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8 14:31: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⑴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⑵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⑶背诵并默写古诗,并引导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重难点】
⑴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⑵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景
以前我们学的诗多是唐代作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清代的。他是谁呢?
看屏幕上的一篇诗歌书法作品,谁能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备课]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这首诗,诗名为《己亥杂诗·其一二五》,作者是清代诗人龚自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第另外一首诗歌《己亥杂诗·其五》
㈡作家作品
1.龚自珍:
⑴基本情况: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⑵人生经历:
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家庭。
幼读(8岁)《经史》《大学》
13岁作《知觉辨》,15岁,出版诗集;
38岁经过第六次会试,终于考中进士。他在殿试对策中仿效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撰《御试安边抚远疏》,议论新疆平定准格尔叛乱后的善后治理,从施政、用人、治水、治边等方面提出改革主张。
1839年因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又忤其长官,决计辞官南归。
1841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写信给江苏巡抚梁章钜,准备辞去教职,赴上海参加反抗外国侵略的战斗。但1841年9月26日,突患急病暴卒于丹阳。
⑶己亥杂诗
1839年6月4日离京。9月又自杭州北上接还眷属。在1839年己亥年,龚自珍两次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下了许多激扬、深情的忧国忧民诗文,这便是著名的《己亥杂诗》315首。
己亥: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
[学生活动]1840年是什么年?
[备课]2020年庚子年。1840年的庚子年,爆发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900年的庚子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其中著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继英法联军之后再遭劫掠,终成废墟。1960年的庚子年,我国第一枚地对地近程导弹——“东风”1号就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向掌握导弹技术方面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打破了霸权主义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所以,不要过分迷信网上的一些说法,我们要坚信人定胜天。
㈡诵读感知
⑴字音字形
己亥杂诗(其五)
清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①字音:己亥(jǐ hài);龚(gōng);斜(xié)
②字形:己(已)作;(做)。
[备课]斜(①xié;②xiá;)
按现代语法来说,应该读“xié”,但诗讲究押韵,为了上下押韵应读“xiá”
⑵听范读,读准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⑶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己亥杂诗(其五)
清 |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后两句诗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译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㈢感知赏析
[学生活动]小组内试从炼字、修辞、情感、写法角度,赏析诗句,形成成果。
⑴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备课]
译:(我)怀着无尽的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吟鞭”是指诗人的马鞭,“东指”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故乡(浙江)。“即天涯”是说距离故乡还很远。)
①炼字:以“浩荡”一词修饰“离愁”,正面写出离愁的深广;以“白日斜”“天涯”两词侧面衬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等复杂情感。
②写法:描写和记叙相结合。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的豪放洒脱的气概。
③情感:抒发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等情怀。
〖赏析〗
①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一是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
二是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
②画面映衬: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③“白日”“天涯”的象征意义:
“白日(落日)”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常常喜欢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相思之烈或别离之苦。
示例: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后出塞五首》(夕阳照耀着火红的战旗;战马嘶鸣,寒风萧萧。苍凉之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壮阔的塞外大漠,衬托出作者心情的孤寂。)
“天涯”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空间距离,指很远的地方,远离家乡,荒凉偏僻的地方。
示例: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龚自珍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龚自珍的“吟鞭东指即天涯”没有直接说自己是“断肠人”而已。
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备课]
译:飘落的花瓣不是无情之物,它化作春泥后会更好地培育新花。
①修辞:比喻。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了诗人虽然辞官还乡,但仍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②情感哲理:这两句诗现在多用来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备课]
①落花的象征意义
古人描写落花,怨啼鸟,怪东风,叹年华。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
这些诗句,比起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境界上要略逊一筹。
②写法小结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以“落红”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也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落红”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诗人辞去礼部主事之职,正是为了到家乡主掌书院,聚徒讲学,把自己的学业和思想传给生徒,以变革的热情和未来的憧憬启迪他们,为国为民尽自己的最后一点力量。
“落红”不为独香,而为护花。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许多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㈥寄语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精神”。中国从古至今就不缺少这样的人。从浴血淬火的战争岁月,到艰苦奋斗的建设年代,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赓续革命火种的过程中默默耕耘,有人用生命去回答,焦裕禄倒在了带领百姓治沙的路上。孔繁森最喜爱的名言是: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
青春年少的你们是枝头的繁花,我们是簌簌而下的落花。希望同学们用青春年少的激情,坚定理想目标,勇于战胜各种困难、风险、挑战,绽放自己的一树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