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社会主义如何从理想变成现实的?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论到实践
由理想到现实
“新和谐公社”蓝图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打冬宫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1898 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1900 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列宁积极进行革命实践与理论探索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组织:
(5)思想:
(6)主观:
列 宁(1870——1924)
俄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1 条件
1.2 形成
(1)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
(2)形成时间:1903年
(3)大会意义: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3 内容
(1)帝国主义定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对俄国的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一国胜利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建立政权方式: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在“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创立“一国胜利论”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4 意义
(1)历史地位: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
(2)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思想武器: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几个国家中获得胜利。“与各先进国家相比,俄国人开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比较容易的。” ——列宁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国际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
俄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列宁主义的指导。
客观
主观
导火线
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假如没有战争,俄国也许几年甚至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2.1 历史条件
二月革命倒沙皇
《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
十月革命现曙光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地点:彼得格勒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了;建立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和平夺权已不可能。
抛幻想: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
主义
由
理想
变为
现实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列宁
布尔什维克党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苏维埃政权。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性质:
标志:
时间:
结果:
性质:
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2.2革命过程
2.3 历史意义
(1)当时: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地位+意义+理论)
(2)历史: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打击+鼓励+并存)
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
据所学,从以下角度分析归纳十月革命的特点
①革命方式:
②革命道路:
③革命阶段:
④理论角度:
由设想和平夺权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性质的阶段紧密相连
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实现的学说
合作学习
【课堂探究】比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革命性质
打击对象
革命力量
结 果
两者联系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沙皇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资产阶级参加,并起到积极作用;无产阶级积极参与
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紧密相连,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3.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他们通过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内容:
最重要的是余粮搜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内容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工业 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分配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1919年俄国1普特 (16.38kg)粮食的价格 国家收购价 6卢布
国家零售价 30卢布
黑市价格 200卢布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2 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年3月
(2)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内战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战时共产主义”这种权宜制度,于是它立即被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常的征收。与此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已陷于瘫痪状态,这主要是由于1914年至1921年间接连不断的战争。工业已下降到战前水平的10%,粮食产量从1916年的7400万吨下降到1919年的3000万吨。最大的灾难是1920年和1921年的全国性旱灾,它造成了俄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饥荒。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经济危机表现 政治危机表现
粮食产量急剧下降,许多人死于饥饿 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纷纷罢工抗议
大批工厂无法开工,无产阶级队伍涣散 士兵: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列宁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2 新经济政策
3.2 新经济政策
(3)内容:
①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②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4)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余粮收集制
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
固定粮食税
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
实行自由贸易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阅读教材P92“学思之窗”: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适应战争条件的特殊政策,它的“功劳”是有限度的。如果脱离了战争条件继续推行这种政策,就会犯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向新经济政策转变是根据形势的变化纠正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市场和商业原则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建立正常的经济联系。
3.3 苏联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成立,简称“苏联”。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共和国 加盟时间 共和国 加盟时间
俄罗斯联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
乌克兰 1922.12.30 亚美尼亚 1936.12.05
白俄罗斯 1922.12.30 哈萨克 1936.12.05
爱沙尼亚 1940.08.06 乌兹别克 1924.10.27
拉脱维亚 1940.08.05 土库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 吉尔吉斯 1936.12.05
摩尔达维亚 1940.08.02 塔吉克 1929.10.16
格鲁吉亚 1936.12.05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1)背景:
①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②苏联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在资本主义包围下的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张伯伦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十月革命之后,西方国家对苏维埃采取敌视的态度,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不到美国的八分之一,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全球文明史》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我们。”“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 ——《全球文明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2)概况: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3)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示意图(1921-1940)
(4)成就:
①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
②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
(5)特点
①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②政治文化: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6)评价:
积极:①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②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胜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
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影响了苏联的发展:①排斥市场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③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④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⑤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⑥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3.4 “苏联模式”
【课堂探究】苏联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1)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①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国民经济应按比例协调发展;
④注重保护农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知识梳理】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苏联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背景 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联合进攻,形势危急 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符合俄国当时的国情 国内复杂的社会危机,国际战争阴影的笼罩
时间 1918-1921 1921-1927 1928-1937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内战的胜利 解决国内危机,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高国际地位
措施 余粮征集制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资 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评价 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也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
9世纪基辅罗斯
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建立
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
17世纪末成为地跨亚欧的大帝国
1861年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和其他改革,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1917年3月 爆发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1917年11月爆发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2年苏联成立
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8年年新经济政策
1937年实现工业化
1936年苏联模式确立
俄罗斯的发展概况
链接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