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动量 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2019)物理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6-07 21:13: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1.1动量 》
课标核心素养要求 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学习目标 物理观念: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的变化,并要求学会动量变化量的求解。 科学思维:能从引导探索的形式理解动量的概念和意义,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通过对寻找碰撞前后守恒量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理解动量的概念,能会求解动量的变化量并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教学笔记
【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学过的知识,完成以下问题) 同学们,阅读完课本的相关内容后请思考并概括一下教材主要内容。 我们曾经探究过哪些守恒量? 同学们还记得动能的表达式吗? 生活中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碰撞现象? 二、深入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课前引入: 思考:碰撞是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这些看似不同的碰撞现象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物理规律呢? 指导:上述现象叫碰撞,碰撞效果和质量、速度有关,本节我们研究一维碰撞,如图: 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同一直线运动。即共线。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任务一、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 1、观察演示实验提出问题? (1)A球和B球质量相等和不相等,观察碰撞现象 (通过这两个实例,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碰撞效果与速度和质量有关 问题:碰撞中的规律直接体现在碰撞的效果上。 既然质量和速度都能影响碰撞的效果,那么, 碰撞中的不变量,必然既和质量有关,也和速度有关。 猜一猜,碰撞前后系统的不变量可能是什么? 回答: 猜想1: 猜想2: 猜想3: (2)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实验视频-----以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经过验证后可知,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碰撞前后不变的量是 . 总结: 任务二、理解动量及其变化 动量的理解: 从实验数据分析可在,对于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它们的mv之和在碰撞拉后可能是不变的,mv具有特别的意义,物理学中定义其为动量。关于动量你有怎样的认识和理解? (1)定义: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用符号P表示。 (2)公式:p=__________.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 ,符号是____________; (4)三性: ①矢标性:动量是矢量,它的方向与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同. ②瞬时性:是状态量,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相对应 ③相对性:物体的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中学阶段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2、动量的变化:p= p' - p (矢量式) (1)某段运动过程(或时间间隔)末状态的动量p ′跟初状态的动量p的矢量差,称为动量的变化(或动量的增量) (2)动量变化的三种情况:大小变化、方向改变或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3)同一直线上动量变化的运算: ①同一条直线上的,规定正方向后直接相加减; 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动量变化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强调:若初末动量不在同一直线上,Δp、p′、p间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任务三、学以致用(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动量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例题1】试讨论以下几种运动的动量、动能变化情况: ①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③物体做平抛运动 ④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例题2】一个质量为0.1kg的钢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墙壁后被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如图),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各是多少?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变化了多少? 【例题3】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求: (1)t=2s时物体的动量大小是多少? (2)t=3s时物体的动量大小是多少? (3)物体在t=2~3s内动量的变化量是多少? (4)t=2s时合力F的功率是多少? (5)物体在t=2~3s内合力F做的功是多少? 三、课后延伸 1、演示实验,再次提出问题。 2、解答以下三个问题,总结动量与动能概念的不同。 (1)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由3m/s增大为6m/s, 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的几倍? (2)质量为2kg的物体,速度由向东的3m/s变为向西的3m/s, 它的动量和动能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发生变化,变化量各是多少? A物体质量是2kg,速度是3m/s, 方向向东;B物体质量是3kg,速度是4m/s,方向向西。它们动量的矢量和是多少?它们的动能之和是多少? 3、推导一下动量与动能的大小关系 ▲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与联系--------课后完成空白内容剪下来粘到笔记本上 物理量动能动量区 别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和 的乘积公式Ek= p= 单位焦耳(J)千克·米/秒(kg·m/s)标、矢量标量矢量(方向与 方向相同)运算法则代数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变化情况v变化(方向),ΔEk可能为零v变化,p一定变化联系都是状态量,两者的大小关系为:p2= 或 p=
4、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合力F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求: (1)t=1s时物体的动量大小是多少? (2)t=4s时物体的动量大小是多少? (3)物体在t=1~4s内动量的变化量是多少? (4)t=2s时合力F的功率是多少? (5)物体在t=2~3s内合力F做的功是多少? 四、课后总结:将自己的收获、解决的疑问及课堂重点内容整理到笔记本上(很重要必须认真完成) 给学生5分钟时间,把教材阅读一下,让 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让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进行铺垫。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碰撞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完成任务一: 提出问题后,进一步现场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和学生一起完成任务一、寻找碰撞中的不变量;由于实验条件所限,所以进行实验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体会科学严谨的实验探究,最终获得碰撞中的不变量。 完成任务二: 实验探究出碰撞前后不变量和“mv”有关,所以引导学生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这样过渡自然,环环相扣,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动量这个新概念建立之后,教师要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给学生深入讲解,尤其是动量的变化一定要讲解到位,让学很好的掌握,这样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完成任务三: 知识点讲解完毕后,对应的练习很重要,例1的设计是让学生对动量的特点进一步理解加深。例2让学生推导一下动量和动能的大小关系,为以后学习打一定的基础。例题3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p= p' - p这个式子是矢量式,学生第一次做肯定会出现问题,所以找学生上黑板板演,暴露出问题之后教师进行点评,效果会很好。注意学生的答题规范和用矢量式之前先规定正方向问题。 例题3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独立完成这个相对综合的题目,此题目是教材课后习题,教师加以改编加了两问,其中一问是问2~3内的动量变化使学生进一步强化动量的矢量性,可以让学生上黑板板演,预想很多学生会用以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先求解加速度,之后分时间段分别求出2S,3S,再用公式P=mv求出对应的动量。随后老师进行引导学生这个题还可以用画v-t图来求解速度,这种方法相对简单直观的得出结果。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变换图像的能力。最后,再进行设问,这个题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思路呢?预设学生会给出否定的答案,之后老师给出,这个题还有一种方法,只有同学们认真学习下节内容后就会轻松解答!让学生课下试着求解一下,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有所了解。 课后延伸: 第1题 牛顿摆演示,用不同数量的小球发生碰撞,观察碰撞后的特点,留下疑问让学生继续思考是否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2题 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完成,进一步深入理解动量的性质特点,自己总结出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与大小的关系,并留下课后任务完成总结表格的填写。 第3题 学生自行推导动量与动能的大小,并比较一下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与联系。 第4题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再练习一下此题,加深理解与应用,做到新知识的熟练,旧知识的复习巩固。 课后总结: 要求学生课后整理笔记,把课上的重点,解决的疑难问题及时的整理到笔记本上,这个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再一次的对课上的内容理解与记忆! 教师有必要定期检查一下! 教学设计总的思路是用发问为引导,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