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8 21:0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所涉内容时间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下启当代世界,空间上包含了战后亚非拉新兴独立的所有国家,时空跨度非常大;广大新兴独立国家又拥有千差万别的国情、形态各异的制度,走向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些特点使本课的学习难度加大。本课上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下启“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其所包含的内容既是前一阶段民族民主运动的结果,又是下阶段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因此通过对本课核心历史概念、关键历史问题的理解和学习,可以进一步带动两个专题的探讨和认识。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不同国家独立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当今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及挑战的具体表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发展中国家面临问题的区域性与共性特征,以及问题解决的艰巨性;树立调整、改革、创新意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培养四个自信。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对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历史知识十分感兴趣,尤其是即将推行的新教材图文并茂,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学生相对初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他们还不善于主动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也还很有限。
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创设适宜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与战后国际力量变化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主要原因
难点:二战后新兴国家的发展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概念解释】世界殖民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从十五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逐渐联系成一个整体。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欧洲通过输出商品、资本和武力在全球建立殖民地、附属国,胁迫其他国家为半殖民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全球领土被列强瓜分殆尽,世界殖民体系正式形成。它是新一轮殖民扩张的产物,同时也是现代国际法逐步完备和发展的结果。
在介绍概念时,强调三个需要关注的信息点:①本课所涉及概念“殖民”和“殖民地”关注的时间段是15世纪到20世纪;②殖民体系是现代殖民帝国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而结成的关于国与国之间的一个关系③殖民体系是现代国际法逐步完备和发展的结果。强调这三个关键信息点,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全面准确的认识殖民和殖民体系。
【讲授新课】
一、冲破桎梏: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 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1)宗主国国力衰落,无力维持殖民统治;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严重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原来作为资本主义中心区域的西欧创伤累累,实力大为削弱,在原有基础上不可能继续主导世界体系,也无力继续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在经历了一场生死存亡的搏斗之后,英联邦和帝国再次安然无恙、团结一致。曾经威胁到我们生存的恶魔暴君们被彻底击败,我们帝国的王冠在绚丽的光辉映照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耀眼。这是真正的荣耀,它将在很长的时间里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丘吉尔:《真正的荣耀》(1945.8.15)
英国决策层决心维持原有的殖民体系。然而二战沉重打击了英国,英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去维持原有的殖民统治了。
(2)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发了民族主义者追求独立和自由的热情。以自决和民主的名义、通常以殖民地国家为盟友进行的战争,要想不在被统治人民中激起自由的思想,是很难的。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麦克米伦在南非议会的演讲(1960年2月3日)
(3)美苏两大阵营对峙,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
殖民地臣民和帝国当局之间的斗争与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冷战是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苏联,尤其是共产党中国,支持殖民地革命,将殖民地革命看作是破坏西方的威望、削弱西方的力量的一种手段。相反,西方国家由于冷战方面的原因而在殖民地问题上互相支持,尽管他们这样做时是很有保留的——因此,美国在塞浦路斯问题上支持英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支持法国。同样,由于冷战中的迫切需要,东方和西方在争取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方面展开了奇特的竞争。殖民地民族和前殖民地民族迅速地利用这种形势,设法不仅从华盛顿、伦敦和巴黎,而且还从莫斯科和北京获取最大的援助。
尽管有这种相互联系,但殖民地革命并不是冷战的副产品。殖民地的觉醒远远先于冷战,它至少可以追溯到1905年的俄国革命和日俄战争(见第十九章第五节)。此外,尽管冷战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影响了殖民地起义的速度和形式,但即使没有冷战,殖民地革命无疑也会发生。
战后成超级大国的美国,大力实行对外扩张,以填补老殖民主义者留下的空白。但在原殖民地和全世界人民空前觉醒的情况下,已不能再使用老殖民主义者惯用的那套手法了。它宁愿让这些殖民地独立,再采用各种隐蔽的、巧妙的手法在那里扩张自己的势力。
二战后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世界格局……为了把民族解放运动纳入世界革命运动,组成世界范围的反帝统一战线,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巩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殖民地的民族独立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和大力援助。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4)联合国非殖民化活动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战前的委托管理这时转变为受托管理,而且联合国为其成员国将各自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状态下作好了准备。事实证明,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自己的殖民地置于托管状态下——南非联邦坚决要求将西南非洲作为"三级"托管地来加以管理。毫不奇怪,尽管联合国对有些殖民地如荷属东印度群岛赢得独立确有相当大的贡献,但伟大的殖民地革命的动力并不是来自联合国。相反,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极其有利的国际形势的产物,是以往几十年里殖民地世界中愈来愈强大的某些历史性力量的产物。
从联合国成立开始,非殖民化就一直是其关切的一个主要问题,因为非殖民化直接渊源于《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和民族自决原则。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殖民列强历时数百年构建的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在原来的殖民地诞生了为数众多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这些国家独立后面对着发展经济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国情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2.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
虽然南亚和东亚各自孕育了人类农业时代的巅峰文明,印度恒河文明和华夏长江、黄河文明,但是却在近代工业文明萌芽中落后了。而这个代价是残酷的,印度文明区直接沦为了西欧岛国英国的殖民地。
英国虽然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然而其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1)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这就是“蒙巴顿方案”,亦称为“印巴分治”。
预设:英国决策层决心顺应时代变化;英国承认殖民地独立是不可阻止的;英国决心制定政策来应对变化,维护自己的利益。
【史料拓展】蒙巴顿方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协议还包括了印度政府部门的资产、包括印度公务员、印度陆军、皇家印度海军、印度铁路和中央财政,以及其他行政服务。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
当时,克什米尔地区77%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分治条款既未涉及孟加拉国的独立问题,也没有谈及英属印度管理下的锡兰和缅甸分治问题。结果印巴分治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获得了独立。但也遗患无穷。
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公里,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这又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问题和河水争端问题。特别是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更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该土邦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两部分,位于印、巴、中国和阿富汗之间,是战略要地。面积21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其中77%是穆斯林,20%是印度教徒。蒙巴顿方案规定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巴基斯坦,但又规定克什米尔可以自由选择归属。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现代史编下卷》
然当时的印度,多数派印度教徒和少数派伊斯兰教徒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特别是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领导者的全印穆斯林联盟在1940年的拉合尔决议上鼓吹“二民族论”,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圣雄甘地强烈反对这些分离思想,提倡实现统一印度。印度共产党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虽然也有各自的反应,但都未能阻止分裂的大势。
英国在当时规划了印度斯坦、巴基斯坦、同时保留各藩王国,由这三者组建独立的“印度联邦”的独立方案,但未能获得共识。因此,末代印度总督路易斯·蒙巴顿放弃了将印度统一的计划。
分治严重破坏了印度经济地域的统一。印、巴分界线主要根据居民成份划分,……这就无法顾及经济地域的统一。结果,划归巴基斯坦的地区主要是农业区,工业城市大都划归印度。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工业归印度,而这些工业的原料有不少依赖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农业。
——孙澄《论印巴分治的原因及影响》
【学思之窗】
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一位总督蒙巴顿的助手伊斯梅这样描述印度独立前的形势:
1947年3月的印度是一艘舱中满载弹药而在大洋中着火的船。当时的问题是要在大火延烧到弹药之前把火扑灭。事实上,除了像我们所做的那样去做之外,在我们面前并无选择的余地。
——[英]帕姆·杜德著,苏仲彦等译《英国和英帝国危机》
为什么伊斯梅对印度独立前的形势做这样的描述
答案提示: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掀起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②由于英国殖民者长期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印度的教派冲突非常尖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别主张建立符合自己宗教性质的共和国,不断造成流血冲突。③二战后英国遭到严重削弱,已无法维持对殖民地的统治。英国殖民者为了自身利益,一方面要急早抽身,另一方面仍想在印度独立后保持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很多学者认为 ,印巴分治悲剧是英国政府一手造成的。如果从英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对印度后来种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来看,这一结论不无道理。但是,如果具体地考察战后英国和印度的局势、英国的利益要求、艾德礼政府对印度问题的态度及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和平解决印度问题的可能性,人们就会发现,艾德礼政府并无分裂印度的主观动机,相反,印巴分治是国大党和穆斯林领袖为了党派和个人利益而置民族或国家利益于不顾造成的。 印巴分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印度政治领袖的选择。
在考察印巴分治问题时,应该区分工党艾德礼政府的对印政策与英国传统的对印殖民统治政策;无论工党一贯的对印政策、艾德礼政府发布的所有对印政策声明,还是艾德礼政府为维护印度统一所做的努力,都充分表明艾德礼政府没有继续推行“ 分而治之” 政策,不应该对印度的分裂及其后果负主要责任,而甘地、尼赫鲁和真纳等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在权力移交过程中不愿意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相互妥协 、实行合作,从而失去在统一基础上和平交权的机会。 因此可以说,印巴分治在相当程度上是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的选择,他们应该对印度的分裂及其后果负很大责任。
3.非洲大陆的独立风暴
①埃及雄狮:纳赛尔的事迹
埃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苏伊士运河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视为“生命线”上的咽喉,他们是不会轻易放弃埃及的。尽管早 在1922年英国就已同意埃及王国独立,但它一刻也没有放松对埃及的控制1936年英国迫使法鲁克王朝与之签订《英埃20年同盟条约》,规定英国可以在运河区驻军,有使用埃及的基地、港口等特权。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国家政权,获得真正独立。1953年6月18日废除帝制,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纳赛尔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随即引发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取得了实际上的胜利。战后埃及奠定它在中东的领导地位中心。英国认清了现实国力,宣布“从苏伊士运河以东撤退”,放弃对新加坡、马来亚、科威特、巴林、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的殖民统治。
1956年11月6日英法被迫宣布停火,12月3日宣布从埃及撤军,至22日 全部撤出。以色列军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于1957年3月撤离西奈退至1949 年停火线。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加沙地带、沙姆谢伊赫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4 月10日运河在埃及政府管理下全部通航。埃及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取得 了完全的胜利。这对亚非拉人民、特别是阿拉伯人民的反帝反殖斗争是一个巨 大的鼓舞。这说明殖民主义者已不可能继续用“炮舰政策”来维护其统治了。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4年10月19日签订了《关于苏伊士运河基地的协定》,规定英军在签约后20个月内分批撤出埃及领土。1956年6月12日在夕阳残照下,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达74年之久的运河区。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
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运动的激烈抵抗下,法国的殖民统治已无法继续,通过对国际形势的总体把握和利弊权衡,戴高乐认识到从殖民地脱身而出对于法国确立自身国际地位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1962年3月7日,法阿在埃维昂恢复谈判,后签署《埃维昂协议》。……1962年7月1日,阿尔及利亚举行全国公民自决投票,99.73%的公民投票赞成独立。7月3日,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
②光辉岁月:曼德拉的事迹
【历史纵横】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
1961年,南非联邦脱离英联邦,改名为南非共和国。它经济发达,却长期对占人口超过70%的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实行种族隔离政策。南非人民在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领导下,与种族主义进行了长期抗争。1992年,黑人获得公民权。1994年,南非举行第一次各种族参加的全国大选,非国大主席纳尔逊·曼德拉当选为第一位黑人总统,宣告了新南非的诞生。
人们普遍认为,种族隔离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不是一项可行的计划。假如非洲人当初真被隔离在预先指定的班图斯坦,南非的整个经济是会崩溃的。除了2O0万混血人和60万印度人的劳动外,非洲人的劳动也是经营农业、商业、采矿业和其地工业所必不可少的。此外,班图斯坦甚至不能养活三分之一的非洲人,政府也不愿意花费大笔资金来增强班图斯坦的接收能力。最重要的是,绝大多数非洲人都不愿意作为孤立的"部落'被隔离。相反,他们是南非联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们要求在南非联邦中得到他们应得的一份,他们的这一要求得到了非洲大陆其他地区不断增长的非洲民族主义势力的支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热带非洲与北非及南非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前一个地区欧洲移民较少,后两个地区则有着大批欧洲移民。这一差别解释了1954年至1962年间使阿尔及利亚遭到破坏的残酷的武装斗争的原因,也解释了70年代中彻底毁坏南非的紧张的地下冲突的原因。1909年,布尔战争之后,南非成为英联邦中的一个自治领。半个多世纪以后,即1961年5月,南非脱离了英联邦,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这一脱离的主要原因是南非同英联邦的新成员国加尼日利亚和印度在种族隔离问题上发生了冲突。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独立风暴——“非洲年”:
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标志着非洲独立斗争的重大胜利。1990年3月21日 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这标志着非洲的非殖民化历史使命的完成。
在加纳、几内亚独立的带动下,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从西非、中非向东非、南非扩展,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又有15个国家相继独立,到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的总数已达41个,约占非洲总面积的84%,总人口的88% 。非洲的政治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00页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然后蔓延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埃及人民1952年革命和1956年反对英、法、以色列武装侵略的胜利,1954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摩洛哥、突尼斯、苏丹、利比亚的独立,是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个高潮的主要标志。这一阶段的后期,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了历史性的亚非会议。……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内,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地普遍兴起,出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30多个国家实现独立的高潮。
        ——杨兴华《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简论》
4.拉丁美洲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
①摆脱美国控制: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
②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
在农业方面,美国公司控制了古巴全国耕地面积的20%,占古巴肥沃土地的75%。古巴主要生产甘蔗。甘蔗的种植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5%,甘蔗的收入占全国国民收入的30~40%,甘蔗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值的80%以上,出口甘蔗的50%输往美国。
1952~1959年,美国从古巴获得纯利润7.5亿美元,有的公司年利润高达500%。古巴每年有70万人失业,主要是季节性失业。甘蔗的收割季节,大多数人都可以找到工作,过了这一季节就找不到工作。工人们把未收获的季节叫“死季”。工人们常在死季失业、穷困潦倒。因此,古巴被认为是“最甜的国家”(因为主要生产甘蔗和蔗糖),同时也是“最苦的国家”。(因为失业率高,许多人找不到工作)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听人们谈论着自由、正义和权利,我们敬聆过泰坦的话:自由不能祈求,只能靠利剑来争取。我们不会同意作任何人的奴隶,除非我们的国土沉入海底。
有些古巴人为保卫他的主张倒下去了,有些青年为了祖国的自由,心甘情愿地死在他的墓旁,贡献出他们的鲜血和生命。
至于我自己,我知道我在狱中将同任何人一样备受折磨,狱中的生活充满着威胁和残暴的拷打,但是我不怕,你们让我去和他们一起共命运吧!在一个罪犯和强盗当总统的共和国里,正直的人们被杀害和坐牢是可以理解的。
判决我吧!没有关系。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菲德尔·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2)巴拿马:巴拿马人民不断开展斗争,终于在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历史上,美国通过与巴拿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直把持着统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
1977年9月7目,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目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合作探究】概括二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斗争方式和特点。
斗争方式:①武装斗争:中国、埃塞俄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古巴等国主要通过武装斗争的方式取得国家独立和解放;②非暴力不合作: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迫使殖民者退出印度;③领导者具有多样性:既有无产阶级政党,也有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在非洲还有当地部落的上层人物。
特点:①时间长:延续半个世纪。②范围广:遍及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③成果大:彻底打碎了延续近五个世纪的殖民体系,建立了近百个新独立的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类社会制度,其中大多数是资本主义制度。
二、谱写新篇:发展中国家的成就
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
1.亚洲:
(1)东南亚、东亚:四小龙、四小虎——出口导向型经济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型工业化国家。
此时期,亚洲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推行出口导向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1959-1967年,劳动密集阶段。新加坡政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吸引进口家部件在国内组装并在当地市场销售的外国企业直接投资,外资企业的产品一旦达到替代进口水平,政府即通过限制原有进口给予市场保护。1967 年以后,外资政策转向鼓励发展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后,推动产业结构向高资本、高技术构成的更高层次转变,即重点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20 世纪90年代,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提出了“双发动机”和“第二翅膀”,培育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 年以来,着眼于长远的竞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引导。
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成功可归功于三点:一,它采取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而不是直接的。二,对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三,新加坡政府廉洁高效世界公认。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来自欧美日等地7 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
——《新加坡模式的崛起》
(2)西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能源经济,能源使阿拉伯国家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结构。但是,阿拉伯国家的能源经济模式发展滞后,导致阿拉伯国家出现资源导向增长困难的现象。并且,阿拉伯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天然气和石油,工业结构单一,多元化济水平低下。石油财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阿拉伯国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贫困、社会不公平和失业等社会问题。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现状正体现出了以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弊端。
70年代,沙特的石油产量迅猛增长,1970年石油出口量为378.6万桶/日,1980年高达922.3万桶/日;石油收入1976年为335亿美元,1980年增至1042亿美元。沙特政府把部分资金存放国外银行或投放股市,每年获利100多亿美元,仅次于其石油收入。
科威特的石油蕴藏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它的国土面积不及沙特的1%。……石油收入1961年为4.67亿美元,1971年为9.64亿美元,1980年猛增至190亿美元,20年内增长40多倍。
——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经济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是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70年代新加坡、韩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70年代的奇迹”;70年代末的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开始迅速发展;80年代,沙特阿拉伯由“骆驼加帐篷”的农牧业国家发展为“喷气机加计算机”的石油富国;印度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陈建军《亚洲经济发展导论》
2.非洲: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1960—1975年,非洲农工业生产总值大约增长了一倍。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由于欧洲对其统治时间最长,导致形成了单一出口自然资源的畸形经济,成为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独立后,发展民族工业,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等产油国建立起重工业体系,一度发展较快。70年代陷入困境,被称为“失去的10年”,经过调整,90年代再次较快发展,例如最受欢迎的投资地是东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较为活跃。南非是黄金和钻石的生产国之一,经济发展也较为理想。
3.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整个(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有较大发展,并涌现出几个“新型工业化”国家……在拉丁美洲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造业由战后不久的18%增加到1980年的26%,而同期农业由31%下降到10%……1950-1980年,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5.5%,高于发达资本主义世界的4.3%和发展中国家的5%。
【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取得重大建设成就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积极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产品保持较强竞争力;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自身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启示: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有利时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过渡:亚非拉国家独立后,积极发展本国经济。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是什么?有什么共性问题?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挑战呢?
三、任重道远: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曾使它们受到巨大打击,促使它们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以韩国为例,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外汇不足,面临破产,被迫向IMF救援,美国控制的IMF要求韩国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华尔街利用危机大量购买三星等企业的股票,甚至超过一半的比例,换句话来说三星赚的钱,绝大部分并没有被韩国人所享用,而是被美国华尔街资本收割了。也就是说,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不能惠及自己的国民。
(2)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
六七十年代第三世界普遍经济快速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能像四小龙一样保持调整增长,相反,绝大多数国家还没有达到人均1万的程度就遇到挫折,经济发展陷入困境,而那些达到1万的往往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停滞甚至衰退。
以巴西为例,其人均达到1万之后陷入停滞,无法突破。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巴西的产业结构来分析,从巴西对华出品商品构成来看,巴西对外贸易主要是靠农业和矿业,简单来说,就是初级产品,其工业产品缺乏足够竞争力。拉美很多国家都类似巴西,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再如巴西,这些国家的发展过度依赖资源,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严重缺乏高端产业,自然就上不去。韩国之所以能发展的比较好,和韩国在汽车、半导体等高端产业发力有关。台湾之所以经济停滞,民众收入止步不前,和台湾产业依赖代工,缺乏高端产业有很大关系。
大家大概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搞产业升级了,因为中国人民要过上更好的生活,有更高的收入,就必须向产业链高端前进,在高端产业有一席之地。毕竟,只有华为这样的毕业能开200万的年薪。
然而,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3)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非洲国家已经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
2.面临的挑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国际市场,压低农产品和原料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到1989年,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高达13000亿美元,相当于被统计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由于发达国家实行紧缩政策,以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减少了对某些初级产品的需求,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随之大幅度低落……80年代末33种初级产品的实际价格比70年代下降了30%,石油价格在1984-1988年间跌幅大65%。这对于主要依赖初级产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打击十分沉重。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造成一些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
韩国还算好的,至少还能安心发展,还有很多国家,至今不能安心发展。印巴不用说了,动不动擦枪走火,中东地区也是个火药桶,巴以冲突打了四次中东战争,这还不算两次海湾战争等。而这背后的原因,还得追溯到当年殖民者撤退时故意遗留的各种矛盾。
1994年,非洲前比利时殖民地国家卢旺达发生震惊世界的种族大屠杀和大规模内战。内战结束后的卢旺达一方面推行民族和解政府,特别是在身份证上取消民族划分(不再注明民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国作为基建狂魔,自然不会缺席卢旺达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大量国际资本的流入,极大地促进了卢旺达经济的增长。不光是卢旺达,中国对非洲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经济和发展援助。
“中东地区几乎毗邻接壤的国家都有边界领土纠纷。除些之外,还有宗教和教派的斗争,各国对石油资源、水源、交通要道的争夺。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对中东国家的争夺,促使中东各国之间旧矛盾激化和新矛盾丛生。所以战乱频繁。其中最有突出影响的是阿以冲突。”
---《当代世界知识200题》
【知识延伸】阿以冲突:
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中东地区日益成为国际斗争中的热点。随着石油和天 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超过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中东的地位就更为重要了。 美、苏乘英法势力被赶出中东之机,加紧在该地区进行争夺。1957年美国抛出了艾森豪威尔主义,企图“填补中东真空”,又给以色列大量援助,发展“特殊关系”。苏联也加紧向埃及渗透,它援建的阿斯旺高坝第一期工程于1964年竣工。1966年,苏联从埃及获得在地中海和红海的海空军基地,同时还向叙利亚、伊拉 克、南也门等国提供经援和武器、派遣军事顾问等。美、苏的插手使阿以争端愈演愈烈。
(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
1980年,拉美地区债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42%,1983年进一步增加到了61%。1973年至1982年短短的10年中,拉美国家债务规模迅速增加接近极限,国际收支状况脆弱以至于难以为继。1982年8月,墨西哥中止偿付债务,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也相继发生还债困难,拉美债务危机爆发。到1986年底,拉美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飙升到10350亿美元,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20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努力发展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印度已经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宗教矛盾复杂及周边局势紧张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严酷现实是:受益者永远是那些享有特权并主宰世界经济的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却被甩到世界经济的边缘,贫困不断加深,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不断增加,自然灾害不断,加重了经济发展的困难;人口增长过快,甚至超过粮食的增长速度;食品缺乏,贫困化问题严重,出现生存危机;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摘编自王慧媞、韩玉贵主编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概论》
【能力提升】发展中国家应对挑战的策略:
必须依据国情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国际合作,反对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课堂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经过艰苦的抗争,冲破了世界殖民体系,先后赢得了民族独立,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新兴的民族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致力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在发展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勇于国际竞争,推行正确的策略,才能发展前进。
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只要发展中国家坚持推行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同体,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
【教学反思】
本课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长,地理范围广,对学生整体知识掌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适当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学生配合预习完成。在这一点上本课完成的较好。
但是不同地区国家发展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果在课前设计好相应的阅读材料,自学任务,将对拓宽学生视野有很大帮助,能更好的学习本课内容。
另外,课堂设计的问题切合历史和现实,有助于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世界公民”身份的认同感,但是囿于课时,一些问题的讨论还有待拓展和延伸。
新课程的研究我们永远在路上,愿历史教研之路越走越顺。
【问题探究】
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认为,一些殖民地的独立是宗主国自愿结束殖民统治的结果。例如,英国前首相艾德礼就在一次讲演中宣称:“在世界历史上,有许多大帝国兴起,繁荣一个时期,然后垮掉了。……只有唯一一个帝国,这个帝国在没有外来压力下或没有对统治的负担感到厌倦的情况下,统治民族自愿地放弃了对臣服民族的统治,把自由给予了它们。……这个唯一的例子就是大英帝国。
二战后殖民帝国迅速瓦解真如艾德礼所说是英国自愿放弃的结果吗?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殖民体系瓦解的主要原因。
答:不是。
主要原因:①二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殖民国家无力维持殖民统治。②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识增强,他们的持续斗争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者,使它们无法继续统治下去,迫使宗主国改弦易辙。③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阶级条件。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壮大,鼓舞并支持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⑤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社会对“非殖民化”的推进。
⑥二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以“占领”“奴役”为主要手段的旧的殖民主义统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学习拓展】
2000年10月12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
我们就国际事务和中非关系广泛交换了意见,认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
意识到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不稳定因素和巨大的南北贫富差距,和平与发展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重申现行国际体系中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不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不利于南方国家的发展,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强调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使发展中国家有效参与国际决策进程;
认为普遍、全面彻底裁军和禁止一切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注意到全球化促使各国经济进一步相互依存,但其目前主要有利于发达国家,多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弱小经济和最不发达国家处境不利,其经济安全甚至主权正面临严重挑战;
回顾了非洲国家和人民为争取独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以及独立后为发展国民经济所作的宝贵努力,注意到目前非洲国家和非洲大陆整体的发展进程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分析这一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答案提示:
时代背景:①21世纪来临,和平与发展问题并未完全解决,世界仍然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和巨大的南北差距;②现行国际体系中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对南方国家的发展不利,它们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③经济全球化目前对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利;④非洲国家和非洲大陆整体发展进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等等。
意义:①揭开了中非关系发展的新篇章;②有利于中非加强平等磋商,扩大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