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从宇宙看地球
第一单元
第3节
鲁教版
必修1
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 运用图文材料,说明地震波的特点,解释地震波的应用案例。(综合
思维)
2.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学习目标
/ 01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结合课本知识窗,完成下列问题:
1. 地震波概念。
2. 地震波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3. 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物质差异的原理
自主
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6371
地面
地心
33
2900
5150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
纵波(P)
横波(S)
速度较快
固液气中传播
上下颠簸
速度较慢
固体中传播
左右摇晃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会先感觉上下颠然后左右晃。地震发生后,纵波传播速度快,而且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震动方向一致,所以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横波传播速度慢,而且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震动方向垂直,所以后感觉到左右晃。
1.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觉上下颠还是左右晃?
思考题
2. 地震发生时,横波和纵波的破坏力哪个更大?
思考题
横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
结合课本图1-3-2,完成下列问题:
1. 右图中字母的含义。
2. 描述右图中S、P波的特点。
自主
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
代码 名称 波速
S波(横波) P波(纵波)
D 莫霍面 (约33km)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F 古登堡面 (约2900km)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地球的内部圈层
3. 内部圈层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地壳
岩石圈
软流层
上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
3. 内部圈层
圈层 图示 特点
地壳 C 由岩石组成,连续圈层,大陆部分厚(约33km),大洋部分较薄(约为7km),平均厚度约为17 km
地球的内部圈层
3. 内部圈层
圈层 图示 特点
地幔 E 介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 km,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球的内部圈层
3. 内部圈层
圈层 图示 特点
地核 G+H 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 km,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的内部圈层
4. 岩石圈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地壳
岩石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主要由岩石组成。
软流层
上地幔
(1)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居民的感觉是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
(2)各部分地壳的厚度都是17千米。( )
(3)软流层属于岩石圈,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4)岩石圈属于地球外部圈层。( )
×
×
×
×
判断
地球的内部圈层
4. 岩石圈
思考: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地核
地幔
下地幔
地壳
岩石圈
由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主要由岩石组成。
软流层
上地幔
(1)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约17 km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
岩石圈 约80 km 地表至软流层之上
(2)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根据地壳化学组成的差异和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如下图),这两层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区别(如下表)。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
下层 硅镁层 由镁、铁、钙成分较多的玄武岩类组成 大 连续分布;在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素养培优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23年7月22日9时52分29秒,在日本东京东部地区发生了4.8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6.42度,东经140.61度,震源深度约为58.1千米。本次地震震中位置距离日本本州岛东海岸线直线距离不到500米,距离东京城区直线距离约为89.7千米,地震发生时,东京大部分地区都有明显震感。
材料二 研究人员在地震发生后,根据横波、纵波的速度差,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让人们赢得黄金逃生时间。
素养培优
1.[区域认知]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请说明判断依据。
答案 地幔。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故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幔。
2.[地理实践力]地震发生后,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动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不能感受到横波的影响。
素养培优
3.[综合思维]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 预警系统主要是利用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在地震发生时纵波先传到地面做出预警,在破坏力更大的横波到达前的数秒、甚至数十秒对较远地区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应对时间。
4.[综合思维]试说明岩石圈和软流层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 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构成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 02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层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
2. 圈层划分——大气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圈层划分—— 大气圈
大气层
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臭氧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永冻土底冰71. 0%
湖泊淡水21. 6%
土壤水3. 9%
沼泽水2. 7%
河水0. 5%
生物水0. 3%
其他淡水1. 21%
海洋水96. 538%
陆地淡水2. 526%
冰川68. 72%
地下淡水30. 07%
思考:如何理解水圈是连续的、动态的但不规则的圈层?
2. 圈层划分——水圈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圈层划分—— 水圈
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并通过水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使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构成一个连续的圈层。
由于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可以相互转化,通过水循环构成一个动态的圈层。
各种水体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同时,水是流体,没有规则的形态,因此,水圈又是一个不规则的圈层。
连续、动态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2. 圈层划分——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
生物圈的范围与其他圈层交错分布,其界线不像其他圈层那样分明。
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思考:结合课本20页内容,描述图中生物圈的位置及特点。
小结
圈层 概念 对地球的影响
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
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①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②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地球的外部圈层
3. 圈层联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大气圈
岩石圈
水圈
生物圈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