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解读”,读懂“别样寂寞”——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八下第六单元后有四首课外古诗词,其中2首五言律诗,2首词。四首诗词中有3首内容关 乎“寂寞”,一首和“友人”有关。教材诗词旁有字词注解,诗词下有诗词解读。
课程标准里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背诵优秀诗文”,“教师教学用书”里没有这一块的相关资料。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及解读自读诗词,但部分学生不能够深刻理解诗词内涵,只是简单重复背诵,经常出现“背混淆”“背不来”的现象,考试出现写错别字、空缺、误填现象。因此,“课外诗词”的阅读,还需教师加强自学指导。
教学设想:
课外诗词共有四首,其中《送友人》已学,剩下三首(一首诗歌,二首词作)内容上有共性,情感上有区别。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借助“解读”,挖掘诗词的异同,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从而掌握课外诗词的阅读方法。基此,本课的学习可设置以下环节:一,结合解读,读懂诗词;二,横向比较,寻找异同;三,总结学法,背诵诗词。
学习目标:
1.朗读诗词,结合解读,整体把握诗词内容。
2.赏读诗词,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诗词,总结学法,积累经典名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词,结合解读,整体把握三首诗词内容。
1.自由朗读《题破山寺后禅院》,结合注解及解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朗读诗歌,圈画诗歌中的景物,并分析景物特点。
预设: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深)、花木(盛)、山光、潭影(清澈)、钟磬音(悠扬)
追问: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预设:“寂”:山光水色、鸟语花香、宁静清幽、静谧祥和、钟声悠扬(以动衬静)
(2)品读诗歌,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诗人心情愉悦、快乐的词语。
预设:“悦”:借物抒怀
“空”:放空、轻松(洗涤身心,放飞灵魂)
追问:怎样理解“人心”?
预设: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心:世俗之心:追求功名利禄
追问:从本诗中读出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淡泊功名利禄之人
(3)熟读诗歌。
2.自由朗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结合注解及解读,整体把握词作内容。
(1)朗读词作,圈画词作中的景物,并分析景物特点。
预设:缺月、疏桐、孤鸿
追问:这些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预设:寂寞清冷
追问:怎样理解“漏断人初静”?
预设:“漏断”:深夜;“初静”:侧面衬托词人心绪繁重
(2)“孤鸿”与“幽人”的相似之处是什么?“孤鸿”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预设:
相似:孤独、寂寞,孤芳自赏、洁身自好
“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内心的悲愤
“无人省”:无知音
“不肯”:不愿低头,坚守自我,志趣的高洁
“寂寞”“冷”:心境的孤独、悲凉
明确:托物抒怀
(3)熟读词作
3.自由朗读《卜算子·咏梅》,结合注解及解读,整体把握词作内容。
(1)词的上片怎样写出梅的生存状况?
预设:
生存环境:“驿外”“断桥”——恶劣
无人欣赏:“寂寞”“无主”——孤单
时间天气:“黄昏”“独”“风雨”——愁苦
梅花处境:悲凉
(2)词人如何塑造梅花的品格?
预设:“无意”——与众不同(独立)
“一任”——不争不抢
“如故”——凋落于地,碾为尘埃,香气不改(精神永存)
写法:内心独白
追问:词人只为赞美梅花吗?
预设:托物言志(孤高傲世,独立不倚、坚持正义)
小结:写景抒情或言志
二、赏读诗词,比较阅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1.三首诗词内容都写到了“寂寞”,为何抒发的情感不一样?
预设:
常建: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常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苏轼:宋神宗即位,支持王安石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苏轼也被诬陷入狱,即“乌台诗案”。他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后经多方努力,才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这首词就是公元1080年初,苏轼刚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被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一群小人所排挤;在王炎幕府时筹划平定中原,又受到统治集团的压制,不得遂其志。
原因:
常建:排解心中忧愁;一种情绪取代另一种情绪,找到情绪的发泄口——禅院,宁静,追求隐逸生活,心情愉悦
苏轼:沉浸在悲愤之中,内心愤懑不平,悲凉孤独之感尤甚。
陆游:心中郁闷,以梅咏志,表明心迹,坚守正义。
明确:知人论世
2.比读诗词,读出情感。
三、背诵诗词,总结学法,积累经典名句。
1.三首诗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理由。
预设:
(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预设:这句诗表面写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实际体现诗人内心的愉悦。“悦”“空”二字使静态的山水变成了动态,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预设:这句词表面写孤鸿拣尽了寒枝,独宿荒冷沙洲,实际表明作者心境的孤独与志趣的高洁。“尽”“不肯”体现作者受尽磨难仍不愿低头,表明词人内心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预设:这句词描绘梅花凋落于地,遭马车碾压成为尘埃,却仍香气不改。隐喻作者虽然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仍独立不倚,坚持正义。
2.总结学法:
圈画意象,分析特点
品读字词,体悟情感
知人论世,理解作者
熟读背诵,积累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