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 曹冲称象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8 19: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时间 第 周 10 月 日 星期 累计教案:
教学内容 4.曹冲称象
主备人
课时安排 第 课时,共 2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区分、故事情景认识“称、秤、员、重、量”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一同、柱子”等11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才、到底”等词语表达的意思。 2.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能大胆表达想法的品质。
教学流程
师生活动 二次备课
板块一:导入,认识“称和秤” (一) 1.出示两条鱼图片,比一比,猜一猜的游戏。 2.这是什么?哪一条长?哪一条胖?长和胖我们用眼睛一下子就能分辨出来,现在比一比那一条鱼重? 3.当要分辨两个东西的重量的时候,眼睛一下子很难作出判断,我们就要借助工具,可是最早的时候我们没有工具,那用什么办法呢?出示 大家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拎起来掂一掂 这个动作古时候有个专门的符号表示,笔画很复杂,后来变变变,越变越简单,就是,什么字?出示“称”,生读。 师讲解:这个字最早的时候就表示把鱼拎起来感受一下它的重量,所以称最早的意思就叫做“称重”, 称了这个重量还要把它说出来,所以这个称还有表示说话的意思,小朋友们坐的很端正,积极思考,老师会把好听的话送给你们,这就叫“称赞” 现在记住这个字了吗?这个字就叫做“称” (三) 1.可是老师遇到麻烦了,两只手掂了以后还是不大行,看来这工具看来还得继续往前进化。我需要小朋友给老师推荐一种工具,让老师能准确地知道到底那条鱼重?生交流。出示“称” 2.讲解:这个称是专门用来称重的工具。认读“称”,强调后鼻音读到位。 3.你知道最早的称长什么样的吗?生交流,师出示图片。 有一根长长的杆子,因为这跟杆子在这样的称当中很重要,所以把这样的称叫做“杆秤”,那么那根很重要的杆子就叫做“称杆”,为了准确地称呼这个称,我们还可以叫它为“一杆秤”,下面的盘子又叫做“秤盘”,右边很结实的这个家伙叫做“秤砣”。 4.注意啦,老师把鱼放到这个成盘里,然后开始挪动这个秤砣,等这个秤杆保持平衡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 现在你看这个称字,你知道这个右半边为什么有个平字了吗?要让秤杆横着,让秤砣和物品保持平衡,就可以知道这个物品的重量了。 5.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字,一个是第四声的“称”,表示称东西的工具;一个是读第一声的“秤”,它表示一个动作,去秤一样东西。 板块二:整体感知,理清人物关系 1.今天我们就要新学一篇课文,课题就和这两个字重中的一个有关,不过老师上课太激动了,课题漏了一个字,谁知道漏的是哪个字?为什么?“称象”肯定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补充课题,同学们在语文书第30页上写,齐读课题。 2.曹冲称象这个故事里还有谁?他们是怎么秤象的?有没有称出结果呢?不着急,我们一起来注意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找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同学们都把课文读完了,我要表扬最早读完的 ,坐端正等待其他同学;我还要表扬 同学,虽然最晚,可是坚持读完;我更要表扬很多同学都在寻找人物的时在书上留下了寻找的痕迹。不动笔墨不读书,小朋友们的习惯还真好。 一看课题我们就知道,课文中有个重要的人物,他是谁?曹冲 课文里还有一个和曹冲的名字很像的是谁?曹操 你知道曹操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东汉末年,三分天下,曹操就是其中一个部分的领袖人物。 曹操和曹冲又是什么关系呢?父子关系,你在课文的哪里找到? “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指名读。 读了这段话我们还知道,除了曹操和曹冲,故事里还有一类人?官员。 课文第一自然段里就告诉了我们故事里出现的三类人,我们一起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 情景识记“员”字 出示图片,我们仔细的看,在这群人中,除了有官员,还有很多人跟着他们一起也来到了故事的现场,我们把们称之为“随行人员”,随行人员中还有两类人特别突出,比如,这里有头大象,既然大象要出来,那么负责养大象的人就是“饲养员”,这里有一条船,在船上工作的人叫“船员”。 出示卡片,我们来看这个员字,在课件上出现了四类人,官员、随行人员、饲养员、船员,所以这个员就表示有某种特殊身份的一类人,明白了吗? 板块三:聚焦句子,提炼关键内容 1.我们想想看,这群人来到这里要做的一件事是?秤象。师圈出秤字,这个字很关键,课文中带有这个字的句子更加关键。 请同学快速地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并用横线画出课文中带有“称”这个字的句子,如果你找到了三句,就请坐端正。 找到带有称的句子了吗?第一句在哪里?生读,出示。 这句话中是要称什么?(板贴“称大象”) 接着往下找,第二局在哪里?生读,出示。 这句话中是要称什么?(板贴“称石头”) 接着找,第三句?生读,这个句子有点长,再请一位同学读。“曹冲说的办法”这里要连起来读,试一试。他按照徐老师指导的办法去读,果然读通顺流利了。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件事有结果了吗?最后终于称出了重量(板贴称“重量”) 认识“重量”:我们看重量这个词,仔细看看,有没有长得很相近的部分? 这两个“里”字是不是完全相同?“重”字里的这个里字的竖从上一直穿到下,量字里面真的有个里字,这一竖不出头。 感受大象的大 看到这里,老师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大问号?(板书?)我不是要称大象的重量吗?我干嘛要搞得这么复杂要去称石头的重量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的2、3自然段,想一想。 为什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大象太重了。注意听,注意看,砰砰砰,大象向我们走来了,这头大象长什么样?(出示句子: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大不大?我们走近看看,谁能把大象的大读出来,指名读。(出示“大象身子又高又大,真像一堵墙。”) 我们再仔细看看大象的腿怎么样,谁会说(出示“大象腿 ,真像四根柱子。”)她说得非常棒,所以老师要送她一个字作为奖励,你们知道是什么字吗?出示卡片“柱”字,一起读?我为什么要把柱字,因为他说大象的推就像四根柱子。你看看这个柱字,你猜猜最早的柱子是用什么做成的?为什么?是啊,最早的柱子特别特别粗,要支撑起整个房屋,所以要又粗又长才能支撑起整个重量对不对?一起读准这个“柱”字。 大象不止这两个地方,还有其它地方也很大,谁来说? 大象的耳朵 ,真像 。 大象的鼻子 ,真像 。 它的鼻子大,它的牙齿大,它的耳朵大,它的身子大,它的腿粗,我们忍不住惊叹一声(出示卡片“这么大的象”) 如果你就在现场,你和官员们在一起,看到这么大的象,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嘴巴里会说些什么? 预设1:害怕。你又有点不安全了。 预设2:骑。征服庞然大物,特别有自豪感。 你说出了很多官员心中的想法,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一起来说(出示句子“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这个疑问在我们的心头,也在官员们的心头,更重要的是在曹操的心头。他很想知道,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接下来我就是那个曹操,我打算和在座的官员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第三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中,除了曹操还有哪几个官员?数一数。几个? 分角色读第3自然段: 谁是我的官员1?谁是我的官员2?其他人读旁白,曹操就是我了。 两个官员你一言我一语都给曹操提供了办法,这种大家都在参与说话的方式就叫做(出示卡片“议论”)。 还有谁也想来和我议论议论的,这下子不需要读旁白了,三个人直接对话。先请官员1,再请官员2,还有人想读的是不是,全体坐在这里的同学都来做曹操。 官员们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出示“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这就是一开始上课的时候请你们给我推荐的工具对不对?这个好办法,在平时行得通,在这儿行得通吗?因为? 大称再加上大象的重量,天底下有哪个大力士能抬起来呀,小朋友们都能明白的道理,曹操当然想明白了,这个主意平时听听蛮好,放在这儿一点也不好,所以看看曹操的表情(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一边摇头一边想?(出示“曹操一边摇头一边想,到底”) 有没有人想出称大象的办法?谁?曹冲是不是官员?他是曹操的……他现在想的办法是官员们谁都……想不到的,请你赶紧仔细地读一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一看曹冲到底想出了什么办法? 这个自然段是全文最长的一个自然段,读起来有点难,所以我要一句一句分局来读,小朋友们标一标,一共有几句话?所以我要请几个小朋友来读?哪列火车开起来? 你们看一下,课后有个练习,其实这5句话就是曹冲用的办法的四个步骤,请你排排序,分别是怎么做的?(出示课后第二题) 我看已经有不少同学完成了?有难度吗?第一步是?第二步是?…… 大家告诉我第四步是?此时此刻,石头的重量就是? 你看我们读完课文,如果能借助一些关键的词排排序,就能把很长的一个自然段读得很有顺序。 那好,我考考你们。课文中有一副插图(出示插图),它是四个步骤中的哪一步?(第2步,在船舷上做记号)那到课文中去找,这个步骤是课文中的哪一句话?(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和老师找的一模一样?聪明的你上来,现在你就来到了曹冲秤象的现场,你和大家说说,船舷在哪里?(出示图片)船的边缘两侧都是船舷。 理解理解了这个词再来读这句话(出示句子: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借助停顿符号,连着读两遍,读好坐端正。指名读,齐读。 读到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曹冲是怎么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他是通过称出石头的重量,最后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们已经理清楚曹冲是怎么做的,那大象和石头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曹冲的这个办法到底妙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板书设计 称大象 秤石头 称出重量
作业设计 A: B: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