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产生时差、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地球运动的意义
鲁教版
选择性必修1
第一单元
第1节 课时2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结合实际,解释产生地方时的原因,说明时区的划分及世界时区分布,学会时差计算的方法。(综合思维)
2.能够联系实际,进行时间的计算和日期的换算。(地理实践力)
3.掌握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规律,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产生时差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1)产生
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东早西晚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2)规律
地球自转一周360°
自转一周需24小时
=
4min/1°
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3)计算
如图计算E点的地方时,方法如下:
①定时:即确定参照时间,常用的参照时间有6时、18时、12时和0时。如图中ND为12时。
②定向:“东加西减”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
产生时差
1.地方时
③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④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
(3)计算
如图计算E点的地方时,方法如下:
产生时差
①一定差:同减异加法求经度差;
②二定时:算时间差;
③三定加减:东加西减的东西确定;
④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1.地方时
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经度差×4
计算步骤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
0°
7.5°E
7.5°W
15°E
22.5°E
30°E
37.5°E
45°E
60°E
52.5°E
75°E
90°E
105°E
120°E
135°E
150°E
165°E
180°
67.5°E
82.5°E
97.5°E
112.5°E
127.5°E
142.5°E
157.5°E
172.5°E
15°W
30°W
45°W
60°W
75°W
90°W
105°W
120°W
135°W
150°W
165°W
180°
52.5°W
37.5°W
22.5°W
67.5°W
112.5°W
97.5°W
82.5°W
172.5°W
157.5°W
142.5°W
127.5°W
零时区
东一区
东二区
东三区
东四区
东五区
东六区
东七区
东八区
东九区
东十区
东十一区
西一区
西二区
西三区
西四区
西五区
西六区
西七区
西八区
西九区
西十区
西十一区
东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
西时区
东时区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1)时区
①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
②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2)区时:①界定: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2)区时
②规律:
同一时区内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
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早1小时(即加1小时);每往西1个时区,区时晚1小时(即减1小时)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3)特殊计时
特殊计时方法 目的 实例
采用本国东部时区的区时 为了充分利用太阳光照 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采用东九区的区时
采用半区时 考虑本国所跨经度范围 印度采用东5.5区(东五区与东六区的边界)地方时
统一采用1个时区的区时 国家领土跨度大,为方便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与联系 中国地跨5个时区,统一采用“北京时间”
产生时差
2.时区和区时
(4)相关计算
①时区数=某地经度数÷15°(若所得余数小于7.5,则所得整数即为所求时区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则所求时区数为所得整数加1)。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7.5°W~7.5°E为中时区,172.5°E~172.5°W为东西十二区。
②时区中央经线度数=时区数×15°。
③时区差=时区同减异加(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相减取其差;两地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时区相加取其和)。
④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计算方法相同)。
3.日界线
新1天
旧1天
自然日界线
0
国际日界线
180
0:00
日界线 国际日界线(人为界线) 0时经线(自然界线)
界线 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固定不变 不固定,可以是任何一条经线
产生时差
产生时差
新1天
旧1天
自然日界线
0
国际日界线
180
-1
0:00
3.日界线—日期变化
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减1日;
自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上1日
+1
产生时差
新1天
旧1天
自然日界线
0
国际日界线
180
-1
0:00
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1日;
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1日
3.日界线—日期变化
+1
产生时差
(1)确定日期范围
①新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
②旧的一天范围: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3.日界线——应用
0时经线
180°
向东
新的一天7日
向西
向西
旧的一天6日
旧的一天6日
产生时差
(2)计算日期比值
新一天范围大小的计算方法:180°经线的时间是X点,新一天的范围就占X个时区。则:
①新的一天占全球面积的比值=X/24。
②旧的一天占全球面积的比值=1-X/24。
③新旧两天范围的比值=X/(24-X)
3.日界线——应用
特别提醒
(1)北京时间是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即东八区区时,也是120°E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是指116°E经线的地方时,比北京时间要晚16分钟。
(2)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方时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其位置越靠东。
(3)国际标准时间又叫世界时,是指0°经线的地方时,即中时区(零时区)的区时。
(4)国际日界线并非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国际日界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有些曲折的线,不完全按照180°经线延伸。为了方便该经线附近国家居民的生活,国际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
(1)数轴法求时间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及其地方时,再标出所求经线,计算出两地经度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如下图所示:
(2)有关行程时间的计算
例如: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飞行,降落在B地,求飞机降落时B地的时间。可以用公式计算: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东加西减)+行程时间(m)。
/ 02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1.产生原因
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除在赤道外,其运动方向有发生偏转的现象。这种使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注意观察:小球脱离金属盘后运动轨迹
2.偏转规律
图例
原运动方向
偏转的方向
①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 (如图所示)
②纬度越高,偏向力越大;
③地转偏向力与物体运动方向始终垂直,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影响其速度。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表现:地转偏向力在大规模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应用
①气流:北半球台风中心附近的气流往往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应用
②水流: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河流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
使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导思
历史研究表明,长江入海口在水的动力及三角洲地质的影响下在向南漂移,现今被崇明岛划分成的北支河槽日渐丧失泄潮功能,日益淤浅,渐趋衰亡。可以预见,如今的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终将与历史上镇江的“瓜洲”“泊洲”一样,被北岸大陆所吞没,现今的崇明岛偏南的长兴、横沙等年轻小岛也将随之取代成为新的河口沙坝。
1.[综合思维]分析长江入海口不断向南漂移的主要原因。
答案 长江位于北半球,自西向东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岸冲刷严重,北岸淤积明显。
导思
2.[地理实践力]如果在北半球的河流上新建港口,应该优先考虑河流的哪岸?为什么?
答案 右岸。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严重,河水较深,适宜建港。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