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情节梳理和内容概括
1.六要素概括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事件的结尾是议论或者抒情的,不能把议论或者抒情当作事件的结果)
2.人、事、结果概括法
结合六要素,重点整合人物、事件、结果等信息。
可以表述为:主要人物在什么情形下做了(说了)什么事(什么话),结果怎么样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表达了作者…情感。
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③夸张,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了表达效果。
④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优美,节奏鲜明,增强文章气势,抒发……强烈感情(或使……观点更鲜明),增加了感染力。
⑤对偶,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人/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句式工整,音韵和谐,内容呼应,意蕴铿锵,读起来朗朗上口。
⑥反复,强调……意思,抒发强烈……情感,富有感染力,突出文章主题。
⑦设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读者的思考,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⑧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
⑨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含蓄典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收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严密。
⑩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流露出作者……的感情。
对比,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与……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抒发……情感,突出文章的中心。
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借……代指……,突出了……的特点,加强读者的印象/抒发……情感,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简练、含蓄。
拈连,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句: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用: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人物描写赏析
人物描写五种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答题语言:运用了……描写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包含心理/情感/性格/精神品质),表达出的……情感。
升级题型——根据人物的心理/情感/态度/性格等进行动作、神态设计。
关键词的含义及作用
(一)常见考查形式:
①加点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义,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②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③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或体会加点词语蕴含的情感。④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⑤文中“××”词和“××”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⑥把句子中的“××”词改成“××”词好不好?为什么?或句子中的“××”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二)关键词解释
近义词解释法
拆字组词法
反义词解释法(不+反义词)
联系上下文
联系生活实际
方法解读
分析角度
结合语境义分析
结合感彩分析
结合词性分析
结合修辞手法分析
答题思路:
判断角度-语境义/感彩/词性/修辞
分析效果-结合上下文,分析词语表达效果
品味情感-情感/态度/心理/品质等
(四)答题语言
①运用了……②生动形象的写出了……③表达了/写出了……情感/态度/心理/品质等。
注意:
根据分析角度不同,第一步的答题语言也会不同。
语境义:XX(词语)本义是……,这里指的是……
感彩:XX(词语)本义是……,含褒义/贬义,这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词性:①“××”这个动词/形容词,极富感染力,
②“××”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③“××”这个副词修饰(限制)了 ……
④“××”这个数量词,将……范围呈现得更加具体直观,
⑤“××”这个拟声词,这里指……,形象生动地……
⑥其他:A.大词小用:xx本义是……文中来写……,大词小用
庒词谐用,生动幽默地……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具有画面感。
修辞:运用了……修辞,
人物心理揣摩
常见心理:喜爱、赞美、敬佩、感激、感恩、期待、希望、渴望、怀念、向往、悲伤、难过、羞愧、愧疚、绝望、厌恶、憎恶等
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分析角度
一看事件,二看描写,三看评价
由事件看人(详写、略写)
由描写看人
3.由作者评价看人(文中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性词汇)
常见的词语(请依据阅读理解内容灵活用词)
特别注意:人物形象这一概念的内涵要大于人物性格的内涵。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能力)、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概括人物性格、形象、品质的常用词语:
1.性格类
(1)正面:慈爱、勤劳、纯朴、坚强(坚韧)、善良、睿智、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心灵手巧、吃苦耐劳、憨厚老实、严厉、公平公正、有责任感、豁达、
顾全大局、知恩图报、善解人意、心细如发、温柔沉静、隐忍内敛、和蔼可亲、执着(固执)、乐观豁达、重(亲)情、聪明伶俐、天真可爱、顽皮淘气、富有活力、朝气蓬勃、懂事能干、自信、有爱心、乐于助人、乐观开朗、勤学好问、诲人不倦、有爱心、尽职尽责、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细致严谨、热爱工作、幽默风趣、赏罚分明、博学多才、多才多艺、勇于创新、见多识广、严以律己、教学有方(老师)、育人有方(老师)、医术高超(医生)、胆大、有原则、自律性强(严以律己)、技术高超、对xx充满热爱等。
(2)反面:自卑、虚伪、胆小怯懦、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爱慕虚荣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敏感自闭、故步自封、妄自菲薄、固执吝啬、粗鲁莽撞、粗俗不雅、饶舌多事、骄横火爆、横行霸道、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孤傲自负、刚愎自用、奸诈多疑、老气横秋、消极悲观、圆滑世故、尖酸刻薄、争强好胜。
2.拼搏类
(1)正面: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知难而进、身残志坚、自食其力、自立自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矢志不渝、勤勉刻苦、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等。
(2)反面:贪图享乐、自暴自弃、拈轻怕重等。
3.奉献类
(1)正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任劳任怨、默默无闻、不事张扬、毫无所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废寝忘食、爱子情深、舐犊情深等。
(2)反面: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等。
4.职责类
(1)正面: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诲人不倦、以校为家、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技术精湛、才华横溢、博学善谈、奉公守法、铁面无私、赏罚分明、妙手回春、明察秋毫、严以律己、临危不惧等。
(2)反面: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畏首畏尾、墨守成规、贪生怕死等。
5.品质类
(1)正面: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仁义守信、乐善好施、虚怀若谷、胸有大志、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宽宏大量、豁达大度、坦荡无私、德艺双馨、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知恩图报、宠辱不惊、礼贤下士、言而有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德才兼备、不耻下问、与世无争、不慕权贵、知错就改等。
(2)反面:爱慕虚荣、追名逐利、鼠肚鸡肠、投机取巧、表里不一等。
6.大爱类
正面: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忠贞爱国、英勇无畏、忍辱负重、关注民生、忧国忧民、 壮志凌云、民族气节、浩然正气、无私无畏、勇于担当、深明大义、高瞻远瞩、尊重弱者、关爱他人、乐于助人、舍生取义、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大义灭亲、疾恶如仇、扶危济困、刚正不阿、远见卓识等。
答题语言:
概括类,人物形象词叠加
XX是一个……、……、……的人。
概括加分析类
XX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有几条写几条)
赏析小说形象
分析小说形象
题型一 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①运用了……写作手法(变表现手法),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②突出主要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做铺垫。(如果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就要考虑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
2.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④揭示或深化了文章主题(需对主题进行阐释):……。
3.考虑对读者的作用
⑤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生…影响或作用。
⑥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读者带来的…启示。
次要人物形象
1.从“自身作用”考虑:①运用了……写作手法(变表现手法),写了……
(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②衬托主要人物……特点。(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
3.从“情节作用”考虑:③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密。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后文写…做铺垫。
4.从“主题作用”考虑:⑤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5.从“‘我’的作用”考虑(特殊次要人物“我”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
①“我”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从“我”的视角叙述故事,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因为“我”的视角是“有限视角”,所以叙述时只能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②“我”是故事情节的亲历者,所以“我”的叙述可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或现场感
③“我”作为线索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衬托主要人物……特点。
④作者借“我”进行议论或抒情,便于表现主题,便于表达情感倾向。
考法(二) 物象的作用
1.自身的作用:①…作为小说形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具有……特点、作用或审美价值,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
2.环境作用:②揭示或暗示时代…氛围;③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3.人物作用:④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的映衬,如梅、兰、竹等。);⑤暗示了xx的…结局。
4.情节作用:⑥作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⑦xx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结构更加严谨。
5.主题作用:⑧揭示或深化…主题。(需阐释主题)
环境描写作用解析
环境描写的分类
自然环境描写:如对山川河流、从母虫鱼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对建筑场所、民俗风情、人际关系、居家陈设等的描写。
(二)环境描写作用解析
1.环境角度:①写了……②突出了环境的……特点③渲染了/营造了……气氛/氛围,③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④交代了古诗发生时间、地点、背景等,⑤表现了……地域风格。
2.人物角度:①烘托了……心情,②表现了……品质,③揭示了……身份。
3.情节角度: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写……做铺垫/埋伏笔,②与前文……相照应/与标题相照应。
4.主题角度:揭示……中心/深化……主题
(三)常见概括景色(物)特点的词语
1.概括景、物特点常用词语(外形、颜色、神态、氛围)
正面:素雅、灿烂、柔弱、清丽、俊美、柔婉美丽、美好可爱、乖巧可爱、惹人爱怜、优美、美妙、多彩、清新脱俗、生动活泼、妖娆、葱茏、郁郁葱葱、鲜妍明媚、袅娜多姿、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富有活力、辉煌、雄浑、壮美、旷远、恢弘博大、气势非凡、气势磅礴、宏伟壮丽、圣洁、广阔、雄壮、豪迈、强劲、刚性、刚柔相济、巍峨、灵异、神奇秀丽、古朴、不张扬、生长环境恶劣、坚韧顽强、坚定执着、不屈不挠、质朴、宽容、乐观、默默无闻;
反面:伶仃、稀零、凋零、稀疏、枯萎、干枯、单调、卑微、枯黄、萧条、丑陋;
概括环境
(1)正面:庄严肃穆、温馨祥和、宁静清幽、温馨和谐、安适恬静、明丽动人、生机勃勃、充满情趣
恬静优美、繁华热闹、雄伟壮丽、恬淡闲适;
(2)反面:衰败、凝重、沉郁、压抑、孤寂冷清、萧瑟凄凉;
(四)常见环境描写
1.景物描写:
①方法角度: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②感官角度:<1>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2>形、声、色、味。
③顺序角度:移步换景、定点描写;近景、远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远近结合);高、低(从高到低、从低到高);整体、局部。
④视觉角度:俯视、仰视、平视
2.细节描写
3.白描
4.正面、侧面
语段作用的解析(内容(含主旨、效果)+结构)
(一)内容(含主旨、效果)、结构角度
1.首段的作用
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⑤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⑥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⑦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⑧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缘由
结构角度:①总领全文,②照应标题,③照应结尾,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做铺垫
2.中间段的作用
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
结构角度:①承接上文……,②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尾段的作用
内容角度:①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人物的……心理/情感/精神品质,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②抒发了作者……情感,③点明了……中心/揭示了……(主旨),④升华情感,深化……主题,⑤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深思,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结构角度:①总结全文,②结尾点题,③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值得玩味的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提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结局。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可进行艺术再创造。
卒章显志的结局 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
从读者心理/情感角度
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省、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标题的含义
答题语言: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标题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及指代义
深层含义:标题的修辞义、双关义;主旨(情感、品质);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深层原因。
标题的作用
内容角度:①交代了写作对象,②暗示/概括主要内容:……,③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
主题角度:①抒发……情感,②揭示……道理,③表现……品质
结构角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密。
表达效果角度:①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引用古诗词,增加了文学色彩,③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双关等),新颖别致,富有韵味,④一语双关,既指……,又指……,⑤疑问句式,引人深思;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⑥题目(物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承载了……情感,⑦(标题风格)准确鲜明、含蓄巧妙、简洁凝练、意味深长
拟写标题
答题思路:
①写人的文章:性格+主人公。
②记事的文章:(做了)什么事(的什么人)。
③咏物或借物抒情的文章:可用这个事物为题目。
④文章线索为标题。
⑤文章主旨为标题。
记叙顺序的作用
插叙的作用
答题语言:
①插入……(内容),交代了……的原因/为下文写……做铺垫,补充主要事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②突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突出文章主旨,即……,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深刻。
④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文章富有波澜。
⑤打破时空限制,独特新颖。
倒叙的作用
答题语言:
①交代了……的结果,为下文写……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②突出文章主旨,即……,使文章主旨更加鲜明、深刻。
③避免文章平铺直叙,使文章富有波澜。
④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回忆,表达强烈的情感。
补叙的作用
作用:作用:①补续……(内容),突出人物的……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②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突出……主旨。③行文跌宕起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顺叙的作用
作用:①从结构上来讲,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②从主题上来讲,内容集中,主题鲜明,③从节奏上来讲,节奏缓慢。
插叙与补续的区别
类型 位置 与主要事件是否相关 与文章中心是都相关
插叙 一般在文中 不相关 相关
补续 文中、文末(多数) 相关 相关
记叙人称及视角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作用:①以“我”的角度写了……,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②直接表达或渗透作者的主观意识,③便于抒发感情和进行心理描写,④便于直抒胸臆,易唤起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⑤“我”作为线索人物,推动故事的发展。
根据“我”在作品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我”是故事的主人公。②“我”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③“我”既是故事的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又是事件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
2.第二人称的作用:①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②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③用第二人称来抒情或议论,便于直接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④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3.第三人称的作用:①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②可以多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均可自由开展,③写作较自由、灵活,便于叙事和议论。
(二)叙事时人称变化的作用:
表现形式:…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偶尔插入…,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交叉。
作用: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想情感的表达;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三)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定义: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作用:①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②便于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有限视角 定义:为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处是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作用:①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②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促使读者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线索的作用
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明线和暗线)。
解题步骤
判-线索:点出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析-结合原文:文章围绕线索具体写了什么。
点-点名线索的作用:①这些内容表现了……情感/揭示了……道理/启示/看法。②使文章条理更加清晰,结构更加严谨,中心更加明确。
答题语言
单线:文章以……线索,写了……,表达了……,使文章条理更清晰,结构更严谨,中心更明确。
明暗双线:文章以……明线,写了……,表达了……,以……暗线,写了……,表达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
重形象塑造类文本(小说、戏剧、寓言、童话、绘本等)主题分析
文章一般性主旨
①赞美了××……精神
②批判、讽刺……
③揭示了……道理
④引起……反思
⑤抒发了……感情。
重形象塑造类文本主旨分析步骤
1.通读全文,找出主要写作对象(A)、次要写作对象(B)、陪衬对象(C)(有的文章人/物可能会超过三个,届时请归类,把他们看作一类人/物)
2.梳理所有写作对象的特点:
人/物A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 特点
人/物B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 特点
人/物C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 特点
3.分析所有写作对象特点的关系
①A、B、C特点相同→只有1个主旨:赞美/批判……,告诉……道理,引起……反思。
②A、B、C特点不同→有多个主旨,每个特点对应的就是一个主旨:赞美/批判……,告诉……道理,引起……反思。
③A(正)、B(反)特点相反→有2个主旨,一般为:不仅赞美……,还批判……,同时告诉我们要A不要B道理。
4.关注结尾段(深化主旨)
5.关注全文变化(主旨一般为传承、发展、环保等)
6.关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与人,物与物的关系。
一般答题模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主题=文章的内容+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感情。
散文主旨分析
散文主旨分析
借景抒情类散文 景的特点 情感
托物言志类散文 物的特点 意愿、志向
写人叙事类散文
重塑造人物形象的 人+事 人物特点
重抒情的(中间可能夹杂一些片段,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需总结出)
通读全文,找到本文主要线索(明线,物或者人)
套主旨1:抒发了作者对……(线索,明线,物或者人)的深厚情感。
提问:为什么作者对……(线索,明线,物或者人)的深厚情感有深厚情感?
回答——答案去文章中找。
①分层概括;
②找出每层的主要写作对象,每个写作对象对应一个主旨(抒发了……情感,赞美了……品质/精神,告诉……道理)。
③对主旨进行合并同类项。
5.回忆性散文的主旨一般为:抒发了作者对以前美好(苦难、辛苦)岁月的怀念之情。
6.如果结尾是环境描写,且特点为“美好、温馨、祥和”,可以套用以下主旨:①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之情;②抒发了作者对…(主人公)的美好祝愿(一般以“第三人称”行文)。
7.注意议论句/议论段(深化主题)。
8.注意全文感情变化(最后一个情感一般跟主旨有关)。
9.注意全文变化(主旨多为传承、发展、环保 )。
常见情感:喜爱、赞美、敬佩、感激、感恩、期待、希望、渴望、怀念、向往、悲伤、难过、羞愧、愧疚、绝望、厌恶、憎恶等
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关键句的含义
(二)关键句的表达效果
根据关键句的不同类型,有不同答题思路。
描写角度
(1)人物描写句:这是对XX(人物对象)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写了……(人+事/人怎么样),表现了他/她的……心理/性格/处境/状态,表现了作者对他(她)/某类人的……情感/态度(主旨)
(2)环境描写句。①景色描写:这是对XX(景物)的描写,通过……词语/句式,生动形象表现了景物……特点,表现了作者……情感/态度(主旨),为后文写……做铺垫/与前文的……相照应。②场面描写:通过描写……场面,表达 了人物……的感情或表现了人物……的特点。
修辞角度
(1)与人物相关。运用了……修辞,……(修辞好处的词语)表现了……心理/性格/处境/状态,表现了作者对他(她)/某类人的……情感/态度(主旨)
4.结构角度
这是一个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具有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做铺垫/前后呼应(照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升华中心的作用。
5.句式角度:这是一个××句,具有……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①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作者的深意。②疑问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③设问句:自问自答,加强所表达的思想,引发思考。④反问句:加强语气。⑤感叹句:便于抒情,感情强烈。 ⑥重复或回环句:反复强调,加强气势。 ⑦长短句: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⑧整散句:句式整齐、错落有致。
6.表达方式
7.表现手法
8.哲理句、抒情议论句
答题语言:这是对……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哲理/情感/言外之意,表现了作者对某人/某类人/某物的……情感/态度(主旨)
感悟启示
答题步骤:
引:提炼文段的中心
感:自己的感悟、认识
联:联系社会或个人实际/阅读体会,引发感悟。
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抑扬
运用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的表现手法,先写……(内容+情感) , 后写……(内容+情感),为下文……的感情作铺垫;写出了对象(景/物/人)的……形象特点/……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情感/文章主旨。使情节更曲折,使人印象深刻,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正侧面结合
运用了正侧面结合的表现手法,正面写……,侧面写……,写出了对象(景/物/人)的……形象特点/……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情感/文章主旨。
对比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用……与……进行对比,写出了……(事情/情境);写出了对象(景/物/人)的……特点/……的精神品质,表达了……的情感/体现……文章主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衬托
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用……从正面(或反面)衬托……,写出了……(事情/情境);写出了对象(景/物/人)的……特点/……的精神品质,使……形象更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言志
紧紧抓住……的……特点,精心刻画,富含哲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人生观),增强了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和文章的感染力。
烘托 通过侧面描写或环境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
渲染
对环境、景物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事物……特点,营造……氛围。
动静结合
指构成画面的事物中,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动静结合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动为静、化静为动等。作用:①能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独特的意境,彰显表达的艺术性;②突出文中人物或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绪。
虚实结合
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在一起以表达同一种情感。
作用: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照应。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作“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呼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作用: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伏笔。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作用:①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②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1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作用:为主要情节蓄积或酝酿气势。
15.设置悬念。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带着问题阅读。作用:①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使文章情节更曲折生动。
16.以小见大。指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作用:能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品味语言
(一)常见的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语言特征 艺术手法 艺术效果
平时自然 真切自然, 通俗易懂。 手法:少修饰、多白描 用词:口语化 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发自内心,感情真挚。
音韵和谐 有音乐美, 富有节奏感 用词:多用叠词、拟声词。 句式:多四字短语、整句。 手法:多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 朗朗上口,节奏匀称、明快,有音乐美。
深刻隽永 简洁凝练, 含义丰富。 用词:词语精练 手法:联想、想象、双关 含义深刻,深沉厚重,富有感染力。
绚丽华美 文采华丽, 词句优美。 用词:多书面语、叠词 手法:多修辞 注重修饰,讲究技巧,富于联想和想象。
用语典雅 文质不俗,文学色彩浓厚。 用词:书面语、文言词、成语 手法:直用或化用古诗文或典故 高雅、大气、优美,耐人寻味。
形象生动 活灵活现, 生动形象。 用词:新颖、独特、准确。 手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人物描写个性化,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用修辞,形神兼备。
诙谐幽默 有趣搞笑 用词: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等 手法:多用夸张、反语、比喻等手法。 轻松幽默,有趣搞笑,但意味深长。
凝练优美 精简凝练 语言优美 词语:词语精练 句式:多用短句、四字词、 简洁有力,优美
方言 特色鲜明 多地方俗语、方言 地方特色鲜明,表达效果独特。
细腻 句式:多用长句,手法: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庄重 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 严肃,语言凝重
含蓄 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设问、比喻等
豪放 用词:多富有力度的动词、多色彩鲜明的形容词
柔婉 纤巧细致、情感细腻缠绵、画面色调柔和
时代用语
书面语和口语
(二)品味语言风格题答题思路
找角度:确定鉴赏角度(词语锤炼/句式运用/修辞运用)
扣内容:概括词句所写的内容
析效果:品析的词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剖情感:深入分析词句表现的事物特点/作者情感。
鉴赏角度略览
1.词语锤炼:叠字叠词、口语词、书面语、文言
2.句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感叹句、抒情句、疑问句
长短结合: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有节奏感。
整散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复、排比、对偶、设问、反问。
(三)常见现当代作家的语言风格
鲁迅:犀利辛辣、凝重洗练、冷峻深刻。
巴金:热烈、明快、朴素的,就情感对语言的影响,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青春激情的风格著称,感染性极强,以《家》为代表;而以小说《憩园》为节点的后期作品语言则开始由热转冷,笔调变得深沉、悲哀和忧郁,到了《寒夜》则将这种悲剧式的语言艺术提炼到了巅峰状态。
老舍:语言风格风趣幽默、俏皮洒脱、生动活泼、简洁朴茂、雅俗共赏。其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
沈从文:语言格调古朴,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诗意、含蓄、唯美的语言形式,又成就了他健康、高雅的美学追求。
赵树理:通俗化,大众化,诙谐幽默。
孙犁:诗化小说。淡雅聪俊,清新隽永,优美洗练,“质以传真”,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
王安忆:清丽单纯,素淡粗朴,冷峻理智,细腻平实。
铁凝:语言风格是诗意、温情、风趣。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用中国传统的创造意境的手法以呈现,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宗璞:其语言如诗般优美,有诗般韵味,明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字字锤炼,句句经营。
汪曾祺:清新自然,韵味悠长,散文化的语言风格,语言与人物的身份贴近。
冯骥才:描绘市井风俗的“津味儿”。
贾平凹:简练隽永传神,间或掺以陕南方言,形成文白杂糅、雅俗兼具、以拙见巧、晓畅可读的语言风格。
莫言:奇诡而涌动着勃勃生机,不拘一格。
池莉:她的小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汉味小说”的代表。
刘震云:辛辣,荒诞,凝重,不拘一格,朴实多变。
朗读设计——重音 停连 语气 语调 节奏
表情朗读符号
符号 名称 作用 标示方法
● 主要重音号 表示重读的音节 标在应重读的字的下面
° 次要重音号 表示次一级的重读音节 标在次一级重读字的下面
| || ||| 音步停顿号 表现节奏的停顿 划在音步之后
前低后高号 表示这一句应读得前低后高 标在句首(或句尾)
倒三角 前高后低号 表示这一句应读得前高后低 标在句首(或句尾)
— 急读号 表示此处应急读 标在急读部分字下
~~~ 缓读号 表示此处应缓读 标在缓读部分字下
< 渐强号 表示语气由弱到强 标在应渐强部分之上
> 渐弱号 表示语气由强到弱 标在应渐弱部分之上
∨ 停顿 标点处/句中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
∧ 连接 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
一 停连
(一)什么叫停连?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的流动过程中声音的中断和连续。语音上的间歇叫停顿;不中断的地方叫连接。
[停连]停顿,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不限标点处,句中有时也有小停顿;连接,用“∧”标示在词语之间的上方,标明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此处要一口气连贯地读下来,有标点也不停顿。
(二)什么时候需要停连?
停连有时是朗读者为调节气息的需要,有时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有时是朗读者为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有时为了满足听者思考、理解和接受也是需要停连的。
二 重 音
1.语法重音
(1)一般短句中,谓语读得重一些。(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应重读(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
(3)定语比中心词要稍重些。(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
2.强调重音
例如: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都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不要以为我不知道)
我知道你会这样做的。(别人不会)
3.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提示: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三、朗读的语气
朗读语气与文章的感情基调有关。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1)内心对文章的感情基调要有一个明确的把握;(2)需要看各个部分、层次、段落、语句的具体感情的综合表露。
【注意】总体感情基调并不否定不同段落之间有感情起伏变化。缺乏整体感的朗读,容易支离破碎;没有具体段落语句的感彩的变化,整体也会显得呆板僵化。比如朱自清的《春》,在“春风图”中欢快热烈,在“春雨图”中温馨静谧,在“迎春图”中明朗振奋。
【常见的朗读语气】
(1)从叙述角度:轻松、愉快、欢快、舒缓、温和、清新、明朗、明净、亲切、温暖、温馨、热烈、豪迈、含蓄、深沉博大、炽烈激越、显豁直露、深沉含蓄、汹涌澎湃、平静内敛、深挚动人。
(2)从情感角度:沉痛、感伤、悲慨、压抑、眷恋、忧伤、痛苦、遗憾、达观释然、痛彻肺腑、挚爱、憎恨、悲哀、喜悦、急切、冷漠、愤怒、疑惑、充满希望。
常见朗读语气
喜悦——气满声高 悲伤——气缓声沉 赞美——气平声柔
狠毒——气粗声重 愤恨——气足声硬 陶醉——气舒声平
焦急——短声急促
四、朗读的节奏 (语速)
【注意】在朗读时,要适当把握朗读速度的快慢,它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的改变,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取决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不同的场面。急剧变化发展的场面宜用快读;平静、严肃的场面宜用慢读。
2.不同的心情。紧张、焦急、慌乱、热烈、欢畅的心情宜用快读;沉重、悲痛、缅怀、悼念、失望的心情宜用慢读。
3.不同的谈话方式。辩论、争吵、急呼,宜用快读;闲谈、絮语,宜用慢读。
4.不同的叙述方式。作者的抨击、斥责、控诉、雄辩,宜用快读;一般的记叙、说明、追忆,宜用慢读。
5.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青、机警、泼辣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快读;年老、稳重、迟钝的人物的言语、动作宜用慢读。
五、语调
根据表达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
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表示疑问、惊异等语气
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等感情
平调:语势平稳舒缓,无明显升降变化。一般表示庄严、冷淡等感情
曲调: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一般表示讽刺、厌恶、反语等语气
画面设计
通读文字→找出意向(句段中的人、物)→画面设置(需草画)→用文字表述出来(注意顺序和色彩)
赏析故事情节
赏析故事情节题型类型:
梳理概括情节(小标题式概括、表述式概括)
分析情节的作用
分析情节手法
情节安排技巧(表现手法)
情节叙述手法(人称、视角、叙述顺序)
分析线索的作用(明线、暗线)
(一)分析情节作用
思考角度:情节手法、内容、结构、表达效果、主旨、详略、语言风格
情节手法
(1)情节安排技巧:抑扬、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误会、悬念、突转、巧合、延迟
(2)情节叙述手法:①叙述人称(一、二、三),②叙述视角(半知视角、全知视角),③叙述顺序(倒叙、插叙、补续、顺叙)
2.内容
(1)人物角度: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刻画了……形象
(2)环境角度:写了……,突出环境的……特点,渲染……氛围,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
3.结构和表达效果(结合情节位置)
首段:①开篇点题;②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作铺垫;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⑤暗示故事结局。
中间段:①与前文……(伏笔)相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②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作铺垫;③承上启下,照应前文写的……,引出下文,为后文写……作铺垫。
尾段:①照应标题;②照应开头,首尾呼应;③总结全文;④不同的结尾方式有独特的作用(请参照“不同结尾方式的作用”
4.主旨:揭示/暗示……主旨
5.详略(参照“详略得当”的答题语言)
6.语言风格(参照“语言风格”的答题语言)
7.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意、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往往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
重复
1.写了……,突出……(品质、精神、心理、态度、性格)。
2.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
3.使文章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波澜起伏。
详略得当的作用
1.详写……,突出人/物……的品质,深化文章主旨,抒发了……的情感。
2.略写……,补充事实,增强了故事的真实可信度,同时使故事内容更加完整,使文章内容的更丰富。
3.详写……,叙事节奏缓慢;略写……,叙事节奏较快,二者结合,使情节张弛有度。
4.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读者读起来更有趣,利于抓住重点。
5.两者结合,恰到好处,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独立成段的作用
写了……,抒发/强调了……情感/特点。
独立成段,字句简短,节奏明快(舒缓),
在视觉上显得突出醒目,能充分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XX音效(音乐、场景)设置的作用/地方特色音乐(民俗)的作用
XX音效(音乐、场景)富有地域特色,将观众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的)特定情境。
XX音效(音乐、场景)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听觉体验,丰富视听体验/更有神秘色彩。
让人更能理解文章主旨:……
XX音效(音乐、场景)符合故事发生的背景。
XX音效(音乐、场景)缓和悲伤的氛围/增强喜悦的氛围,更符合观众(读者)的期待。
更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圣洁/悲伤/喜悦,情绪更受感染/更受震撼。
分析文章的真实感
叙事视角
“我”既是故事的中心人物,又是故事发展的亲历者,采用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凸显经历的真实感。
①作品以xx这一普通人物的口吻讲述……故事,让读者体会到……精神品质;xx是典型代表,他(她)的成长过程是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以个体代整体,符合读者的认知规律。故事具有人情味,更接地气,更具真实感。
素材选择
1.文章中……是真实存在,历史有据,富有真实感。
2.作品的……考究了时间、地点情况,关照历史(现实),富有韵味,给人以真实感。
回忆性散文采用双重视角的作用
回忆性散文是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阐述的文体,因其特殊性,在创作过程中会出现两种叙事视角,即过去的视角与写作时的视角,有时两种视角也可以交错转换。
双重视角:一是体验主体——过去的“我”;二是回忆主体——现在的“我”。
《背影》采用了双重视角,文章中既有“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当时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
回忆性散文特点: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
回忆性散文采用双重视角的作用
1.围绕体验主体——过去的“我”,写了……,围绕回忆主体——现在的“我”,写了……
2.回忆中的……,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 给人回味与品读的空间/利用时空交错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3.站在现时的角度追叙过去的生活,对过去发生的事件进行阐述,回忆描写,赞美了……品质/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告诉我们……道理。
4.两种视角形成对比/衬托/欲扬先抑等作用
5.体验主体着重叙事/议论/抒情(体验主体一般着重叙事),回忆主体着重叙事/议论/抒情(回忆主体一般着重抒情、议论),二者交织,使文章更富韵味。
特殊文章结构的作用
1.时空交错式结构
定义:时空交错式结构,将现在、过去、未来,回忆、联想和想破现实时空的自然顺序,将不同时空的场面按照一定艺术构思的逻辑交叉衔接、组合情节,获得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作用:
①现在的(过去的)…是对过去的(现在的)故事情节的补充解说,可以丰富剧情,使剧情、结构更完整;
②现在的(过去的)…更能体现…的内心世界/更有感染力,震撼人心;
③现在的…与过去的…共同体现…人物形象;
④打破时空的限制,有利于拉开适当的距离/更加自由灵活/有利于安排剧情的曲折变化;
⑤现在的(过去的)叙事节奏快,过去的(现在的)叙事节奏慢,快慢交织,让故事情节张弛有度。
2.纵贯式结构的写作手法
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或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规律安排材料。是文章常见的结构方法之一。这种结构在记叙文中往往是以时间的推移表现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按作者的认识不断深化表现主题。在议论文中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即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来安排层次。
纵贯式结构的写作手法的作用
①运用纵贯式结构,以……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前后文衔接更加紧密/条理清晰,由浅入深,体现了……主旨(议论文中的论证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②全文层次清晰、严谨/内容跌宕起伏,不平铺直叙。
3.纵横交错式结构的写作手法
以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换为顺序安排材料。是文章常用的结构方法之一。其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纵横交错地安排层次,以便把复杂的内容写得清清楚楚,并且突出事件的紧张气氛。
代表文章:《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冰河英雄》
纵横交错式结构的写作手法的作用
①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作为开展情节的“经线”,从纵的方面写了……;
②同时,又以……作为“纬线”,从横的方面……,
③把……和……十分巧妙而紧凑地交织到一起,它既注意了……(时间)的连贯性,又照顾了……(地点),穿插自然,跌宕起伏,次序井然,变而不乱,为文章增添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