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19世纪90年代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不包括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李鸿章
2.“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传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这是台湾近代爱国士绅丘逢甲《离台诗》中的一首,其中“宰相有权能割地”是指
A.《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B.《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澎湖列岛
C.《辛丑条约》割让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D.割让澳门给葡萄牙
3.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仅仅十年后,上海就取代广州成为中国进出口第一大港。上海取得如此重大的外贸成就主要得益于上海
A.外贸历史悠久 B.水陆交通便利 C.设有外国租界 D.地方政府支持
4.19世纪末,只进行了短短百日的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一页,注定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缺乏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B.康有为等维新思想家的宣传不全面
C.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不支持 D.领导者的软弱及维新思想的局限
5.“……神出洞,仙下山,扶助大清来练拳。不用兵,只用团,要杀鬼子不费难。烧铁道,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哭连连。一概鬼子都杀尽,我大清一统太平年。”义和团揭帖说明了。
①义和团盲目排外
②义和团具有迷信色彩
③义和团扶清灭洋
④义和团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6.清朝中后期对新疆的再一次掌控,形成了再一次打通丝绸之路的可能性。清朝下列“掌控”新疆举措的先后顺序是
①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②左宗棠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策略打败阿古柏
③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④中俄就伊犁问题进行谈判,签订中俄《改订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7.下图是洋务运动时期企业数目分布图。该图可用于说明,洋务运动( )
A.减少了近代化发展阻力 B.拉大了南北方的经济差距
C.诱导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根本缓解清政府统治危机
8.乾隆后期“国家全盛,府库充盈”,但“一个中等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大约为35两。同时期的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这种差异揭示了
A.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英国保有白银超过中国
C.英国侵略中国的必然性 D.鸦片造成中国农民贫困
9.下表所示为1871-1911年中国各港口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单位:%).由此可知,晚清时期
A.上海掌掘了外贸主导权 B.广州城市经济不断衰落
C.列强经济掠夺方式改变 D.中国开放程度有所提升
10.下表为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统计表。由此可以推断
时间 进品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A.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C.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D.中国民族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1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城乡内外民众组织团练,用游击战术袭击敌人。在香港、澳门为外国人雇佣的工人,纷纷返乡。天津、烟台、旅顺乃至北京附近,都有民众自发起来袭击侵略军。中国民众的这一行为
A.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B.推动洋务运动的兴起
C.彰显爱国的民族情怀
D.获得当时政府的支持
12.太平天国时期有这样一张布告:“殷实之家,务要投诚纳贡,以助军饷,贫寒之民,出力报效,共同剿灭胡奴,同扶真主。”该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性质
B.天国政权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C.天朝田亩制度的“均田”政策被实行
D.天国政权通过消除封建剥削关系吸引农民的拥护
13.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诏书、文告、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三字经》《天朝田亩制度》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熟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应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
A.中国开始走向近代化 B.领导人跳出了阶级局限
C.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 D.农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
14.福州船政局(1866~1911年)聘请的洋员多数水平较高,且能够胜任学堂教育和工厂生产的工作,其中制造教习迈达任教时间长达40年,得到了中方官员和学生的一致肯定,与驾驶教习邓罗、练船教习德勒塞一起获得了清廷赏赐的二等宝星。由此可见,当时( )
A.列强支持洋务运动 B.经济变革颇有成效
C.洋务运动进展顺利 D.政府鼓励技能转化
15.洋务派在继续经营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其中主要的有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目的在于“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1877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又收购了美国旗昌洋行轮船18艘,组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商船队,航行于沿海与长江沿岸各商埠。这说明洋务企业
A.奠定了我国近代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B.瓦解了中国传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致使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局面结束
16.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在与北洋大臣袁世凯会商后,上奏提出将南洋各兵舰归并北洋海军叶祖珪统领。周馥的这一主张得到清廷批准后,叶祖珪即在上海设立海军临时办事机关,负责统领南北海军此后清廷又于1910年成立海军部。清政府的这些措施
A.加速了中国海军的衰落 B.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C.巩固了北洋海军的地位 D.汲取了甲午海战惨败的教训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林则徐是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又是满清时代维新运动的重要先驱者。他在1830年(道光十年)与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这一小诗社中人,黄爵滋发动禁烟运动,龚、魏发动维新思潮,林则徐成为他们的首领。他后来探询外情及意图制造新式船炮,思想上是早有某些基础的。1839年3月18日(二月初四),林则徐传集怡和行伍绍荣等洋商,宣布谕帖,令转谕各洋商公司人等报明存烟实数,谕帖中声明:“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满清官吏表示如此坚决的意志,多少年来鸦片商不曾见过,义律无法推诿,来到广州,但仍取观望态度,暗中反抗缴烟,指使老鸦片商颠地(Lancelot Dent)夜间逃遁。林则徐查明截回逃人,按照“违抗封舱”旧例,下令停止中英贸易,派兵严密围守洋馆,撤退沙文(洋馆中仆役通称沙文servant),断绝趸船与洋馆往来交通。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禁烟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林则徐思想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葆桢是近代中国海防建设的重要人物,也是洋务派要员之一,任两江总督兼主持南洋海防的南洋大臣要职。沈葆桢守住台湾后,实施了开禁、开府、开路、开矿四大措施,提出了三项改革:废除严禁内地人民渡台的旧例;废除严禁台民私入“番界”的旧例;废除严格限制“铸户”、严禁私开私贩铁斤及严禁竹竿出口的旧例。1683年台湾归附后,清廷虽设置一府三县行政机构,但以总兵官、副将等军事官员管理台湾事务。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沈葆桢受命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大臣,他会同福建布政使上《请移驻巡抚折》,提出:台湾官制“宜仿江苏巡抚分驻苏州之例,移福建巡抚驻台而后一举而数善备”。他认为,移驻福建巡抚入台, 能够“统属文武,权归一尊”;“有事可以立断”,“以专责成,以经久远”。可以说,沈葆桢移驻福建巡抚入台的提议为中法战争后促成台湾的正式建省奠定了基本思路。
——摘编自黄顺力《晚清海塞防之议与台湾海防地位的衍变》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沈葆桢治理台湾思想产生的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沈葆桢对治理台湾所做的贡献。
参考答案:
1.D2.B3.B4.A5.B6.B7.C8.A9.D10.D11.C12.B13.C14.D15.C16.D
17.(1)背景:英商走私鸦片导致中国遭受巨大损失;林则徐接受朝廷任命,前往广州查办烟案。
(2)特点:朴素的爱国情怀;开眼看世界,具有进步性;受制于传统观念,具有保守性。
18.(1)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侵扰中国东南沿海;清政府不重视台湾海防;清政府国防观念的转变;洋务运动编练海军,加强海防。
(2)贡献: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设府县,强化对朝廷的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重视海防,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采取措施改革旧制,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主张巡抚移台,以强化台湾行政领导力,为台湾建省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