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童年的水墨画 主备教师
核心问题 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画上画了什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墨、染”等6个生字,背诵第一首小诗《溪边》; 2.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每一首小诗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诗歌描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 3.能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能自己创编一首小诗,感受诗歌语言和水墨画艺术之间的共同之处。
学习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学习难点 能自己创编一首小诗,感受诗歌语言和水墨画艺术之间的共同之处。
教学资源 课件、水墨画视频、板贴、学习单
教学设计
探究环节 探究路径(学与教) 评价指标
一、导 图片激趣,出示几张童年照片 我们先来看一组照片(播放音乐,逐一出示照片)。这是一个在海边长大的小女孩,童年时的她很好奇沙子是什么味道,就抓了一大把沙子吃进嘴里。童年时的她参加过寄纽扣比赛,喜欢爬公园里的长颈鹿雕像。她最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快乐。看到这里,你们知道这个小女孩是谁了吗?对啦,就是我。大家对我应该不陌生了,我姓郑,大家可以叫我郑老师。 我的童年有趣吧!童年就是这样傻事趣事一箩筐。也正是如此,童年的时光是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六单元,跟着课文读童年、说童年、写童年。 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照片进行介绍,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二、问 介绍单元篇章页 学生能够了解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之后的课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思 1.出示单元篇章页,齐读单元人文主题:在童年的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真善美。 齐读单元主题 2.齐读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这一单元我们要完成两个任务,分别——。其中,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3.出示单元目录,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 我们共要学习四篇课文(引导学生读课题),以及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和语文园地。
四、问 诗歌和水墨画之间有什么共通之处呢?
五、思 1.创设大情境:童年展览会
算算日子,六一儿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们班级计划以“童年影像馆”为主题,举办一次展示活动,我们将跟着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展出作家笔下的童年、名人的童年以及我们的童年。 2.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指导书写“墨”) 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楼爷爷笔下的童年。(齐读课题)“墨”字在书写的时候注意四点最宽,均匀分布,“土”字要写得扁平。请大家在任务单上补好缺失的“墨”字。 5.介绍水墨画 墨和水调配成不同深浅的墨汁绘制成水墨画。我们来欣赏一下。请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水墨画。(美丽、栩栩如生、生动等等) 可以看到每幅画上都有很多空白的地方,这是水墨画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叫留白。你知道画水墨画为什么要留白吗?(让我们自己去展开想象,营造出一种意境美) 6.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今天这篇课文题目是——,是一篇——(诗歌),我们常说“如诗如画,诗情画意”,看来诗歌和水墨画有很多共通之处呢。 正确齐读课题:童年的水墨画,正确书写“墨”字。 通过视频直观感受水墨画的美丽。前20%学生能够说出水墨画留白的目的,感受意境美。
问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张继楼爷爷展示了哪几幅童年的水墨画?你能给他们取上合适的小标题吗?
七、思 【准备阶段】 任务一:为你读诗 初步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首诗,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2)这篇课文共有几首小诗组成?像这样由同一主题的几首诗组合起来的形式就叫做组诗。 2.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幅水墨画? 张继楼爷爷打算展出这三幅水墨画,它们的小标题还等着我们填上去呢,快到诗中找一找吧。 1)第一幅:溪边垂钓 你采用了地点+事件的结构取名字,这个方法真不错。不过郑老师提醒,水墨画是很有意境的,钓鱼能换一种说法吗?老师提醒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古诗小儿——垂钓。对了,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标题! 第二幅:江上戏水 这个小标题取得真美。 第三幅:林中采菇 我们在取小标题的时候也要注意语言的对称美,采蘑菇三个字我们可以改成——采菇,这下对称了! 2)一起读读他们的标题吧。 3.引出主问题:这三幅水墨画上分别画了什么?分别是怎样的水墨画呢?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晓这篇课文是组诗,由三首小诗组成。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别为三幅水墨画取个小标题,并知道取小标题时要注意意境美和对称美。
八、问 走进第一幅水墨画“溪边垂钓”: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九、辩 【品诗阶段】 任务二:诗中寻画 我们先走进第一幅“溪边垂钓”,画上画了什么?请你在文中圈出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溪边》,这幅水墨画上画了什么?请你圈出来。 垂柳、溪水、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草地 2.任务三:诗中品画 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1:这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我仿佛看到了…… 你能通过朗读把心中的画面展现出来吗? 你的朗读真的让我置身其中了。 真是透明又平静的一幅画啊,谁再来读一读? 真有意境啊! 预设2: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水墨画。我仿佛看到了…… 1)有一种景物绿的很奇怪,是什么?(人影)为什么人影也绿了呢? 2)大家同意他的想法吗?诗的前两行藏着答案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学习方法吗?(板贴:联系上下文)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一下就把难理解的句子解决了。 3)这幅画上只有绿色吗?(红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4)朗读指导:这样红绿一对比,色彩的美感就被激发了,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画面更美了!你能读出色彩的美丽吗? 预设3:这是一幅快乐的水墨画。(从画面表达的心情考虑) 1)笑声为什么也是蹦跳着的? 2)如果是你钓到了一条大鱼,你的心情怎么样? 3)等了这么久鱼儿终于上钩了,你会说什么呢? 4)假设现在教室就是草地,你就是钓鱼的儿童,大鱼上钩了!你们会怎么笑? 5)现在大家明白笑声为什么会蹦跳了吧。让大家感同身受了,这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知道吗?看来,结合生活经验也能帮助我们理解难懂的句子。 6)把这一份快乐带到朗读中吧! 预设4:这是一幅动静结合的水墨画 前面四行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平静,而后面两行“忽然”,画面动了起来!能通过朗读将“静”到“动”的转变读出来吗? 1)个别学生对比读 2)男女生合作对比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么美的水墨画,这么美的诗,我们一起来收藏吧。请女生读平静的画面,男生读充满动感的画面。 3.任务四:为画配音 1)全班配乐齐读 这真是一幅色彩艳丽、动静结合的水墨画呀,让我们陪着音乐,将这幅画展现出来。 2)你能尝试填一填,背一背吗? ①请一位同学背 ②集体背 全体学生能正确找到诗中描写的景物。 同桌互相交流,根据“这是一幅( )的水墨画,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出自己的理解,理由充足、语句通顺即可。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理解的画面朗读诗句,读出诗句中的“意境美”、“色彩美”、“动静结合” 大部分同学能够根据提示背诵第一首小诗。
十、问 这首小诗的主角是谁呢?诗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儿童?
十一、辩 寻找“儿童”的踪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这组诗的题目是《童年的水墨画》,那么诗和水墨画一定有着相似之处。 1)同学们,《溪边》这首诗的主角是谁?(儿童) 2)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儿童? 3)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儿童”呢?你们仔细听。 儿童坐在绿绿的溪边钓鱼。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扑腾一声,鱼儿上钩了, 草地上鱼儿在蹦跳着,儿童在欢笑着。 你更喜欢张继楼写的《溪边》,还是郑老师写的? 4)看来诗歌的文学语言和水墨画绘画艺术是相通有相通之处的。 学生能够知道诗歌的主角是儿童,并找到诗中哪些地方是暗指的儿童。 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感知张继楼的《溪边》更加美丽,有理有据即可。
十二、问 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十三、习 四、小试牛刀,创作诗歌 1.以“童年的水墨画”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三星级小诗人:场景二选一,填空式创作。 五星级小诗人:自由创作 2.选择优秀的诗文拍照展出,请生上台朗诵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三星级或者五星级的小诗人挑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诗歌创作,有勇气的学生可以在全班面前展示。
十四、辩 引出“交流平台”,总结学习方法。
十五、思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 是呀,还记得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吗?一起读。 2.出示“交流平台”中的句子 在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再看看我们今天学习的理解难句的方法,你发现什么了吗? 出示:“我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是的,我们的发现还会有很多很多。希望这一单元的学习能帮助我们顺利地举办“童年影像馆”的展览。期待大家的学习成果。下课 学生能够总结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前20%学生能够发现理解难懂的句子和理解难懂的词语,方法比较相近
十六、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联系上下文 色彩明丽 结合生活经验 温馨、快乐 动静结合
十七、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如诗如画,诗情画意,今天我和三(1)班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诗意盎然、意境优美的课堂。《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是诗歌体裁,再有水墨画这一中国美学的加持,课堂似乎也如水墨画般展开。 一、笔墨准备 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处在童年最快乐的时段,所以课前我通过分享自己的童年照片和故事来和学生产生共鸣,将单元的人文主题——童年的真善美落到实处。为保证学生单元整体的意识,我出示了单元篇章页,直接了当地告诉学生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并创设情景——以“童年影音馆”为主题举办一次展出,希望他们可以照着目标进行学习,最后形成一系列的学习成果,在儿童节上展示。 二、逐层渲染 课堂以“为你读诗-诗中寻画-诗中品画-为画配音”的任务循序展开。开始时孩子们就在取小标题上碰了壁,我及时给出“地点+事件”的形式,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技巧。在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诗歌语言的意境美有了具象的体会,这也为下一个环节寻画、品画做足了铺垫。 诗歌的语言是值得欣赏体会的,同时也可以和朗读结合在一起。三年级下次第一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会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所以我的核心问题是“这是一幅怎样的水墨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展开说说,再指导朗读。三(1)班的学生朗读基础很好,我稍加引导他们都能读出水墨画的味道,这也是课堂上的一个小亮点。课后我细想,当时在“动静结合”这一特点的指导还有所欠缺。 在品读诗歌的同时,我也紧扣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我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我再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学生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点睛之笔 读童年,说童年,最后要落实到写童年。在感受到水墨画和诗歌之间的相通之处后,学生们也跃跃欲试,想要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根据学生不同水平,设置“三星级小诗人”和“五星级”小诗人。有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一部分“五星级”挑战者无法展示自己的作品。课后他们也意犹未尽,积极向我展示,希望我能够评一评他们的创作,这让我明白,这一节课是有成效的,学生们被诗歌吸引,都想着创作,正如娄老师所说:童年,要留有余味。 这节课于我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感谢周老师给予我展示的机会,感谢长时间来同教研组老师的指导,也感谢孩子们的积极配合。遗憾,是公开课的艺术,有了遗憾才会有后期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