8秒,因此被称作“世纪日食”。如图所示,一位美术爱好者在观察时,绘成了几幅图画,根据日全食的过程判断,下列图片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A.③②①④ B.④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如图是月球绕地运行的轨道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表面亮暗相间,暗区是高原或山脉,也称月陆
B.7月2日即农历五月二十三,月球运行到d处附近
C.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其绕地运动周期为24小时
D.月球运行到c处,日、地、月成一条直线,当晚月相为新月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判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公历是以地球公转运动为依据编制的
B.地球转到B位置时的节气是夏至
C.太阳系是位于银河系中心的天体系统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
统计数据表明,在多数太阳活动高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低峰年,歉收的几率更高一些。这说明太阳活动会 ( )
A.改变气候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
B.改变地貌形态,影响农作物产量
C.改变水文状况,影响农作物产量
D.改变土壤性状,影响农作物产量
八大行星的类型组合,正确的是( )
A.水星、土星、天王星 B.海王星、木星、金星
C.地球、火星、土星 D.地球、金星、火星、水星
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当北京时间上午9:00时,美国纽约是晚上8:00,产生两地时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
A.地球公转 B.地球自转
C.四季变化 D.纬度位置不同
2022年1月6日(农历腊月初四),我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在月球背面行驶里程达到1003.9米,这是人类在月面上工作时间最长的月球车。下列关于月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月球表面有月坑
B.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C.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
D.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出现月食现象
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首次载人登月。为了保障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并顺利完成任务,科研团队在设计宇航服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有( )
A.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 B.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
C.月球表面没有空气 D.月球表面无法听到声音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是 。 是最著名的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 年。
2020年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是父亲节。
(1)这一天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是图中的 。
在“封城”76天后,武汉于2020年4月8日(农历三月十六)正式“解封”,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的月相是 (填“新月”“上弦月”“满月”或“下弦月”)。
(2)这一天地球位于如图 位置之间(用图中字母表示)。
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与地球运动有关。台州市某学校兴趣小组对树影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并绘制了简单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该日可能是 (选填“夏至日”或“冬至日”。
(2)以下是兴趣小组对一天中树影变化与太阳照射的描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
B.形成b点树影时刚好为正午时分
C.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3)当地球按图中由丁→甲→乙的方向公转时,我们将观察到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 (选填“长”或“短”)。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就是描述夏至的诗句。今年夏至日是6月21日,农历五月二十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图1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甲→乙→丙→丁绕着太阳公转,则夏至这天地球位置在图中的 位置。
(2)当晚的月相最接近图2中的 (填字母编号)。
、实验探究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00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初一)上午,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看到本世纪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在上海和杭州地区,人们“享受”了大约5~6分钟的日全食时间。
(1)现代的日全食研究课题大都集中于太阳科学领域,如日冕温度反转、太阳磁场、太阳射电、太阳活动等,其中常见的太阳活动有 、耀斑、日珥等。
(2)专家提醒,在观察日全食时千万要小心,直接观察太阳会灼伤眼睛,甚至可能对眼睛造成永久性损伤。其原因之一是人眼对光的作用相当于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看图回答下列关于月相的问题:
(1)A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B表示 月,发生在农历 。
(2)按每月时间排列,顺序为 一 — 一 一 。(用字母表示)
(3)月相为C时,可能发生 ;月相为D时,可能发生 。
(4)月相为A.B时,日地月三者 ;为C、D时,日地月三者 。月相的变化周期平均为 天,称为 月。月相变化规律即从新月到 、 、 再到新月,周而复始。我国农历中月份是根据 确定的。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仔细阅读地球公转轨道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五带分布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的公转,各地在一年内不同的时间内接受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炎热的夏季,寒冷的冬季,温和的春季和秋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1)如果今天是9月23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今天南半球按四季划分属于 。
(2)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 时,温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90°,则地球上不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昼夜长短变化②四季变化③昼夜更替④昼夜半球⑤日月星辰东升西落⑥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⑤⑥ D.①②⑥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我国始终致力于探月和深空探测领域,以期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作出中国贡献。
资料一:我国的嫦娥四号着陆器实现了人类在月球背面首次软着陆。
(1)如图甲为阳光照射地球、月球的示意图。图中人所在位置的时间及看到的月相为
A.黄昏,上弦月 B.清晨,上弦月
C.黄昏,下弦月 D.清晨,下弦月
(2)小应画了一幅科幻画一心中的月球(如图乙),图中呈现了类似地球上雨后"彩虹"光晕。月球上真的有彩虹吗 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资料二∶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
火星距离地球很遥远,若距离取 5.5×1010米,则着陆组合体通过电磁波信号与地面控制中心通信,信号来回需要多少时间 (电磁波的速度为3×108m/s)
(4)着陆后,"祝融号"火星车从着陆器中驶出。已知火星车质量为240kg(g火=3.76NKg),共有6个车轮,若每个车轮与火星表面的接触面积为4.0×10-3m ,求"祝融号"对火星水平平整表面的压强。
第四单元测试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A
【解析】能够自身发光发热的星体称为恒星。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恒星,是一颗熊熊燃烧的气态星球,是地球及人类的主要能量来源,金星、地球属于行星,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A
【解析】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我国位于北半球,太阳东升西落
由于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A刚好位于晨线,B位于A的东侧,说明B时间上比A早,已经位于昼半球。
故答案为:A
C
【解析】1、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恒星是本身能发光的天体,在宇宙中数量庞大;
3、太阳质量大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体都围绕着太阳运动;
4、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银河系的中心到现象还未准确找到。
A.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间,说法错误,应在火星和木星之间,A错误;
B. 除了太阳外其他个别天体也能自身发光 ,说法错误,宇宙中恒星是自身能发光的,数量非常多,B错误;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大,在太阳系中位置不变,周围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说法正确,C正确;
D、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恒星系,不是银河系的中心,D错误。
故选C
B
【解析】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和现在自转方向相反。
A:太阳将西升东落,正确。
B:月亮将西升东落,错误。
C:地球上仍有昼夜更替现象,正确。
D:地球上各地仍保持一定的昼夜温差,正确。 故选B。
C
【解析】组成北斗七星的七颗亮星都是恒星,恒星被认为是位置不变的天体,从图中北斗七星的演变图可以对恒星进行重新认识。
组成北斗七星的七颗亮星都是恒星,从图中北斗七星的演变图说明恒星也在运动,C正确。
故选C
A
【解析】1.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是夜半球。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随着地球自转,图中B、D两点中,即将进入白天的是B点,D点即将进入黑夜。
3.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产生的,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向太阳的一面是夜半球,然后再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A:图中弧ABC是晨线,正确。
B:地球自转过程中,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错误。
C: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就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错误。
D:A点从夜晚进入白天,错误。
A
【解析】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都是这一原因造成的。
日全食的形成是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然后月亮继续绕地球运转出现了如图③所示的情况,以此类推,下一个画面为②,然后是①④。
B
【解析】A.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A不符合题意;
B、在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是下弦月,因此7月2日月球运行到d下弦月处附近,B符合题意;
C、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C不符合题意;
D、月球运行到c处,当晚月相为满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C
【解析】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按一定轨道环绕太阳的运动。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1个恒星年。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结合太阳系的基本情况解答。
A.地球绕太阳不停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公历也就是阳历,是依据地球公转运动编制的,A正确;
B.B位置是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处于夏至日,B正确;
C.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旋臂的上面,离中心非常遥远,所以说太阳系并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天体系统,C错误;
D.太阳辐射是地球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主要来源,D正确。
A
D
【解析】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解:A.水星属于类地行星,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属于远日行星,故不符合题意;
B、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木星属于巨行星,金星属于类地行星,故不符合题意;
C、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土星属于巨行星,故不符合题意;
D、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故正确.
故选:D.
B
【解析】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任意时刻太阳都只能照亮它的一半.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被照亮的部分(昼半球)不断地向阴暗的部分(夜半球)转化,这就是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相同纬度的地区东边的地点早一刻看到日出,这样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的早晚出现了差别,即时间差异,因此,当北京时间上午9:00时,美国纽约是晚上8:00.
故选:B.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
D
【解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满月,月亮整夜可见,在农历的十五或十六,可能发生月食现象;
A. 月球表面有月坑,A正确;
B.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B正确;
C. 当天晚上,月球运行到图中的d位置,属于接近上弦月,C正确;
D.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相是新月,月亮整夜不见,在农历的初一,可能发生日食现象,D错误;
B
【解析】根据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分析判断。
A.为保证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在设计宇航服时应考虑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故A不合题意;
B.在设计宇航服时不需要考虑月球表面随处可见环形山,故B符合题意;
C.宇航员呼吸需要氧气,而月球表面没有空气,因此在设计宇航服时应考虑这一因素,故C不合题意;
D.月球表面无法听到声音,宇航员之间以及宇航员与地面工作人员如何进行通信联络,是在设计宇航服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彗核;哈雷彗星;76
【解析】彗星,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冰而成的“大冰球”是彗核。哈雷彗星是最著名的彗星,绕日公转的周期是76年。
(1)A(2)B
【解析】(1)农历初一是新月; (2)6月21日接近夏至(6月22日)附近,即B位置;
(1)满月
(2)AB
【解析】当日地月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是一轮圆月,属于满月,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十六; B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C点是秋分(9月22日左右),D点是冬至(12月22日左右),A点是春分(3月22日左右);
(1) 农历三月十六 ,此时的月相是满月;
(2) B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夏至日,时间为6月22日;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C点是秋分(9月22日左右),D点是冬至(12月22日左右),A点是春分(3月22日左右),所以这一天4月8日地球位于如图AB位置之间;
故答案为:(1)满月(2)AB
(1)冬至日
(2)A;B
(3)短
【解析】(1)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1)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因此冬至日这一天, 某日正午树影在一年中最长影子最长。
(2)A.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因此树影由长变短再变长,A符合题意;
B.b位置的树影最短,即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最短,B符合题意;
早晨、晚上太阳高度小,影子长,中午太阳高度大,影子短,可知一天中树影的变化与地球自转有关,AB符合题意。
(3)当地球运行在丁冬至日—甲春分日—乙夏至日之间时,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变大,其正午树影一天比一天短。
故答案为:(1)冬至日(2)AB(3)短
(1)甲
(2)C
【解析】(1)夏至为6月22日,秋分为09月22日。
(2)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初一)→娥眉月→上弦月(初七、初八)一凸月→满月(十五,十六)→凸月→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残月一新月。
(1)根据图1所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沿甲→乙→丙→丁绕着太阳公转,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丙为冬至日,丁为春分日。
则夏至这天地球位置在图中的甲位置。
(2)农历五月二十三,为下弦月,当晚的月相最接近图2中的C。
、实验探究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太阳黑子
(2)凸透镜
【解析】(1)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2)人的眼睛中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1)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2)人的眼睛中的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当用眼睛观察太阳时,会把太阳光集中于一点,产生极大的能量,从而造成对眼睛的伤害。
故答案为:(1)太阳黑子;(2)凸透镜
(1)下弦;二十二、二十三;上弦;初七、初八
(2)C;B;D;A;C
(3)日食;月食
(4)互相垂直;成一直线;29.53;朔望;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变化知识的理解,根据月相的形状判断月相的名称、月相变化的顺序和相应的时间,并结合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理分析出与月相之间的联系。
月相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由月相变化图结合题干信息可知:A表示下弦月,发生在农历二十二、二十三;B表示上弦月,发生在农历初七、初八 。
(2)由月相变化图结合题干信息可知:按每月时间排列,顺序为C 一B —D一A一C 。(用字母表示)
(3)月相C为新月,此时月球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当三者恰好又处于同一直线上时,可能发生日食;月相D为满月,此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的中间,当三者恰好又处于同一直线上时,可能发生月食。
(4)月相为A为下弦月、月相B为上弦月,结合月相变化图可看出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垂直 ;月相C为新月、月相D为满月,结合月相变化图可看出此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是成一条直线。从新月到满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这一周期平均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我国农历中的月份就是根据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确定的。每个月的朔为农历月的初一,望为十五或十六。现在我们过的春节、端午、重阳和中秋等节日都是根据农历确定的节日。
故答案为:(1)下弦;二十二、二十三;上弦;初七、初八
(2)日食;月食
(3)互相垂直 ;成一直线;29.53 ;朔望 ;上弦月 ;满月;下弦;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0°(或赤道);春季
(2)23.5°;23.5°N~23.5°S;30°
(3)D
(4)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解析】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热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23.5°S, 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N-66.5°N,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N-90°N, 南温带的纬度范围是23.5°S-66.5°S, 南寒带的纬度范围是66.5°S-90°S。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时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当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时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1)9月23日是北半球的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其纬度是0°;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南半球为春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23.5°,因此地球上热带的范围在23.5°S-23.5°N之间;
赤道平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变为30°时,热带的范围是30°S-30°N, 北温带的范围是30°N-60°N, 北寒带的范围是60°N-90°N,南温带的范围是30°S-60°S, 南寒带的范围是60°S-90°S;五带的划分界限与低中高纬的划分界限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是一致的。
(3)如果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变为90°,那么太阳会一直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同一地区将不会再有季节的变化;但地球依旧自转,所以会有昼夜半球,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
故选D。
(4)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简称太阳高度。如果地球是直着身子绕日公转,太阳光始终照在赤道上,各地的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但是太阳绕日公转的轨道面与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我们称之为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各地的太阳高度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产生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存在。
(1)D
(2)这不是月球上的彩虹。地球上雨后“彩虹”光晕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气中的雨滴色散形成的,而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液态水,因此不会下雨,故不具备“彩虹”光晕形成的条件。
(3)
(4)火星车对地面的压力F=G=mg火星=240kgx3.76N/kg=902.4N
火星车对地面的压强:
【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由题图分析解答。
(2)根据月球的大气特点分析解答。
(3)根据速度公式解答。
(4) 根据压强公式计算。
(1)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由题图可知,图中人所在位置为晨昏线,地球自西向东转,即将进入白昼,所以时间是清晨,上弦月是黄昏出,夜半落,而下弦月是夜半出,清晨落,由时间可推算出此图应为下弦月。
故选D。
(2)这不是月球上的彩虹。地球上雨后“彩虹”光晕是太阳光传播过程中被空气中的雨滴色散形成的,而雨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液态水,因此不会下雨,故不具备“彩虹”光晕形成的条件。
(3)
(4)火星车对地面的压力F=G=mg火星=240kgx3.76N/kg=902.4N
火星车对地面的压强: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