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8 20:27: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下)二单元 第四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下)二单元 第四课: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文明各具特色,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学生初中阶段所学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地图与材料的使用,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时空体系。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前一课为中古时期的欧洲,与第四课的纵向联系不深,可以进行简要的空间对比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学情分析:本课所涉及的国家大部分学生都会较为熟悉,但中古时期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过多接触过,新授课期间教师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教材中的资料,教师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古时期这一时空概念与亚洲这一空间概念,发掘时空的深层特征,带领学生用时空去观察分析问题。
历史解释: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
唯物史观:了解不同地区间文明交流的表现现象,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间的意义,归纳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认识从分散孤立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了解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印度、日本和朝鲜的国家文化。熟悉各个文明的特征。
家国情怀: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同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面貌
教学方法:讲授法 引导法 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设计主要将知识按照课本划分为西亚国家、南亚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其中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有较多共性,可整理为西亚国家的共性。课程以史料为引导引发学生构建完整时空框架,在完成时空框架下进行原因文明形成的原因与影响探究,进行历史解释,在历史解释中引入唯物史观,完成历史解释后升华课堂,总结文明发展的共性与个性,展开本课价值观主题,即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
教学过程设计 :
课程导入:
以一千零一夜导入,通过教师阐述一千零一夜的由来配合ppt中一千零一夜的片段以及课本上导入部分的一千零一夜内容进行介绍,PPT中展示一千零一夜视角下的中国,在为学生导入时说明,这既展示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对中国已有认知,也说明其认知其实较为有限,其原由可能来自交通的不便,来自文化传播技术的不成熟,也可能来自文化的差异性(此处为课程升华埋下伏笔,先强调差异性,在授课完成时再点名明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情感主题)
课程展开:
明确两个定义:中古时期与亚洲,从而协助学生明确时空概念:
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亚洲:亚洲,别名“亚细亚洲”,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

明确概念后展开目录:
一、阿拉伯帝国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一、阿拉伯帝国部分:
教师首先介绍阿拉伯帝国的发展时间线,在讲解发展时间线的时候注意突出伊斯兰教内容。
而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四个方面介绍阿拉伯帝国内容:
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
文化上: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交流和融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外交流上:印度的数学、稻米、棉花、食糖;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通过阿拉伯传入西方,丰富了欧洲人的经济文化生活,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通过PPT上的史料逐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阿拉伯帝国各个领域的特征。
二、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均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师在讲解中也可渗透宗教对政治的意义,此处视情况可加入中国政治中宗教的地位进行简要的中西辨析。
奥斯曼帝国做简要讲解,但主要突出其在对外交流方面的内容(涉及之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
奥斯曼帝国在政治上: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宗教领袖,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经济: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成为西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之一。
讲解完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后可进行关于西亚的特征总结:
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
文化上: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PPT给学生打出目录:
笈多帝国
德里苏丹国
日本
新罗
笈多帝国
(1)建立经过: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2)政治经济状况: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3)宗教: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德里苏丹国家
(1)建立经过: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2)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日本:
日本在中古时期与中国联系密切,故而在讲解日本的过程中教师可讲解汉文化的日本文化的影响。
事件主要涉及:大化改新(646年 )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幕府时代的到来
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12世纪末期,进入镰仓幕府时期,17世纪进入德川幕府时期。
朝鲜:
4世纪,中国东北民族政权高句丽迁都平壤,与百济和新罗为邻。
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了朝鲜的独立和统一。
朝鲜发展历程也令学生浅要了解,可侧重16世纪末期的联合抵抗日本侵略事件。
课程总结:
以图表方式梳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归纳西亚、南亚与东南亚国家的共性特征后做情感升华。
课堂升华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探究差异的由来,(此处可设置讨论项目,教师视情况安排,如学生吸收较为良好,可设置其他地区的文明令学生讨论文明特征的产生原因,如学生吸收效果一般吗,则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七大史观的角度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再分析,如时间不够可留为课下作业)
教学评价设计:
1、考察学生对西亚、南亚、以及东南亚诸国相关知识的硬性记忆
2、考察学生对一定的地理环境、文化风气,周边环境等因素对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影响问题是否有深入的理解。
3、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
板书设计: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政治:政教合一
经济:繁荣
文化:与东西方的联系交流
(二)奥斯曼帝国
政治:
经济:(新航路?)
文化:
(三)南亚与东亚
1、南亚:笈多帝国(印度)
2、东亚:日本:
朝鲜(新罗)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知识较为零散,需要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适时用图表等方式进行知识整理。涉及到生态史观,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可在教学中更为突出史学观念的概念,也可涉及全球史观。授课过程中可适量加入更多简单习题练习,如果条件允许可设置更多论述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