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8 21:0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课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授课类型 单一课
教学主题 探索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授课对象 高一学生
课时 一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里的第一课,主要讲述内容为一战及其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是本单元的开篇,也为之后的国际局势演变打下基础。 在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本里的第八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十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中,呈现的是一战爆发原因、过程、结果、《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内容等一些让学生识记的基本史实,但两课不是接连授课,不易构建一战整体架构。 而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中,一战爆发的原因、过程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建设集中于一课里,更容易帮助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的一战架构体系。且呈现的不仅是一战基本史实,还设置有供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帮助学生在已有的史实基础上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在《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第二十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和第二十一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呈现了一些与一战相关的知识点,如民国初年经济的新气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等,但都是零散的,学生对一战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可能导致其对知识点理解得不够透彻。 但在《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第十四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中,呈现了一战的全过程,通过对一战的深入学习,可能会帮助学生对五四运动爆发原因和民国初年经济新气象等一些与中国相关的知识点了解得更加清晰。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授课对象为广州市花都区秀全中学高一学生,这是广州市第一届参加历史中考的学生,因此可能会对历史的学习较前更为详细。而他们在初三下学期第8课至第10课中就已经学习有关一战的知识,为深入了解学生对一战知识的掌握情况,完成课标要求,达到查漏补缺、巩固升华的授课效果,本人为一战的相关知识点设置了相应的考察题目,并将其制成调查问卷星发放至该班级全体同学填写,根据调查得出学生对史实性知识掌握较好,如一战的背景,但对认识性知识掌握一般,如凡-凡体系的评价。 思维能力: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较初中明显增强,能够对获取的史料进行分析,但认知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够自主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也缺乏对历史的现实意义思考,如学习一战有何现实意义,需教师多加引导。 心理特征: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历史可能相对不熟悉,但对战争性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可借此兴趣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目标 1.知道一战爆发的背景,能达到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源、推动原因及直接原因的程度为合格。 2.了解一战的整体过程,能达到识记三条战线、一些重大战役与华工在一战中的贡献的程度为合格。 3.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能达到明白战后各国实力发生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新国际秩序的建立、识记凡华体系的内容、知道国联的实质及辩证评价凡华体系的程度为合格。 4.明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秩序并不能维护世界和平,能达到清楚战后国际秩序的强权政治性并思考学习一战对现今世界的现实意义为合格。
核心目标:理解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重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教学难点 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教学方法 教法:史料教学法。 学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2min) 讲述:古今中外,发生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我们或从书中学到,或从电视上看到,或从老一辈人口中听到。 提问:请你谈谈战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图片 讲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场世界级的帝国主义战争,也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么它为什么会爆发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答:残忍、家破人亡…… 跟随老师的讲述,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学习。
新课讲授(35min)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提问:什么是帝国主义? 过渡:而在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有那么一些国家已经到达了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出示: 提问: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占有情况和经济实力之间存在什么现象?此现象反映了什么? 总结:殖民地占有情况与经济实力不匹配,此现象为倒挂现象;反映当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过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一个现象。 提问:为何在20世纪初才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出示:图片 讲述:先前世界殖民地还未瓜分完毕,各资本主义国家如若需要可自行去开辟,可此时的世界殖民地已被瓜分完毕,若想获得更大的市场、开发新的殖民地,就要从别的国家手里抢夺过来,这势必会触碰到老牌殖民地大国的利益,从而引发争斗与冲突! 总结: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过渡: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和保护现有殖民地而针锋相对,它们之间形成了及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 出示:材料 提问:各国交战目的共同点是什么?其战争性质是什么? 总结:各国交战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瓜分殖民地,称霸世界;这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提问:分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推测哪些国家可能会联合起来组成对自己有利的同盟? 与学生共同推理出以下图表: 讲述:在不断的冲突、争夺中,出于各自的利益,这六大国结成了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各自都在扩军备战,制造了紧张的敌对氛围。 出示:材料 (两大军事集团扩军备战概况) 总结:一战爆发的一大原因是两大敌对军事集团形成,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益紧张,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 提问:最终触发一战的是什么? 出示:图片 总结: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过渡:萨拉热窝事件之后,战争持续发酵,一战的发展走向又是如何? 二、一战的进程 出示:材料 提问:一战开始时,参战大国决策者对一战持何心态 总结:对战争持乐观态度,对自身民族满怀信心,认为这是一场速决战。 提问:战争的进程与大国决策者的意志是否一致?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书本“第一次世界大战”子目并完成下列表格。 出示:材料 总结:战争进程与大国决策者的意志相反,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战争的僵局!这场战争总历时四年零三个月! 出示:图片 讲述:在一战中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为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在一战中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最终协约国也取得了胜利! 过渡:战争结束了,各战胜国心里都分别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三、战后的国际秩序 提问:战后各战胜国有何外交诉求? 出示:各战胜国领导人或外交官发言 角色扮演:从各自角色中看出本国的外交诉求 分析得出:各战胜国外交诉求 提问:诉求是否得到实现? 出示:凡-凡体系内容 角色扮演:让原本扮演的人从凡-华体系去看本国的诉求是否实现? 共同分析得出: 提问:同为战胜国,为何诉求实现程度不一? 出示:材料 总结:英法两国实力削弱,但存较实力,仍是帝国主义大国;美日经济实力上升,但军事实力偏弱。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变化影响着国际新秩序的重建! 出示:图片 (国际联盟) 总结:国际联盟缺乏制止战争的有效手段,它只是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并没有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提问:凡-华体系是否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出示:凡-华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情况 (1919年德国民众在国会大厦前抗议巴黎和会结果) (1921年德国漫画英法美意日贪婪地吞噬德国的内脏 ) 总结:对战败国的处置严苛至极,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隐患 出示:凡-华体系对战胜国中国的处理情况 (1919年5月4日,几千名学生游行示威反对巴黎和会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总结: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强加给中国不平等条约,并没给战胜国中国应得的合法权益!这是赤裸裸的强权政治! 思考:评价一战后的国际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引导学生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辩证评价) 总结: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它并没有达到真正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 过渡:那怎样才可以真正维护世界和平?其实我们中国有对此给出方案! 出示:材料 总结:当今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依旧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国际舞台上依旧活跃,我们要谨防霸权主义者和受霸权主义者怂恿的国家轻启战端,顺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潮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同舟同济,互利共赢,才能创造一个共同繁荣、持久和平的美好世界! 分析表格,跟随老师的步步引导,推理出存在的现象,及反映了什么。 产生疑问 答:为了获得殖民地,争夺霸权。 按小组讨论 答:萨拉热窝事件。 答:乐观、认为是场速决战 根据教材自主归纳梳理一战的进程。 学生根据各国话语分析得出本国外交诉求。 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并回答 产生疑惑 学生认真聆听并有所反思 通过表格与地图分析,直观明了,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加以问题引导,层层推理,理解一战爆发的根源,从而突破本课重点。 通过表格,简洁明了,掌握各国间的矛盾与交战目的,并借矛盾推理出哪些国家可能结盟,一战的性质。 通过让学生自主归纳梳理一战的进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展示华工在一战中辛勤付出的图片,感受中国在一战中做出的贡献。 通过战败国与战胜国都不满巴黎和会的处理结果来呈现出巴黎和会的不公平性、严苛、强权政治!突破本课难点。 。
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多重原因的推动下爆发,它历时久、伤害大,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战后由战胜国所建立的新国际秩序在一些方面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处处彰显强权政治!而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岂能为真正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不久之后二战爆发。
学习效果评价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思考学习一战对我们现今世界有何意义?将其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板书设计 学生通过板书更容易理清上课思路,跟上老师的脚步。 通过简洁的板书使得学生更清晰明白本节课的内容逻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