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点(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知识点(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8 13:3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如何理解考点要求中的“表达技巧”这一概念?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而复杂的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蕴更蕴藉、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它与“艺术特色”“艺术技巧”“表达特色”“写作特色”等是同一概念,只是名称不同而已。一般认为,它包括四个方面: ①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 ②表现手法:想象、象征、渲染、烘托(衬托)、白描、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欲扬先抑...... ③修辞手法:对比、拟人、夸张、比喻(比兴) 夸张、借代...... ④行文结构:过渡、铺垫(伏笔)、照应...... 2.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必考点,中考在此命题上有何特点?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命题基本成型,特色鲜明,表现在:所考的表达技巧为常见常用的,重点放在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两个方面。 掌握12种修辞方法 初中规定常见的修辞方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方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方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例1.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1)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比喻)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沉鳞竞跃。(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夸张)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设问)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 (9)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顶针) (10)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讲究方式: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最主要的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三、准确辨析常见常考的表现手法 0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0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0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0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0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关注结构技巧(艺术构思)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照应、过渡、线索、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1)卒章显志。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详: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首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颔联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颈联和尾联在意念上紧承颔联,颔联写诗人的发现之美,追寻之乐,这两联则通过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态的景物描写来渲染佛门禅理涤荡人心、怡神悦志的作用,在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把读者带进幽美绝世的佛门世界.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2)此题考查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的运用,作答时要结合诗文内容理解. 解答 ①“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悦”的意思是愉悦,表面指鸟儿,也指诗人自己.“空”意为:使…空,这里一方面写后禅院环境清幽,另一方面主要写诗人内心的空,即诗人消除了私心杂念.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状态.
②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此处是以动衬静,周围都是寂静的,只有钟磬声,突出了环境的幽静,也写出来作者心无杂念一心向佛.
答案:(1)“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山光使鸟儿怡然自得,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2)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动衬静(衬托、以动写景)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直抒胸臆(出句)+融情于景(对句)。②颔联:比喻+象征+双关(“丝”谐“思”)。③颈联:想象(虚写)+对写法(对句)。④尾联:用典。 【鉴赏】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著精神。全诗从头至尾都融注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联想是很丰富的。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春暮西园 【明】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蝶:蝴蝶。 (1)范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诗中“__________”三字,凸显了暮春季节的特点。 (2)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菜花稀”(或“麦花雪白”) “花落尽” (2)范诗以蜻蜓蝴蝶纷飞、少见闲人衬托村中的安静,也从侧面透露出初夏农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的情况;高诗用“花落尽”“蝶来多”衬托菜花盛开的情景,表现了西园的勃勃生机和盎然情趣。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诗句分析能力,范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为 陇 西 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7.本诗从题材上属于(______),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_______)。 8.“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1)边塞诗 (2)高适(岑参) 8.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9.“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7.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常识的识记。《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陇西行》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所以从题材上属于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等。 8.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和诗文内容的理解。(1)借代:指的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而是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也叫做“换名“。其中,用来代替的事物 做借体,被代的事物叫做本体。“貂锦”原指战士身上穿着的衣服,这里采用的局部代整体”的借代的修辞手法。(2)诗文的前两句的意思是:唐军将土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五干身穿锦袍的精兵战死在沙场。这两句诗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的悲壮事实。“誓扫”"不顾“等词语,表现了唐军将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据此理解概述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对表现手法的理解分析。诗文中的无定河边骨和“春梦里人",一边是现实将士战死少场的直实场景,一边是梦境中少妇们梦中相依相伴的恋人,虚实相对,对比鲜明,造成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据此理解作答。 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9.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品味首句中“弄”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10.“弄”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给景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9.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本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希望友人留下共赏美景的真情。 一、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请说出下面一些诗句各自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格,“晴”实指晴雨的“睛”,暗指恋情的 “情”,起一语双关之效。
(2)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用来比喻满腹“闲愁”的,而这些喻体之间又是以排比的方式排列在一起的。
(3)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格,“三千丈”的白发是夸张,把“愁”比作白发,“三千丈”又很形象地表现了“愁”之深重。
(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格,把梁上燕和水中鸥当做人来写,赋予了它们人的情感和形态。(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①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②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 ①诗家:诗人。②上林:古代皇家园林。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衬。用芳春(或晚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或以“喧闹”来反衬“清景”),表达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 ②对比(对照)。“看花人”对“上林花似锦”的追求与“诗家”对“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欣赏形成强烈对比(对照),突出强调了二者不同的审美情趣。 ③虚实结合(以虚写实、以虚衬实)。一、二句是实写,描绘出美丽的初春之景。三、四句是想象之景。春色秾艳至极;游人如云,喧嚷若市。三、四句的虚写突显(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之情。(任选其一即可)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据诗的第三句,题中的“城”当指唐代京城长安。作者曾任太常博士等职,此诗约为在京任职期间所作。 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首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新春”就是早春。“诗家”是诗人的统称,并不仅指作者自己。 第二句紧接首句,是对早春景色的具体描写。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芽,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写新柳,正是抓住了早春景色的特征。 上面已将早春之神写出,如再作具体描绘,必成赘疣。下联用“若待”两字一转,改从对面着笔,用芳春的秾丽景色,来反衬早春的“清景”。“上林”即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诗中用来代指京城长安。繁花似锦,写景色的秾艳已极;游人如云,写环境之喧嚷若市。此与上联,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反衬出作者对早春清新之景的喜爱。 此诗纳清极、秾极之景于一篇,格调极轻快。诗篇特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又寓有理趣,也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创作见解:即诗人必须感觉敏锐,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总结一下表现手法以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