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中考阅读中“写作意图与观点评论”解读与对应训练
考点:
1. 范仲淹《岳阳楼记》与郦道元《水经注》——语言特点和写作目的
2. 《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语句内容的评论
3. 和渊《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新启示
4. 《鱼,我所欲也》与《宋史·文天祥传》——印证
5. 刘会然《忙年》——设计的意图
6. 刘墉《漂泊者的故乡》——评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7. 契诃夫《凡卡》——观点评论:一个善良的孩子说:“唉,如果凡卡在信封上准确地写上爷爷的收信地址,他就能摆脱这种悲惨痛苦的生活了。”
【考点研究】
一、写作意图
1.点明方式——直接点明,间接点明,反向点明
2.对景物处理的类型——写景特点;由景及情;由景及理。
3.写作目的,即写作意图。
【考题示例】
(一)范仲淹《岳阳楼记》与郦道元《水经注》——语言特点和写作目的
1.语言特点和写作目的
文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日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②,则觞③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湘水又北迳④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芙蓉峰最为竦杰⑤,自远望之,苍苍⑥隐天。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 【注】①罗君章:晋耒(lēi)阳(今湖南省耒阳市)人,著有《湘中记》。②阳朔:地名,在广西,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③觞(shāng):酒杯。④迳:经过。⑤竦杰:高耸。⑥苍苍:深青色。
问题 甲、乙两文虽都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美景,但语言特点和写作目的却略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答案 甲文多用对偶短句,三字词和四字词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景,“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转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览物之情”。乙文多用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水的发源和特点,体现了洞庭湖山水的独特地貌。
解析 本题考查写作主题。 《岳阳楼记》共五段,【甲】文是其中第二段,整篇文章只有【甲】文这个第二段在描写洞庭湖,用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景。文章后面几段都是在议论、抒情。结合【甲】文“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其意思是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可知,作者由“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转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览物之情”。由“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意思是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可知,【甲】文在语言上大多数用三字和四字句,且多对偶句,多用整句。这样写节奏和谐,富有美感,由此来表现洞庭湖的壮丽景象。故【甲】文描绘洞庭湖的壮阔美景时多用对偶短句,三字词和四字词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景,“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引出后面的“览物之情”。 阅读【乙】文可知,“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其意思是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东北流。)”写出了湘水的发源。“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其意思是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多数用散句,长短句交错,写出了湘水的特点,在阳朔时窄,在洞庭时阔,语言活泼生动,质朴平实。故【乙】文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水的发源和特点,目的就是展现洞庭湖山水的独特地貌。
译文甲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译文乙 湘水和漓水有相同的源头,却分流成为两支。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向东北流去。罗君章在《湘中记》中说:湘水从阳朔流出时,水流很缓,可以让酒杯在水面上漂流作为小船;湘水流到洞庭湖时,水面宽阔到仿佛日月都能够在其中出没。湘水又向北流经衡山县的东面,衡山县位于湘水的西南面。衡山有三座山峰,其中芙蓉峰最为高耸挺拔。远远望去,芙蓉峰高耸入云,呈现出一片深青色。
二、观点评论
1.语句内容的评论
2.哲理的评论
3.评论作者观点的正误
4.作品中人物的主观评论
5. 印证——不同文本互相印证观点
【考题示例】
(一)《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语句内容的评论
1. 语句内容的评论
2.归纳道理
文本 材料一: 神话故事 ①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②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③“妈妈!” ④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⑤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⑥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⑦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⑧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材料二: 童话故事 ①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②“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啊!”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③“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下里低声地传播开来 ④“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 ⑤“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材料三: 寓言故事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有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来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_______________。
问题1 认真阅读以上材料,选出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材料一划横线句中“人”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B.材料一“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 C.材料二中划横线句子“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说明他们既想承认又不承认这个事实的心理。 D.材料二中划横线句子“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是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愚蠢的本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C.根据句中的“实在”可知,他们认定皇帝没有穿衣服。本项“既想承认又不承认”有误。 故选C。
问题2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的题。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阅读材料三的这则寓言,仿照《伊索寓言》的结尾,归纳其蕴含的道理。
答案 做人不能太贪婪!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语句赏析。 联系内容可知,狗因为想抢到水中那块并不存在的更大的肉,这体现了狗的贪婪。正是由于它的贪婪,结果把自己嘴里的肉也丢掉了。由物及人,可知本文的寓意是讽刺了人类的贪婪。故可拟写为:做人不能太贪婪!
【考题对接】
一、和渊《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新启示
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 和渊 ①考完试进行反思是非常好的习惯,但很多同学的反思经常停留在表面,最常听到的原因是马虎。事实上,马虎并非只是粗心大意,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现象。 ②(一)信息识别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③有的同学读书容易跳字、跳行,相似的公式、字母混淆不清,看不清题目的细微差别,这本质上是信息识别问题。有一项研究显示:让A、B两组同学(A组成绩优异,B组成绩落后)做同一套难度较低的测试题,并进行脑电测试分析。实验发现,在做题过程中,A组同学的大脑听觉中枢活跃程度明显高于B组同学,正确率也远高于B组。测试结束后,B组同学普遍反映做错的原因是马虎,说明B组正确率低的原因不是难度大。这说明正确率高的同学不仅用眼睛看,还在心里默读。默读虽没有发出声音,但大脑可以接收到听觉信号。同一个信息通过视觉、听觉两个通道进入到大脑,用听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校对,当信息比对不一致的时候,大脑就会亮起红灯,进行二次识别,这样在审题过程中就不会错了。 ④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读题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 ⑤(二)知识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⑥很多同学下了考场会捶胸顿足,感叹道,“哎呀,这个知识点我复习过,但是当时在考场上就是都想不起来了”“考试的时候,我觉得A 也对、C也对,模棱两可,下来看了书就明白了”。这种问题,本质上也不是马虎,而是基础知识不牢固、知识点有漏洞导致的, ⑦如果不注重复习,那么就非常容易在各个地方形成知识漏洞,且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 ⑧(三)能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⑨有些同学考完试,自己都会觉得很奇怪:“咦,我怎么把 2+3算成了6?”然后把问题归咎于马虎。事实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大都是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偏弱。一个复杂题目需要处理很多信息,如看一个物理题目时,既要审题、加工信息,又要调用公式,还要代入数字、进行计算……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信息比较多,混杂在一起就容易出错。 ⑩ 对此问题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审题就是审题,调用公式就不要计算,写完公式再代入数字,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 (四)习惯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还有的同学喜欢随手打草稿,甚至根本不打草稿,他们喜欢心算,宁愿在脑海里推演步骤,强行记住结果,也不愿意写出来。即使打草稿,多半信手拈来,一片混乱,结果非常可能一不小心抄错。 为了杜绝这类问题,凡涉及计算的一定要规范地打草稿,并给草稿留足空间,相当于扩大了大脑虚拟内存,干净的纸面能让人清晰地看出每一步的过程和结果,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舅、四查”:一要完整地看清每个数和运算符号;二要想清楚具体步骤、选择合理方法;三要认真计算;四要检查方法是否合理,运算计算结果有否写错等。 (五)压力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有的同学考试时犯低级错误是因为太紧张。从进化上来看,人类的大脑分成三层:最里层的叫“爬行脑”,负责行动和反应,是最本能的脑。比如,人过马路时会本能地躲闪车辆,这就是爬行脑在发挥作用。第二层是“情绪脑”,我们喜怒哀乐的原因就在于拥有情绪脑。第三层是“理性脑”,能帮助我们理性分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正常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动用智慧脑思考事情,然而,当压力、危机到来时,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交给情绪脑或者爬行脑,理性脑会关闭。所以,如果我们压力太大,智力会下降, 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多多练习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 (六)价值观偏差型马虎及解决方案 还有一类同学,每次分析试卷时都满不在乎地说:“老师,我又不是不聪明,也不是能力不行,就是马虎而已嘛!没啥大不了的。”他们根本没有要改变的意愿,更不会主动寻找方法。 这一类同学,是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或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 (2024 第4期《看天下》)
1.结合你在考试“马虎”这个问题上碰到的实际情况,分享你阅读本文后获得的新启示。
一、和渊《又考砸了?“马虎”可不背这锅!》【答案】
1.示例:为避免“马虎”,我们要重视默读;夯实自己的基础,使知识系统化;提升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涉及计算要打草稿;调整心态避免压力过大;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不用马虎来掩饰不用功或能力不足等。结合实际略。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主要从克服马虎的方法角度来谈即可。
依据④段“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就是在读题过程中进行默读,启动听觉的校验机制,对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形成反馈闭环”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要重视默读;依据⑦段“如果不注重复习,那么就非常容易在各个地方形成知识漏洞,且会不断累积扩大,最终导致系统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去夯实基础知识”可知,克服的办法是夯实自己的基础,使知识系统化;依据⑩段“对此问题的建议是:一次只处理一类信息,审题就是审题,调用公式就不要计算,写完公式再代入数字,一步一步来,有条不紊,按照流程做完一个动作、再做下一个动作”可知,克服的办法是一步一步处理复杂信息的能力;依据 段“为了杜绝这类问题,凡涉及计算的一定要规范地打草稿”可知,克服的办法是涉及计算要打草稿;依据 段“正常水平难以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多多练习压力状态下的心态调整”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调整心态避免压力过大;依据 段“这一类同学,是用马虎来掩饰自己的不用功或能力不足。我们必须扭转观念,从心底里重视这件事情,只有从态度上重视了,才能有纠正的希望和改变的可能”可知,克服的办法是认真对待工作和学习,不用马虎来掩饰不用功或能力不足等。
例如,学习中,当我遇到计算复杂的试题,我要先审好题,看好要求和注意事项,然后一步一步在草纸上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
二、《鱼,我所欲也》与《宋史·文天祥传》——印证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二、《鱼,我所欲也》与《宋史·文天祥传》【答案】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从乙文“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以看出,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不惧死亡,不劝降张世杰,不改变自己的忠心,可以体现甲文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因此,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译文乙】
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没有拜,弘范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他们。这首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收藏它。厓山战败后,元军中置酒宴犒军,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扑簌簌地流下眼泪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三、刘会然《忙年》——设计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忙年 刘会然 ①“年前忙,年后闲,忙忙闲闲过大年。”腊八一过,地处江南赣中的故乡,家家户户又开始为“年”而忙了。 ②记忆中,故乡忙年的气氛是那么富有生机,那么和顺,那么喜庆。 ③家乡人最先忙的是洗洗洗。洗桌洗凳,洗碗洗盆,洗缸洗灶,洗门洗窗……只要能洗的,件件都会洗一遍。新年新年,讲究的就是“新”。这个时候,村里的人家都会勤勤快快忙碌起来。 ④腊月,除了洗,还得买。吃的、穿的、用的,一年辛苦下来,不买一点儿,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哪行? ⑤年前的那些天,母亲一定会去赶集。那时,集市上不像现在这样商品丰富,现成的衣服不多。母亲只能扯下几匹布,请村里的老裁缝帮我们量好尺寸,赶在年前把新衣做好。除了买布,还要买过年用的盐、酱油、茶叶、水果糖、香烟、爆竹等。集市上大红的年画到处都是,母亲喜欢买胖娃娃抱鱼、金元宝、福寿禄等有着吉祥寓意的画,回来后把年画贴在堂屋,亮亮堂堂,喜气洋洋。 ⑥年前,还要忙的一件事就是做美食。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村的吃食比较简单,商店的食品也比较稀缺。所以很多吃食,大伙儿得自己动手做。做上几样美食,这年过得才有滋有味。 ⑧老家赣中一带,人人酷爱嗑水煮西瓜子。烟火渲染后的西瓜子咬起来咵咵响,经过牙齿与舌头的缠绵,西瓜子的体味妙不可言。每年过年,少什么,也不能少西瓜子。通常,最早做好的过年吃食,就是用桂皮、八角、橘皮等香料煮好并自然晾干的西瓜子。 ⑨炒货主要有三样:番薯片、黄豆和花生。那时家家户户都种番薯,因此炒番薯片最常见。在具体的制作方法上,黄豆和花生可以直接炒,番薯片就要费点周折。要先选择霜降晴朗的天气,把番薯刨成片,在锅里煮熟后,再放在篾席里晒干,之后,才将番薯片放进锅里炒。炒番薯、黄豆和花生时,都要在锅里放上细沙,让炒货受热均匀。每次听到“沙沙沙”的炒锅声,我们就会围着火灶,火急火燎地等着炒货出锅。那时,每家都是炒一小罐的黄豆和花生,炒好几麻袋番薯片。每个人都尽自己最大的本事,把凛凛的冬天过成一个幸福的期盼,一个热烈的喜庆。 ⑩小年后,还会做粉蒸肉和粉蒸芋头。那个年月,家家都不是很富裕,所以粉蒸肉只做一大碗,粉蒸芋头却要做一大甑。做粉蒸芋头时,用米粉包裹芋头,再用大菜叶包裹米粉,一出蒸笼,香气四溢,惹得人直吸鼻子。每家做的粉蒸芋头,能够从正月初一吃到十五,甚至吃到正月二十几。 小时候,最高兴的还是做爆米糕。爆,老家口语称“饱”,寓意温饱。糕,谐音“高”,芝麻开花节节高,谁家不想图个好彩头?因此,爆米糕成了家家户户常做的食物。落口就溶的爆米糕,不仅是小孩儿的最爱,也是老人的最爱。谁家做爆米糕后,邻居们就围坐在火灶边,帮忙的帮忙,聊天的聊天。等爆米糕做好后,你一口,我一口,大人小孩嘴里都噙着爆米糕。可不知为何,现在条件好了,市场上随时能买上爆米糕,但总是吃不出童年时爆米糕的好滋味。 忙年忙年,家家忙得开心,忙得乐意,忙得和气,忙出红火幸福年。
1.很多回忆性的文章中,都会出现对过去食物的怀念,比如《社戏》中那晚的“好豆”,《忙年》中童年爆米糕的“好滋味”。作者们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请根据两篇文章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刘会然《忙年》【答案】
1.不论是那晚的“好豆”,还是童年爆米糕的“好滋味”,令作者怀念的,都不仅仅是它们本身,而是对与它们相关的人、事的怀念。这些食物中蕴含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乡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还蕴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忙碌幸福和乡村风俗的怀念与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素材的选择。
作者们在回忆性的文章中描绘对过去食物的怀念,是一种情感表达的策略。通过描绘过去食物的美好和独特,作者们不仅激发了读者对过去食物的怀念,也传递了对过去生活的深深眷恋。在《社戏》中,作者鲁迅通过描述那晚的“好豆”,不仅展示了童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自由自在,也表达了对过去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的怀念。这种情感在成年后对过去食物的回味中得到了强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过去的深深眷恋。同样,在《忙年》中,作者通过对童年爆米糕的“好滋味”的描绘,传递了对家乡和年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与读者对家乡和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使得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通过描绘过去食物的美好和独特,作者们不仅唤起了读者对过去的怀念,也赋予了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这种情感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据此回答即可。
四、刘墉《漂泊者的故乡》——评论作者的观点和理由
漂泊者的故乡 刘墉 归乡 ①到阿拉斯加靠近北极圈的费尔班克去,偌大的巴士里,只有我这么一位乘客。 ②窗外除了远处仍然覆着白雪的山头,四面望去全是杉树林,那些树又都长不大,好像上面有什么力量压着,全不到5米高。 ③“树长不高的!上面是雪,下面是冰,即使在夏天,往下挖,没几尺就是冰冻层了,”中年的女司机对我一笑,“一年只有4个月不下雪。” ④“在这儿生活,寂寞不寂寞?”我问她。 ⑤“不寂寞,我有8个孩子。从17岁开始生,现在老大都30了,”她又回头一笑,“下月抱第7个孙子。” ⑥“他们都到南边去了吧?”“不,全在费尔班克。” ⑦“没一个到美国本土去?”“去玩过,都回来了,受不了外面的拥挤和吵闹……还有污染。”她突然发出一串大笑,“信不信?这里是天堂,一个鸟不生蛋的天堂。天堂不一定是沃土,沃土不一定是天堂。” 守土 ⑧电视上转播奥运会体操比赛。特别为夺得男子团体金牌的俄罗斯队名教练阿卡耶夫做了专题报道。 ⑨20多年来,阿卡耶夫为苏联和俄罗斯训练出许许多多体操名将,一个个拿到奥运奖牌,又一个个移民欧美。 ⑩对欧美那些富裕国家,争取顶尖好手“入籍”,是他们不遗余力的事,只要想跳槽,几乎立刻就能办成。于是那些跳槽的选手,一个个换了护照,拿了高薪,住了华厦,代表其他国家出赛,或担任其他国家的教练。 但是,阿卡耶夫仍然留在俄罗斯住小小的房子,拿不高的月薪。 “谁说俄罗斯穷苦、没前途?”阿卡耶夫在电视上说,“我就爱它。” 现场转播,也特别拍摄了以前受教于阿卡耶夫,而今代表其他国家参赛的选手的画面。 镜头运用得很妙,远远带到阿卡耶夫不时抬头远眺“老学生”的特写。 老学生从平衡木上摔下来了。 阿卡耶夫的脸色一震。 我不知道他的感觉,是喜,是悲?还是再一次失落?我猜想,阿卡耶夫会不会心里暗骂:“谁让你不留在自己的土地上?” 离乡10年前认识了一位从苏州来的青年画家,他抱着一叠作品四处兜售,画的都是“水乡”。氤氲的水汽、蒙蒙的雨丝、撑着伞的村妇,在青瓦白墙的杏花村里,美极了。 隔两年,又遇到他,画价涨了不少,画的依然是“杏花春雨江南”,用的依然是宣纸、徽墨,只是感觉差多了。 “离开小时候长大的土地,只好拿以前的旧稿子改造,‘空想’总不如‘眼看’的变化多。”画家倒也坦白。 最近逛画廊,又见到他,江南的雨景成了纽约的高楼,凄迷的水色成了十里红尘的灯火,透过水墨的技巧,把纽约的风景画活了。 “我找到了另一块土地,”他得意地说,“何必执着在一个地方?” 归乡与离乡 故乡就像母亲,有的人会守着母亲一辈子。有的人小时候虽然爱妈妈,到了叛逆期,却看母亲不顺眼,急着离开家。也有人在孤儿院长大,从来不知道母亲是谁、家在哪里。 我常想,到底是那“安土重迁”、守着故土一辈子的人对,抑或“志在四方”,早早就离乡背井,出去打天下,甚至一辈子不再归乡的人对? “故乡”,英文说得好,是hometown也是birthplace,家在哪里,哪里就可以是故乡;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不一定是父母的故乡。正因此,我们才不住在“周口店”也正因此,世代的人类,才会东南西北地漂泊,创造了多样的文化。故乡,本来就不该执着在一个地方。 有人总盼着归乡,有人常盼着离乡。归乡是去寻找自己的故乡,离乡是为子女创造另一个故乡。 这世上有几人,知道他的祖先是从哪里漂泊来? 这世间有几人,知道他的子孙将往哪里漂泊去? 只知道:在这漂泊与漂泊之间,我们有了家。 对于漂泊者而言,上一个家,就是故乡。
1.作者说“故乡,本来就不该执着在一个地方”,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50字以内)
四、刘墉《漂泊者的故乡》【答案】
1.此为开放题,观点鲜明、言之成理、语言顺畅即可。
示例一:同意。 每个人的故乡都会变的,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故乡永远不固定。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都漂泊四海,远离故土,他们的家就安在异乡或国外,故乡也就不会执着在一地了。只要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就是你的家和故乡。
示例二:不同意。一个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这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每个人的故乡只有一个。只有生养自己的原始土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讲究落叶落归根,具有乡愁情怀,执着于一个故乡。我们中华民族,自古血液中就注有家国情怀,乡愁情结,所谓落叶归根,离得再远的中华儿女都视自己的祖国为家,教育自己的子女不忘自己是中国人,心灵的归宿,滋养生息的根在中华故土。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示例1:同意,依据第一个故事的内容可知,这句话主要表现了家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故乡永远不固定这一意思,依据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内容可知,家是不固定的,家会随着人的工作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演变而来的,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所以,很多人远离故土,四处漂泊,或在异乡,或在国外,在哪里安家,哪里就是故乡,故乡也就不会执着在一地了。“无论天涯与海角,此心安处即是家”,只要你热爱脚下这片土地,那么这片土地就是你的家和故乡。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平凡的普通人,只要我们心中有故乡的执念就可以了。
示例2:不同意,依据前两个个故事的内容可知,无论是这位美国女司机的8个孩子和俄罗斯名教练阿卡那夫,他们都固守着一个故乡的执念。门外自有南北路,百转不过回乡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百转于回之后,我们才发现这些路原来都是通往回家的路。所以,故乡是我们生长的根,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无论你身在处,只要心怀故土,都会感受到那一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眷恋!故乡是我们一生中永远不变的精神家园。
据此回答即可。
五、契诃夫《凡卡》——观点评论:一个善良的孩子说:“唉,如果凡卡在信封上准确地写上爷爷的收信地址,他就能摆脱这种悲惨痛苦的生活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凡卡 【俄】契诃夫 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A.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好几次战战兢兢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眯眯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是在大厨房里睡觉。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B.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 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地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有一天,老板拿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亲爱的爷爷,来吧!”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的。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下地址: 寄交乡下祖父收 然后他搔一下头皮,再想一想,添了几个字: 康司坦丁·玛卡雷奇 他写完信而没有人来打扰,心里感到满意,就戴上帽子,顾不上披皮袄,只穿着衬衫就跑到街上去了…… 他抱着美好的希望而定下心来,过了一个钟头,就睡熟了……在梦中他看见一个炉灶。祖父坐在炉台上,耷拉着一双光脚,给厨娘们念信……泥鳅在炉灶旁边走来走去,摇尾巴…… 【备注:本文写于1886年,当时沙皇统治的社会十分黑暗,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甚至连儿童也不能幸免。】
1.一个善良的孩子说:“唉,如果凡卡在信封上准确地写上爷爷的收信地址,他就能摆脱这种悲惨痛苦的生活了。”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观点。
五、契诃夫《凡卡》【答案】
1.不同意。因为当时正处于沙皇统治之下,像凡卡这样的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悲惨的命运。这不是凡卡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的悲剧。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悟。文中结尾写了凡卡的信收信地址不够详细,这让我们不禁产生猜想,如果地址详细一些,爷爷或许会收到信,进而能带他离开这里,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就可以理解,这些是根本不能实现的,黑暗残酷的现实导致贫苦的劳动人民根本没有出路,也不可能摆脱压榨和剥削,最终还是命运悲惨。据此理解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