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四十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外漂泊的游子,若与故乡人__________,欢喜之外又会勾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
在漫长的历史中,战乱、动荡、天灾往往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形态,乡愁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情感。难怪在中国的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由此留下的乡愁文字__________。
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人都是恋家的,故乡是生命的根。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人们背井离乡,为开辟新的美丽家园而__________,成为了社会发展繁荣的强大动力。在今天奔小康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但一旦远离家乡,乡愁也就来了。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__________。更让人想不通的是,也是这十来年,在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中,( ),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萍水相逢 浩如烟海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B.不期而遇 浩如烟海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C.萍水相逢 灿若繁星 宵衣旰食 记忆犹新
D.不期而遇 灿若繁星 废寝忘食 历历在目
2.下列在文中括号里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尽管人们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美好
B.不管人们的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已经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C.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人们的小日子也越来越红火美好
D.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却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B.故乡是人类建造并寻找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C.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D.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几乎培育了人类的全部文化与历史。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历史,中华民族家教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生动的家训故事、深刻的家教箴言,映照着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孩童的精神沃土。从古至今,期待孩子成长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今天的人们更加认识到良好的家教家风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人向上向善。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纪录片《守望家风》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南长滩村的拓氏家族,互帮互助,兴教育才,诗书传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家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更有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等。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证明,良好的家教、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是家业兴旺的重要基石。
“正家而天下定矣。”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社会风气才有好的基础。事实上,家庭、家教、家风三者有机统一、紧密关联。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和谐;家教良好,未来才有希望;家风纯正,社风才会充满正能量。“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奋进新征程,秉持家国情怀的赤子之心,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每个家庭前进的脚步,终将汇聚成国家的进步。
始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就能更好助力祖国的花朵向阳生长、绚丽绽放。
(选自马租云《良好的家救家风使人向上向善》,有删改)
材料二:
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袭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强调: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
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家,就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家庭或者家族中的长辈,如果以身作则,严以自律,处处为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关注重视下一代教育,那么对家庭成员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无可替代的教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心,则国家有希望,民族有未来,文明有承继。
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我们说的家风是日积月累,经过岁月的反复淘洗积淀才形成的。家风好的家庭,下一代才会更优秀,国家才会拥有更多的人才,也就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的家风密不可分,因此唯有搞好家风建设,才能让世世代代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
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有正气、存善良;守清廉、重担当;知礼数、持节操。这样好的家风多了,一定会促进整个社会进步,以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正所谓“上行而后下效”,家风对家的影响巨大。我们一定要教导下一代,每个人都应该对亲人有宽厚兼爱之“仁”,对朋友存往来之“义”,在家内家外要有自律之“礼”,为人处世则拥有明晰是非之“智”,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应需有轻利重诺之“信”。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以往,社会正能量和好风气才会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选自龙玉然《家风建设很重要》,有删改)
4.下列对家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良好的家风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传统社会,大多被赞美和传承。
B.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但也要善于借鉴外国优秀的家教家风文化。
C.家风不等同于家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家规是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家规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D.家风,是家庭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举止都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B.“正家而天下定矣”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相通的。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
C.“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德行善之家,必恩泽及于子孙,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如耕读、忠厚、清廉等。
D.“仁义礼智信”,促进了良好家风的形成,助力于国家民族的发展。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
6.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白灵均。
C.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D.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锦城夜雨
杜阳林
①成都的雨夜,适合思接千载心游万仞,酣眠似乎成为一种浪费。而我对这座常有夜雨的城市,更喜欢她另一个别名——锦城。
②锦城自古养蚕业发达,古蜀王名为“蚕丛”,西汉扬雄在《成都赋》中也称成都为“锦官城”。东汉时期,蜀锦畅销全国,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成都又被称为“锦官城”或“锦城”。
③锦,与之成词的大多是让人沉醉的美好事物,比如锦缎、锦绣、锦书、锦心,锦上添花、繁花似锦、锦囊妙计、锦绣前程……念及这个锦字,我的舌尖便仿佛噙着一片桑叶,暗自生香,绸般丝滑,清新怡人。成都既然自古被称为“锦城”,她是如何从内里生长出这种风流婉约气质,来匹配这个“锦”字的呢
④地理上看,成都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适于种桑养蚕。早在商周之时,古蜀先民就在这片广袤肥沃的土地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丝绸文明,并由此开拓了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使绚丽多彩的丝绸享誉中外。汉唐以蜀锦、蜀绣为代表的成都纺织业,号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十三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旅行来到成都,赞叹这里是“锦绣之都”。遥想那历史气象,锦之城,丽之都,顿觉熠熠生辉。
⑤李白曾歌咏“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读此瞬间觉得满目锦绣,纯真自然,尤其这个“锦”字,立时仿佛整个成都都流光溢彩,随处都是风景。而若深究“九天”是如何“开出一成都”,就会发现,成都的出现,是造物主的恩赐,是大自然的杰作,似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
⑥当沧海变成桑田,大海退去波涛,成都平原周围的大山渐渐隆地而起。放逐于漫漫历史长河去追寻,海山之变,有多么惊心动魄,就有多少爱恨纠葛。
⑦我瞬间明白,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
⑧如果以浪漫之心来解读,锦城上空的云,既矜持又热情。白天她文静安然,宠辱不惊,一派平和,到了夜深人静之时,揣着热切而雀跃的念头上升,再上升,仿佛要将一腔话语向星星和月亮倾诉,让心思变成欢愉的雨水,抛洒人间。杜甫在《水槛遗心》中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多少缠绵悱恻,多少此情此景,都在这短短诗句里,有了景的动态,也有了情的波澜。
⑨我喜欢锦城夜雨落地的声响。窗外雨水无尽,缠绵轻柔,雨雾和灯光相裹。房前的芙蓉和紫薇,银杏和梧桐,洋槐和香樟,水杉和雪松,无分你我,都浸润在朦胧的雨夜。雨丝从天而降,从枝叶树茎,流淌历朝历代的文人佳句。
⑩我不禁揣测,倘若没了这从古到今的夜雨,锦城还是那个锦城吗 带着湿漉漉的深情,浸着三千年的诗意,在砖瓦木石之中,成都还能生长出另一种灵秀出尘的轮廓和肌理吗 一场春雨在夜间飘散,清晨才止歇脚步,在那个乍暖还寒时分,我走进了浣花溪的杜甫草堂。靠近这里的茅屋,我眼前仿佛浮现了杜甫的背影,他就在蒙蒙雨雾中穿行,灰衫旧袍,踽踽独行。踏着春雨的湿痕而来,我就是为赴一场隔世的崇敬之约。
沐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汽,氮氮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顶戴雨珠的小草摇摇摆摆,大唐的高楼倾了,庙堂散了,而诗句还在流淌,还在生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一种顽强而永恒的存在。我踏着昨晚的雨痕,萦绕于心的却是大唐千年不散的诗篇。
当诗圣杜甫辗转入川时,已人到中年。可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此时的杜甫,多年漂泊,四下流徙,终究一家大小能在成都团聚,妻儿绕膝,家人有了一处安身立命的草堂,无论富贵或贫瘠,那都是杜甫珍爱的家。睡在自己家中,夜雨落下的感觉真好,有屋檐遮头,有寒室栖身,曾经的浪漫因子,在悲苦吟哦的诗人心中复活。他并非不懂得浪漫,不懂得审美,而是生活极少为他创造相宜的机会。感谢成都,容留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诗人,也用一场春天的夜雨,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锦城夜雨,是杜甫安定生活的鲜明注脚,每个毛孔都书写着他对当下的满足和惬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勾起杜甫喜悦之情的夜雨,她更像是梦之精灵,周身澄澈通透,只闪烁一点鱼鳞般的水光,在锦城的街巷游友,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即使侧耳去听,也难以捕捉她洒向地面的声音,她灵动活泼,脚步轻巧细碎,一个“潜”一个“润”,实在是神来之笔。
在杜甫离开一千多年后,我刚到成都,惊讶于这里春雨的“含蓄”与“体贴”,像是含羞带怯的深闺女子,轻易不肯见人,非要等到夜里,雨丝才如绣花针一般,轻轻飘静静舞,在清寂寥阔的空间,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悦。那一刻,我骤然懂得了千年前的杜甫,懂得了他的欢喜,也懂得他清展望见“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盛大喜悦。
夜雨和杜甫相逢,将年轻还给他,将欣喜还给他,让他在一夜好梦之后,惊讶于花叶清雅的眼前盛景。雨虽停了,薄雾未散,万物得以沐洗滋养,蓬勃生机,诗人也在刹那感受到了内心欢愉的力量。这力量和他泣血摧肝地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不太一样,这是另一种美,自然而纯粹,剔透而纯真,让他暂时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深重、哀鸿遍野。夜雨似乎是无情的,她并没有与百姓血泪混流一处,也没有故作时代的大悲之音,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她的清淡内敛,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
(选自2022年第7期《四川文学》有删节)
7.下列文中词语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萦(yín)绕 纠葛(gě) 邂逅 缠绵悱(fěi)恻
B.贫瘠(ji) 刹(chà)那 纯粹 风尘仆仆(pú)
C.氤氲(yùn) 广袤(mào) 寥阔 熠熠(yì)生辉
D.蜇(zhé)伏 亘(gèn)古 险峭 踽踽(yǔ)独行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第②段介绍了锦城名字的由来。“舌尖便仿佛噙着一片桑叶”“生香”“丝滑”“清新”,作者调动味觉、触觉、视觉等多重感官,形象表达“锦”让人沉醉的美好感受。
B.第⑤段“成都的出现,似险峭悬崖上开出的一朵绝世雪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对成都极高的赞誉,由衷的喜爱喷涌而出。
C.第⑦段“锦城的夜雨,其实来源于一场天际的奔赴和邂逅。”这句话采用拟人手法。“奔赴”,即主动奔向、赶赴的意思,表现夜雨降落锦城的急切与渴望。“邂逅”,即一场偶然又美好的相遇,表现伤感之情。
D.第①段“沐浴过夜雨的草堂,薄薄的水气,氤氲出一个久远而动荡的时代”暗指历经“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E.第15段“吟老兵、唱征夫、哀流民”可见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可作为佐证。
9.赏析文章划线的句子。
10.综观全文,概括锦城夜雨的特点。
三、基础知识
根据所学文言文知识,回答问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都) 形影相吊(安慰) 茂林修竹(修整) 归去来兮(助词,无实义)
B.逮奉圣朝(及、至) 所以游目骋怀(开畅、舒展) 或凭几学书(写字)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C.感慨系之矣(连接) 修短随化(变化); 夫人之相与(交往) 或植杖而耘籽(培土)
D.喻之于怀(比喻) 景翳翳以将入(风景,景物) 列坐其次(旁边) 审容膝之易安(深知)
1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悟已往之不谏
B.步余马于兰皋兮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实迷途其未远 苟余情其信芳
D.谨拜表以闻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13.下列句中加粗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①宁流死以流亡兮 ②悦亲戚之情话 ③庶刘侥幸
④知来者之可追 ⑤长余佩之陆离 ⑥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⑦则告诉不许 ⑧岂敢盘桓 ⑨蹑履相逢迎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⑨ C.①④⑦⑧ D.②⑤⑦⑨
14.下列各句中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②悟言一室之内 ③隰则有泮
④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⑤虽趣舍万殊 ⑥蒲苇纫如丝
⑦偭规矩而改错 ⑧扈江离与辟芷兮 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⑦⑧ D.③⑤⑥⑨
1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按照相同用法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垣墙周庭 ②则刘病日笃 ③群贤毕至
④悦亲戚之情话 ⑤或棹孤舟 ⑥猥以微贱
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⑧础崖转石万壑雷
⑨使人听此凋朱颜
A.①②/⑤⑦/③④⑥/⑧⑨ B.①③/②⑦/⑤⑥④⑧⑨
C.①⑤/②⑦/③⑥/④/⑧⑨ D.①⑥/②⑤/⑦/③④/⑧④
16.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A.慈父见背 B.复驾言兮焉求 C.乐夫天命复奚疑 D.遂见用于小邑
1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纪月日,除了用序数,还用一些特殊的称谓。如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中的“仲秋”即指农历八月。
B.“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以指代成童,可以学习各种技艺了。“束发”与“及笄”都指18岁。
C.楔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襖,一种祭礼。
D.“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六个月。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18.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称《焦仲卿妻》,这首诗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抒情诗,作者不详。
B.归有光,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五柳先生”“樊川先生”“聊斋先生”指的分别是东晋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清代小说家蒲松龄。
C.《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辞赋。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可以错落参差地排列。一般比较讲究文采,内容以抒情为主。
D.古代表示官职变迁的词汇比较丰富,如“拜”“授”“封”等表示授官,“升”“拔”“擢”等表示升职,“贬”“谪”等表示降职,“罢”“免”“陈”等表示罢官。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进也有所为。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贯、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是孰使之然哉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自东汉以来,道丧变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弹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熏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二)
公孙丑①:“敢问夫子恶②乎长 ”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公孙丑:“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性③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④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赛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何谓知言 ”
曰:“诐辞⑤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通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公孙丑:孟子的学生。②恶:同“乌”,疑问词,哪,何。③慷:同“惬”,快于心,满意。④告子:孟子同时代人,两人所持观点不同,有过辩论。⑤诐辞:偏颇的言辞。
19.对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病矣 病:忧虑 B.谈笑而麾之 麾:指挥
C.皆笃于文行 笃:专注,重视 D.卒然遇之 卒:同“猝”,突然
20.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学道则爱人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潮人之事公也 恨晨光之熹微
C.以其外之也 臣具以表闻
D.其子趋而往视之 觉今是而昨非
21.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B.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C.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D.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22.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结合一、二两段内容,全都能够体现孟子“浩然正气”之说的一组是( )
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留将正气冲霄汉,著成信史照尘寰。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⑤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段(一)中,首段议论纵横捭阖,明写先贤的生死踪迹,暗写韩愈是参天地、关盛衰、生有来、死有为的非凡哲圣,可与先贤比肩为伍。
B.所谓“天人之辨”.就是分清天意和人为两个方面的情况,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
C.有人认为在潮修建韩庙并无意义时,苏轼直接出面,以“如水之在地中”来比喻韩愈之神“无所往而不在也”,说明韩愈影响之广大深远。
D.“浩然正气”是孟子对个人最后精神境界的描述,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功莫大焉。
24.文言文翻译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2)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6.“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7.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六、默写题
2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严以律己,但仍遭免职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用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
(3)《蜀相》中,杜甫将自己壮志难酬的怨愤与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痛惜融合在一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概括自己命运坎坷,同时也为《陈情表》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兰亭集序》中用了这两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名著导读
名著考查
29.阅读《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黛玉教诗的片段,有人认为,黛玉堪称课改实践的优秀语文教师,请你认真阅读名著片段,体会黛玉教诗时体现出了哪些好教师的特质,概括出其中的三点,三句构成排比句式,每空不得少于8个字。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了,笑道:“既这样,好姑娘,你就把这书给我拿出来,我带回去夜里念几首也是好的。”
(1)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2)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3)黛玉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好老师。
30.以下括号内所填的居所与红楼人物的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1)贾迎春( ) (2)贾探春( ) (3)贾惜春( ) (4)妙玉( )
(5)贾宝玉( ) (6)薛宝钗( ) (7)林黛玉( ) (8)李纨( )
①稻香村 ②潇湘馆 ③蘅芜苑 ④怡红院
⑤蓼风轩 ⑥缀锦楼 ⑦秋爽斋 ⑧械翠庵
A.⑦⑤①⑧④②③⑥ B.⑦⑥⑧⑤④③②①
C.⑥⑦⑤⑧④③②① D.⑤⑥④①⑧③②⑦
八、材料作文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没有指定的时间、地点,让人感觉突如其来。此处是说在他乡与故乡的人意外碰见,选用成语“不期而遇”更合适。第二处,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灿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此处用来形容表达乡愁的文字之多,选用成语“浩如烟海”。第三处,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废寝忘食:形容非常勤奋专心。此处和“处理国事”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废寝忘食”。第四处,记忆犹新: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根据语境确定对象是景物,应该搭配成语“历历在目”。故选B。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本题应注意前后文衔接,结合括号前“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括号后“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乡愁正在成为一种大众的世纪情绪”可知,括号之前的内容讲人们生活变好,括号之后的内容讲乡味,据此推出所填写的内容的第一句要与生活相关,讲人们生活怎么样,第二句讲乡味。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前文“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地道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历历在目。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推断此处应该是转折关系。B项的关联词是“不管”,是条件关系。还有根据前文可知,此处“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应该是向好的方向发展,B项是“小日子是否越来越红火美好”,不确定人们日子是否向好的方面发展,与前文语境不符合,排除B项。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三处错误,首先句子中“建造并寻找”语序不当,应该先寻找,再建造,改为“寻找并建造”;最后一个分句缺主语,加上“它”;“培育……文化和历史”搭配不当,将“培育”改为“孕育”。故选C。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它以显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应是“隐性”,而不是“显性”。故选D。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只要端正了家道,天下就能安定”错误,过于绝对,片面夸大了家风的作用。C.“因为家风都是传家宝”错误,曲解文意,原文说“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D.“论证了‘上行而后下效’的观点”错误,推断不当,论证的是“良好家风,最终是国家民族发展动力”的观点。故选A。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原文“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良好家风,其实就是榜样意识”“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等语句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良好家风,更是一种精神传承”。A.“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的是长辈的期望,符合题意;B.“肇锡余以嘉名”体现的是长辈的期望,符合题意。C.“肯与邻翁相对饮”体现的是邻里关系,没有体现传承的特点。D.“他日汝当用之”体现的是长辈的期望,符合题意;故选C。
7.答案:B
解析:A.萦(yíng)、绕纠葛(gé);C.氤氲(yūn)、寥廓;D.蛰伏、踽踽(jǔ)独行。
8.答案:AC
解析:A.没有视觉角度,应是嗅觉和味觉角度;C.“伤感之情”说法错误,应该是“欢愉之情”。
9.答案:①运用比喻,将夜雨比作梦之精灵,用鱼鳞喻水光,表现夜雨的澄澈通透。
②运用拟人,夜雨“在锦城的街巷游走”“脚步轻巧细碎”,表现夜雨的细微轻柔、灵动活泼。
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夜雨滋润万物、清新静谧的美好画面。
④表达作者对锦城夜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杜甫诗歌创作用字精妙的赞叹和崇敬之情。
解析:
10.答案:特点:①缠绵轻柔;②天真纯粹;③澄澈通透;④清新静谧;⑤滋润万物;⑥安静淡然(清淡内敛)。
解析:结合第⑨段“窗外雨水无尽,缠绵轻柔,雨雾和灯光相裹”可知缠绵轻柔;结合第②段“他笔下所书写的锦城夜雨,却大有青春气息”“滋润出一派天真纯粹的喜意”,可知自然纯粹;结合第⑩段“周身澄澈通透,只闪烁一点鱼鳞般的水光,”可知澄澈通透;“洗琉璃瓦之尘,拂青石路之灰”可知清新静谧;结合最后一段“万物得以沐洗滋养”可知滋润万物;结合最后一段“她就这样安静地出场,淡然地落幕”“她的清淡内敛,却又是最大的怜悯,帮助一个诗人找回内心蛰伏的浪漫温柔,也用亘古不变的从容,夜夜叩访,将锦城浴洗一新。”可知安静淡然(清淡内敛)。
11.答案:B
解析: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D
解析:
14.答案:C
解析:
15.答案:C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A
解析:B项束发和及笄指15岁;C楔事是古代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日;D期,服丧一年。
18.答案:B
解析:A叙事诗,C四言、六言为主,D“除”授官
19.答案:A
解析:A.“病”,疲劳,困苦,筋疲力尽。句意:今天累死我了。
20.答案:B
解析:A.“则”,连词,就。句意:君子学习了道德礼仪就会有仁爱之心。“则”,连词,表转折,可是。句意:我想奉命奔驰前往,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B.“之”,都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潮州百姓祭祀韩文公。/怨晨光微弱(耽误行程)。C.“以”,介词,因为。句意: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以”,介词,用。句意:我(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使(皇上)知道。D.“而”,连词,表顺承关系。句意: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而”,连词,表并列关系。句意:觉悟到今天的做法正确,之前的错误。
21.答案:C
解析:句意: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句中出现的“者”都是表停顿的助词,第一处的“天下之不助苗长者”是偏正短语,意思是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在此处应为主语,与“寡”构成主谓句,不可断开,排除AB。“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与“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应是结构相同的两个句子,且每句中都出现了“者”,表句中停顿,故应在“助之长者”之后断句,排除D。
22.答案:A
解析:①“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描写对妻子的思念,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是描写写作的辛苦,这两项都不体现孟子的“浩然之气”。排除①⑥。
23.答案:B
解析:B.“苏轼认为韩愈受到贬谪、遭遇诽谤、不能安身于朝廷,全是天意的结果”说法错误。通过阅读文本一可以看出,这些是属于人的方面。
24.答案:
(1)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2)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解析:(1)“所以”,用来……的措施;“一”,完全;“师”,榜样。
(2)“配”,与……相匹配;“馁”,不足、空乏。
参考译文:
(一)
一个普通人而能够成为百代的师表,他的片言只语可以为天下后世所效法,这样的人都是参助天地化育万物、关系国家盛衰兴亡的人。他们之所以降生在世上是有来历的,他们的去世也是有某种缘由的。
孟子说:“我善于涵养我的至大至刚之气。”这种气,它存在于寻常事物之中,而充塞于天地之间。突然遇到这种气,王公大臣就会失去他们的高贵,晋、楚大国就会失去他们的富有,.张良、陈平就会失去他们的智慧,孟贵、夏育就会失去他们的勇力,张仪、苏秦就会失去他们善辩的口才。这是什么使他这样的呢 那一定有一种不依附形体而成立,不依靠外力而行动,不等待出生就存在,不随着死亡就消逝的东西了。
从东汉以来,儒家之道沦丧、文风颓坏,各种异端邪说蜂拥而起。只有韩文公从一个平民的身份奋起,谈笑间一挥手,天下人就一起倾倒在他面前听从他,使道和文风又回归正统,到今天大概已有三百年了。韩文公倡导的文风使从东汉到隋代已经衰败了八代的文风重又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沉溺于佛老思想的天下人心,他的忠谏触犯皇帝使之大怒,他的智勇却胜过了三军的统帅,这难道不就是参助天地化育万物、关系国家盛衰兴亡、胸中充满至大至刚之气的人吗
我曾经论析过天与人的区别:认为人凭借智力没有做不出来的事,而天则容不得虚伪的东西。人的智慧可以欺骗王公大臣,却不能欺骗猪、鱼等纯任天性的小动物;人们凭借武力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得到普通男女的心。因此,韩文公专一真诚的心意能够驱散衡山上空的乌云,却不能解开唐宪宗心头的迷惑;能够驯服残忍的鳄鱼,却不能消除李逢吉的诽谤;能取信于南海的百姓,世代被他们立庙祭祀,却不能使自己在朝廷有一日安宁;这是因为韩文公所擅长的是顺应天道,不擅长的是处理人事。
起初,潮州人不懂得读书学习,韩文公就委派进士赵德当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真诚努力地学习文章和礼仪,这种风气影响到一般民众,直到现在,潮州是出了名的容易治理的地方。孔子的话确实正确:“君子学习了道德礼仪就会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习了道德礼仪就容易驱使。”潮州百姓祭祀韩文公,每顿饭必祭奠他,遇到旱涝、疾病、瘟疫,凡是有什么需求一定要到祠堂去祈祷文公的神灵保佑。而韩文公庙在刺史公堂的后面,百姓去祭祀出入很不方便。前任太守想请求朝廷改建一座新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做这里的地方官,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百姓对他的治理心悦诚服之后,他就发布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文公庙的人听我的命令。”
民众就兴高采烈地着手修建,选择了距潮州城南七里的地方为庙址,用了一年时间新庙就修成了。有人说:“文公离开京城万里之遥,而被降职到潮州,不到一年就被召回了,假如他死后有知的话,他对潮州没有留恋之情是很显然的。”我说:“不是这样。文公的神灵在天底下,就好像水在地下一样,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到达。而只有潮州人对他的信仰如此之深、思念又如此之切,祭祀的香火缭绕不绝,人们的感情凄怆真挚,好像又看到了韩文公一样。譬如凿井挖出了泉水,而说水只存在于这个地方,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
(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二)
公孙丑问:“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 ”
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问:“请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 ”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的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之后就会丧失勇气,感到害怕。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我们先不要去纠正它,但心中不要忘记它,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助长它。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公孙丑问:“怎样才算是领会别人的言论呢 ”
孟子答:“偏颇的言论,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过激的言论,知道它陷入错误的地方;邪曲的言论,知道它背离正道的地方;躲闪的言论,知道它理屈辞穷的地方。从心里产生,必然会对政治造成危害;用于政治,必然会对国家大事造成危害。如果圣人再世,也一定会同意我的话。”
(选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2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6.答案: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27.答案: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
28.答案:
(1)余虽好修垮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2)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29.答案:例如:她是一个善于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揣摩和积累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懂得引导艺术且循循善诱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自信且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好老师;
她是一个极具平等意识而又善于鼓励学生的好老师。
解析:
30.答案:C
解析:
31.答案:
筑牢基石,点亮青春
熟悉围棋的人都知道,围棋的下法有三种,即本手、妙手和俗手。本手是入门,是根基;妙手出人意料,棋高一着;俗手根基未稳,一着不慎,全局受损。由围棋之道延伸到我们的人生成长,不亦如此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理应脚踏实地,筑牢基石,才能有所创造,成就非凡人生。
戒骄戒躁,筑牢人生基石。就下围棋来说,初学者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人生也是如此,要戒骄戒躁,夯实基础。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做任何事情,不管是学习一门技术还是成就一门学问,入门须“正”。此“正”如围棋“本手”,需有扎实的基本功,切忌心浮气躁、浅尝辄止,未有根基未稳而能从容致远者。如果王羲之没有日复一日刻苦练字,打好书法的根基,哪有他后来精湛的书法技艺?
厚积薄发,成就“妙手”。高妙的境界,是人人向往的。懂得“本手”只是入门,要棋高一着,还需“妙手”加持。但是,手何以能妙?手并非天生而妙,之所以能妙,皆因“本手”的奠基作用。只有博学多闻,打好学识之基,才能妙笔生花;只有广积经验,打好技术之基,才有无数“中国奇迹”的诞生。无论在哪一个领域,创新永远不是一个点上的事,而是一条纵贯始终的线。国画大师齐白石晚年五易画风,求新求变、不断突破,他的底气从何而来?答案就是他早年间一点一滴积累的绘画技术。
注重“妙手”,忽视“本手”,易沦为“俗手”。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注重“妙手”,而忽视了“本手”,最后多沦为“俗手”。深究其原因,多是好高骛远、寻求捷径的思想在作祟。有的人理想很丰满,但在平时不注重积累,不愿努力,妄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得成功,最终只会被现实“打回原形”;有的企业不是脚踏实地,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结果得不偿失,适得其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当今世界,风起云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夯实人生之基,循序渐进地提升自我,让自己的青春色彩更加绚丽,青春的脚步更加矫健,创造人生价值,铸就人生辉煌!
解析:材料解读:所给材料以棋术喻人生。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引入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妙手”“俗手”并对其内涵进行阐释。第二层旗帜鲜明地提出初学者要先下好本手,打好基础,才能提高棋力,不能好高骛远。第三层揭示了“本手”“妙手”“俗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启示我们:只有下好本手才能邂逅妙手,只有打好基础才可能有所创造、创新;如果不重视基础,将导致创造、创新失败,从而出现“俗手”的败笔。立意行文时,要由“本手”“妙手”“俗手”这些围棋术语切入,由下棋的智慧延伸到人生的道理,对基础与创造的关系进行辩证思考,既可以立足“本手”与“妙手”的关系肯定固本的重要性,也可以从反面论证不培本以致沦妙为俗。另外,要注意逻辑合理,例证贴切;要体现思辨性,思考全面,论述深入;还要联系当下实际,指出当代青年应打好人生的根基,厚积薄发,成就非凡的人生。
立意指导:①先固本,后逐妙,方能有所创造;②守正创新,方能成就非凡人生;③循序渐进,本立方可妙生;等等。
偏题分析:①由“本”到“妙”,是下好围棋的必然途径(只是一味地谈如何下好围棋,而没有阐述由此获得的人生启示);②“俗手”不可取(紧扣“俗手”谈其带来的危害,偏离“本手与妙手”“基础与创造”的写作中心)。
金句速览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③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梁启超
④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步地往上爬。企图一下登四五步,平步登天,就必然会摔跤。——华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