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送别诗赏析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2.形式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 3.惜别送别诗鉴赏要点: 送别抒怀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所含情感大多包含留恋、安慰、嘱咐、祝愿、伤感、惆怅、期待。 4.送别诗常写的内容: ①描写眼前送别的景物(或环境渲染) ②描写想象友人离去路途中的景物 ③想象友人到达目的地后的景物 ④分别后自己看到的身边的景物或分别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⑤回忆曾经与友人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 ⑥借古人写自己的惜别。 送别诗季节时间地点景物秋季或春季清晨或傍晚路口、长亭驿站、码头、渡口杨柳、酒等
5.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②饮酒饯别 ③唱歌送别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西楼、南浦、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还有柳永的“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词中惯用的意象。 4.典型意象:酒、班马、晚风、古道、芳(春)草、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柳、浮萍、孤蓬、杜鹃、鸿雁(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连绵不断)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 三、思想感情 1.表达离别时的留恋不舍之情,伤感的愁绪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2.重在对友人的劝慰,激励和关心叮咛。 例:《别董大》 3.借送别来表达胸中的积愤或表明心志。 例:《芙蓉楼送辛渐》 4.综合型:既有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劝慰警示之意。 5.对友人路途艰险的担忧,对友人(或自己)前程的担忧。 6.对友人美好的祝愿,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7.抒发分别后自己的孤独寂寞,生活没有乐趣。 8.借送别友人表达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漂泊的愁苦。 9.借送别表达友人和自己的不得志,愤恨等。 10.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11.借送别表达思古之情。 12.借送别言志诗。 例如: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情感2:宽慰、勉励 别董大 (情深意长的勉励)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3: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送元二使安西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4:表诗人志节 芙蓉楼送辛渐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5: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送别诗类型 1.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此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五、写作特点 托物寓情 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六、主要艺术手法 一、托物寓情:如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二、寄情于景(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啊谊的。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如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又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三、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四、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虚实相生(想象、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验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纵观古代的送别诗,赠别也罢,留别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寓情于景、寓景于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六、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答题步骤】 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 步骤四:(抒什么情感) 【经典例题解读1】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1.本诗诗中有画,请描述“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两句展现的画面。(3分) 2.诗中的“独”字写出了什么景象?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3分)参考示例: 暮色苍茫中,青山深处,竹林寺掩映其中,袅袅钟声,从寺院飘出,如千里跫音,若有若无。(2句诗皆能描述出来,占2分,语言表达优美1分。) 2.(3分)“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1分)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2分)(说明:两个小题每小题2分,大意正确即可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这里紧扣“清幽”特点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独”字写出了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注释】1.灵澈(chè)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今江苏丹徒南。 3.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4.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作者简介】刘长卿,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进士,曾任长州县尉,因事下狱,两遭贬谪,量移睦州司马,官终随州刺史。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著作有《刘随州诗集》。 【创作背景】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作品赏析】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借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经典例题解读2】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1)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2)第四句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译文: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 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 【考点】EI:送别离别诗. 【分析】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意思:酒喝完了很久了鼓声响起乐,风起扬帆要走了,心理乱如麻.这是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2)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本诗借景抒情,“夕阳在沙岸”,朋友渐行渐远,消失于山的转弯处,只剩下送行者,还久久地静静地伫立岸边;陪伴送行者的,还有那带着几分苍凉的夕阳.表达了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 【练习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歌第一句写景有哪些作用 2.“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看似平淡,实则含义丰富,感情真挚。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点明节令是暮春,渲染凄清气氛,衬托离情别绪 2. 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前行道路的艰难以及李白对友人的担忧关怀之情。 【练习2】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所;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练习3】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1.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2.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练习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6分)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①,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②树色催寒近,御苑③砧色④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①离歌:离别之歌。②关城:潼关、函谷关。③御苑:皇家的宫苑。④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第一、二联中,哪两个意象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气氛特征?从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分)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 1.“微霜”“鸿雁”两个意象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1分)从中表达了诗人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怀。(2分) 2.运用富含哲理的至理名言,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1分):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或劝勉对方要珍惜时光。 【练习5】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1-2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第二句中的“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凉”不仅写出了秋风秋雨中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更写出了此时因朋友分离而倍感凄凉的内心感受。 2.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对本节课送别诗做一个回顾吧! 1.思想感情 2.常见特征 3.古人送别的习俗 4.类型 5.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