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大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内容中提到:“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音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结合七下第四、五单元的文章特质,我将七下第四单元《陋室铭》《爱莲说》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一颗小桃树》《外国诗二首》整合重构为大单元,以托物言志为大概念,设计了“托物言志”大单元教学。
这几篇选文中体裁多样,无论是散文、文言文还是诗歌均蕴含了丰富的生活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作者的人生思考。从语文要素来看,这几篇文本中涉及到了景物描写、托物言志、类比、对比、联想等,但无论是写景还是将物与物进行对比、类比,或是由物及人的类比、联想,都是为“言志”服务。
学生通过阅读《陋室铭》《爱莲说》,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傲岸的情操,增强文化自信;通过阅读、交流、写作等方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鉴赏、写作创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单元目标
★学生能借助具体文字,把握每一篇文章独一无二的言语形式,理解作者所言之志。
★学生能通过比较阅读,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并建构托物言志诗文的阅读策略。
★学生能通过读写转换,在写作中发掘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联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思。
备课组长单元解读
★比较不同文章中托物言志手法运用的异同,构建托物言志诗文的阅读策略。
★发掘托物言志类文章中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的联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思。
难点
★找到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内在联系,根据所言之志来描写所托之物的特点,实现“物”与“志”相融。
(一)学前诊断
请阅读《在狱咏蝉》《石灰吟》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在狱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 这两首诗歌仅仅在介绍蝉和石灰吗?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这两首诗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 你学过运用这种写作手法的文章吗?
4. 关于这种写作手法,你还知道什么呢?
(二)尝试创作
1. 写作任务情境:我们学校在征集表现学校精神的短文,请你用一物来寄托我校师生精神,用上“托物言志”的写法。
2. 写作支架:提供两篇短小精悍的美文作为范文支架。(《秋夜》鲁迅、《三角梅》刘成章)
3. 小组交流:我觉得哪个事物最能体现我校师生精神?这个事物有什么特点?它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4. 小组合作:小组交流讨论后,合作撰写小短文
5. 创作后反思:小组合作创作过程中,我遇到了哪些困难?目前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些困难?
(三)解码名家创作
散文阅读
环节一:阅读《紫藤萝瀑布》
1. 整体感知:标题“紫藤萝瀑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读了这个标题,你脑中映现出什么样的画面,请闭上眼睛“放电影”,然后用两三句话描述出来。
2. 请围绕“这是一棵……的紫藤萝,这是一棵令我……的紫藤萝。”深入阅读文章,抓住紫藤萝的特点进行批注,填写下表。(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语句在写景状物中的精妙之处。语文课的根本是语言和文字,不能因为单元整合而忽略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链接资料
链接资料1: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当代作家,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中共党员,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链接资料2:父亲冯友兰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哲学家,被称为中国的哲学宗师,姑姑是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冯沅君,母亲也是师出有门的才女子。她有幸在远离贫困与肮脏的净土中发芽,成长,拥有一个“没有污点的,饮之不尽,令人神清气爽的清泉”般的纯净记忆。而她的生活环境,基本上限于高等学府和高等学术研究机构,由于自小在和谐淳厚文雅的学术气氛中得到熏陶,因而奠定了她一生的做人与做文准则。
链接资料3:宗璞的命运经历了异于一般人的磨难。她从小体弱多病,做过各种各样的手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她的视网膜多次脱落,无法阅读和用笔写作,从此她告别了阅读,所有的作品均由口述完成。除了承受个人生命的挫折之外,宗璞还经历了太多个人生命之外的坎坷,“文化大革命”中一家人深受迫害,父亲冯友兰受到各种各样的不公正待遇,再后来是慈母撒手人寰、小弟英年早逝、父亲圆满归西、丈夫溘然辞世。
环节二:阅读《一棵小桃树》
请围绕“这是一棵……的小桃树,这是一个……我。”自主阅读本文,把握小桃树与“我”的特殊情感联系,完成下列表格。
链接资料
链接资料1: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3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他的童年时期,正是新中国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时期,也是新一代充满希望、孕育理想的时期。但是,1966年开始,长达10年这久的“文化大革命”,不仅危害了我国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危害了青年的成长。在“文革”中,贾平凹的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小说《废都》《浮躁》《高老庄》《秦腔》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链接资料2:“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得到什么宠爱。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喜欢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是要躲人,恶性循环。”
——《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
“家庭的败落,使本来就孱弱的我越发孱弱。更没有了朋友,别人不到我家里,我也不敢到别人家去……那是整整两年多时间,直至父亲平反后,我觉得我是长大了,懂得了世态炎凉,明晓了人情世故。”
——贾平凹《在乡间十九年》
链接资料3:从山沟走到西安,一看见高大的金碧辉煌的钟楼,我几乎要吓昏了。街道那么宽,车子那么密,我不敢过马路……
——贾平凹《平凹文论集》
稿子向全国四面八方投寄,四面八方的退稿又涌回六平方米。我开始有些心冷,恨过自己命运,也恨过编辑,担心将来一事无成,反误了如今青春年华,夜里常常一个人伴着孤灯呆坐。
——贾平凹《我的台阶和台阶上的我》
环节三:小结
读完两篇文章,你掌握托物言志手法了吗?这两篇文章中在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时有什么异同呢?请你再读这两篇文章
环节四:课后作业(方法迁移)
请你阅读《燕园树寻》(宗璞)、《白杨礼赞》(茅盾)、《梧桐树》(丰子恺),完成下表。
盘点规律,寻找方法:同学们,根据你填的表格,你能总结出“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学习方法吗?
诗歌阅读
《外国诗二首》
环节一:比较抒发感悟的方式
从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判断,《未选择的路》用了 表现手法。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歌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你分别朗读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说说你的理由。
环节二:比较形象的显隐
《未选择的路》具体形象(意象)分析
文言文阅读
《陋室铭》
主问题:陋室为何不陋?
子问题:
1.随着刘禹锡走进陋室,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一处怎样的居所?
2.让刘禹锡这么自得其乐、自恃自傲的居所,实际上是怎样的呢?
链接资料1:
《刘禹锡写<陋室铭>的缘由》
据说,他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省和州当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势利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之人,便多方刁难他,给他穿小鞋。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很高兴地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他的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令衙门的书垂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迁到城北门,由三间减少到一间半。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堤边杨柳成行。刘禹锡又作了一副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继续写诗作文不辍。策知县见状,肺都快气炸了,又与书垂商量更进一步地整治他。他们勒令刘禹锡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张床、一只桌子、一把椅子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千古名文《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上立于门前。策知县气得浑身发抖,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3.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陋室外面明明是杂草丛生,荒芜已久,在他眼中为何如同仙境?(用文中一句话概括: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链接资料2:
刘禹锡,字梦得,彭城人。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全唐诗》
4.“南阳诸葛亮,西蜀子云亭”与刘禹锡的“陋室”有何相似之处?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类比)从中,你读出了刘禹锡怎样的志向?
链接资料3:
诸葛亮:公元207年,诸葛亮承刘备“三顾茅庐”之请,出山相助其完成大业,为刘备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自此刘备与诸葛亮关系之亲密,诸葛亮亦开始了他万古留名的军事生涯。
杨雄:扬雄少年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
《爱莲说》
主问题:周敦颐为什么爱莲?
子问题:
1.作者写了莲花的哪些特点?
2.作者爱莲所具备的哪些君子品格呢?
3.既然是爱莲,为何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类比、对比→言志)
链接资料:
陶渊明与菊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躬耕园田,饮酒赋诗,逍遥适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了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
——《陶渊明与中国菊文化》
秋菊凌霜开放,开在百花之后,是隐士的象征。陶渊明远离污浊的官场、喧嚣的尘世,归隐田园后过着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众人与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 《牡丹芳》
“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 《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丛深色的鲜花,可以抵十户中等人家一年交纳的赋税。把“一丛”花与“十户”赋等同起来,劲直沉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达官贵人挥霍人民血汗纵情享乐的事实。
牡丹绚丽浓艳,国色天香,因此它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至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形成了牡丹民俗。宋人对牡丹推崇备至,不仅游赏牡丹演变成乡风民俗,成为全民参与的活动,而且牡丹已成为诗文、绘画、瓷器、织绣、雕塑、宗教等领域的主要素材之一,由此而形成的牡丹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牡丹风尚超过了唐代。
拓展作业
任务情境:
通过这几篇诗文的学习,我们解码了名家托物言志诗文,请你们为学弟学妹编辑一本“托物言志”课外阅读手册。具体要求如下:
每个小组挑选6篇托物言志散文、2首托物言志诗歌、1篇托物言志文言文。
每个同学要撰写一篇托物言志诗文的阅读导语,引导学弟学妹抵达托物言志诗文的文本深处。(挑选优秀的阅读导语整合后印在阅读手册上)为这本课外阅读手册取名,设计封面。
(四)写作实践
活动一:集体创作
1.任务情境:
在我校师生精神象征物的评选中,得票最多的是爬山虎。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挖掘爬山虎的精神品质,按照不同的“志”,讨论应该抓住爬山虎什么特点,每个小组合作撰写一篇小短文,500字左右。
2.小组交流:
爬山虎什么特点与我校师生哪个精神品质相契合,应该托“爬山虎”言什么“志”?根据不同的“志”,思考应该抓住爬山虎哪方面的特点。
第一组
★言志:学习爬山虎意志坚定、登高望远的精神。
★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的什么部位和情景?
第二组
★言志:学习爬山虎的生命力顽强。
★托物:重点描写爬山虎的什么情景和特点?
(前:被铲除得如何彻底;后:怎样艰难地发出芽来)
第三组
★言志:根深才能叶茂。
★托物:重点写出爬山虎什么情景?
(清理老房子爬山虎,准备种花时,发现根很难拔出,长得非常牢固,拔出来后发现根很长。)
第四组
★言志:站得稳才能攀得高
★托物:重点写爬山虎什么情景?
(重点写爬山虎的脚,很难拉动。)
3. 小组合作撰写小短文。
活动二:个人创作
1. 任务情境:
“托物言志”课外阅读手册设置了一个“学长学姐风采”栏目,向同学们征稿:相信同学们都经历过挫折或者迷茫。在你遇到挫折或迷茫时,有没有一个物激励了你?请用上本单元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文章,将你的经历分享给学弟学妹们,启迪他们的成长。
写作提示:
写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要借助这个事物表达怎样的“志”;再选择该写能体现“志”的“物”。
可以借鉴《紫藤萝瀑布》和《一棵小桃树》描写景物的方法,《一棵小桃树》的插叙手法,《陋室铭》《爱莲说》类比、对比的手法。
注意思考所选的“物”的特别之处,写出它与“志”之间的关系。
写出你与这个事物之间有关的经历和感受(双线结构)。
2. 写作流程:
(1)交流前作:小组交流集体创作的作品。
有没有用到托物言志的手法?
所托何物?此物有何特点?所言何志?此物与我校师生精神有何关系?
(2)寻找写作素材:
头脑风暴:你曾经经历过困境(挫折或者迷茫)吗?在你遇到挫折或迷茫时,有没有一个事物激励了你?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文章构思:
思考:
“我”经历了什么困境/迷茫……?
物如何与我发生关联?(看到、想到/别人告诉我/之前听过却不在意……后来顿悟……)
(4)完成个人写作。
3.互评修改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最后制作一份写作评价量表。小组长根据各组制作的评价量表商议后得到全班统一的评价量表。
小组同学根据量表互相批阅同学的文章,互相学习,记录同学作文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并给出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