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 一花一世界《荷塘月色》教案+课件+检测(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3 10:22:31

文档简介

新课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文案
课 题
?荷塘月色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本文是苏教版必修二《一花一世界》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文,但对于本课,教师不宜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春》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高一学生认识问题仍较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教学目标: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五、教学策略: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六、教学媒体设计:
第一部分:多媒体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第二部分:多媒体朗读课文,展示图片,欣赏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
第三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 ,完成教学重点。
第四部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进行本课小结,突破教学难点。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想: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释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重点赏析4-6段,品味作品的语言和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
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多媒体运
用设计


教学
设计
1.创设情境,
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像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像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显示配乐的荷塘景色,板书课题。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为课文教学作情感铺垫。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多媒体运
用设计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力求创新,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带着深深的敬意走进清华园的荷花池,去领会朱自清先生妙笔回春之神奇。
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作多了解。出示课件,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尤其是作者那不食嗟来之食的高尚品德深深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多媒体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
2.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
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取感受和认识,并用精练准确的语言加以概括。同时教师可提供以下问题供同学思考:
(1)(A)文中所写的景物有哪些?
(B)文中内容直接与题目相照应的段落有哪些?
(2)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及相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3)教师主导,师生互答。(视具体情况,就讨论未决的问题在更大范围之内展开讨论,仍以学生为主。)
主导问题:
(A)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是哪一句?
(B)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浓还是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怎样的?(明确这些问题后,从4-5段切入)
多媒体范读课文,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接受美的熏陶,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品读
赏析
1.局部研讨,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1)教师点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1)学生朗读4-6段,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
(2)用多媒体赏析月色下的荷塘,品味语言的妙处,体会景物特点。
(3)用多媒体赏析荷塘月光,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品读
赏析
2.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3)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再次明确通感修辞手法的作用。
教师点到为止,不作过多的解释,
再次出示有关荷花的幻灯片,强化学生的感受,进一步体味文章的意境。多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文章意境的美。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
探讨
研究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
(3).“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
(1)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3)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阅读欣赏4—5段基在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用幻灯片展示探讨内容)
阅读欣赏4—5段基在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用幻灯片展示探讨内容)
课后
作业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用多媒体朗读
苏轼《水调歌头》
并用幻灯片展示
八、教学结构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完全符合潍坊市“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十、教学专家点评:
语文教学要加强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节节课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突出,语文教学的多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关键的语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品味、鉴赏,感悟是灵动的,具个性色彩的;配乐朗诵,动画欣赏随文入境,营造美的氛围。研究作者与创作背景,探究作品的写作意图与价值取向,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与思想情操陶冶融为一炉,发挥了语文的实用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多方面获得培养。
——刘长东
课件19张PPT。学习目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
品味本文语言优美、精炼的特点。
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朱自清对大家来说应该很熟悉吧,咱们初中学过他的文章。
? 哪位同学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呢?
1898——1948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其中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背景介绍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整体把握文意,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
2.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3.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二、合作探究,揣摩本文的情感参考要点: 1.出家门 踱小路观荷塘 赏四周回家门2.直接表明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3.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 颇不宁静 寻宁静 暂得宁静 失宁静观景抒情情 景 交 融 听录音,思考:
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按怎样的顺序,用怎样的手法写的?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赏析第四段 听录音三、精讲点拔,鉴赏语言曲曲折折田田 亭亭袅娜 羞涩月色下的荷塘(第4节)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缕缕凝碧脉脉静 态动 态动






下比喻通感叠词素 淡 幽雅拟人(二)赏析第五段齐读,思考:
1、这一段写的是什么?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怎样的手法写的?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一段你认为哪些动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荷塘上的月色(第5节) 色彩美→幻觉美→形态美月光薄雾花叶如水似纱若梦灌木杨柳光影参差斑驳倩影如画和谐似曲虚实结合侧面衬托朦胧 柔 和泻 浮 洗 笼画(三)赏析第六段
个别读,思考: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以此为着笔点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荷塘四周的景色(第6节)阴暗迷蒙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 闹宁


幽蛙声树树色
远山
灯光
蝉声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美丽的气 氛 是—宁静的格 调 是—雅致的美静雅朗读并背诵第四段,体会叠词的妙处。四、巩固检测五、课后作业作业:背诵4—6段,完成练习册练习谢谢指导!荷塘月色课后测评
?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载客(zǎi) 遁辞(dùn) 陨星(yǔn) 国殇(shāng)
B.辐射(fú) 贮存(chǔ) 蚩尤(chī) 鹢首(yì)
C.膨胀(péng) 炫目(xuàn) 生吞活剥(bāo) 惋惜(wǎn)
D.一瞥(piē) 棒槌(chuí) 良莠不齐(yǒu) 缱绻(quǎn)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
B.迷迷糊糊地哼着氓歌。
C.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
D.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3.选出对下列加粗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4.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5.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当一个七岁的小孩倒在血泊中时,___________的巴勒斯坦人们向以色列军警投掷大量的石块。
②南陵制药厂推出的这个新药的药方,是综合了几个流传的民间秘方___________而来的。
③四十年后再回此地,他___________的记忆被激活了,许多的人和事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
A.激愤   衍化    淡薄 B.激愤   演化    淡泊
C.激奋   衍化    淡泊 D.激奋   演化    淡薄
6.“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对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苦的自己。
B.“另一世界”是指超脱了困苦的自由而美好的世界。
C.“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指因美好的景象熏陶,自己也觉得超脱了许多。
D.整个句子流露出作者希望借对眼前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来摆脱心中苦闷的感情。
?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7.给这段文字加上一个标题。(不超过6个字)
答:______________
8.本文的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充满诗情画意,让人产生遐想。文中“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实际上写了两种不同姿态的荷花,一种是        ,另一种是        。
9.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写出了本体的什么特点?
?
?
10.上面这段文字具体写了哪几种景物?
?
?
11.颜色一词的语义应如何理解(  )
A.水给人视觉的色彩印象
B.水对人显示的一点利害
C.水的美的姿容
D.五光十色的色彩
?
?
?
参考答案
一、1.D 2.A 3.C 4.B 5.A 6.C
二、7.月色下的荷塘
8.绽放的荷花 含苞待放的荷花
9.通感。写出了清香的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的特点。
10.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1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