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 《游褒禅山记》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3 11:0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 掌握第1、2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第1段,思考作者为何要提仆碑上的文字?
第2段,对比前后洞的特点,思考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文学上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1、庐冢( )
2、盖音谬( )也
3、有穴窈( )然
4、则或咎( )其欲出者
5、无物以相( )之
6、何可胜( )道也哉
7、王回深父( )一、朗读正音,整体感知zhǒnɡmiùyǎojiùxiànɡshēnɡfǔ整体感知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二、文本赏析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名→动,筑舍定居。名→动,命名,起名。名→状,往东 。副词,表判断,这里作“在”讲。
名→动,称呼,命名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碑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1. 第一段,主要写了些什么?
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思考:  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提及了别称、误称、本称,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名→状,从旁边形→名,深度形→动,照明。幽深的样子。然,形容词词尾穷尽表修饰动→名,见到的景象十分之一动→名,到达的人 / 更有人 / 责怪,埋怨空间方位图慧空禅院后洞华山洞
(华阳洞、前洞)泉水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填写:
 读第2自然段,完成下列内容。前洞 特点: 有泉侧出 不能穷
洞愈深见愈奇
拥火以入,与之俱出
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特点
经过
感受后洞平旷记游者甚众窈然甚寒来之者甚少游褒禅山记
——北宋·王安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 掌握第3、4段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夷以近…险以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
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心得,收获,名词因为 / 并且,连词而且,表并列,连词观察,动词不平常 / 景观,名词到达 / 却/帮助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鱼虫、鸟兽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状语后置=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判断句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志 力 物 尽吾志 无悔矣明确思路:第三段着重写了什么?可分几层意思?余之所得 叹 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俞敏洪的新东方新东方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从一个农家子弟,到现在成为一个国际之名的培训学校的教父,俞敏洪觉得,自己和新东方之所以能成功,在中国的形势下,第一个成功首先是形势的成功。 大局决定一切。“整个中国的大局,决定了民办教育领域如果没有任何发展余地的话,我今天肯定做不成。在这一点上,真的需要感谢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因为它给了我一个更大的生存的余地。”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的宽容、更加的开放,变得更加善于从世界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在这一点上,新东方也是从中间收获很多。每一届的领导人都显得更加开放,更加能够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经营模式和社会发展的取向。马云的商业帝国从2009年至今,每年一次的“双十一”逐渐成为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乃至全社会关注的年度盛事。
2009年11月11日发起“品牌商品五折”活动,当天销售额1亿元;
2010年同一天,销售额为9.36亿元;
2011年的“双十一”,成交额飙升至52亿元;
2012,天猫“双十一”实现191亿成交额。
2013截止11月12日0点,天猫和淘宝“双十一”总成交额突破350亿元,同比去年增长了83%。
2015 天猫双 11 已破去年交易额,目标上看人民币 800-1,000 亿 。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没有人 / 名→动,说出本名……的原因尽,完 / 说,动词因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判断句思考题 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结论:求学要深思而慎取背景知识: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的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的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其”字的用法 1、以故其后名之曰
2、距其院东五里
3、独其为文犹可识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之时)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
——代词,它(指仆碑)。——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作“好游者”定语)。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那些(代游客)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视其左右
9、谬其传
10、咎其欲出者
11、其孰能讥之乎?
12、既其出——代词,他们(指古人)。
——代词,指自己。
——代词,它(指洞,洞壁)。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副词,表反问,岂、难道。——助词,无义。
代词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人称代词:他、它、我 ……指示代词: 这、那……助词:无实义总结用法其(三)问题探究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因事明理,叙议结合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2.作者游华山洞有何得?
(1)尽吾志无悔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音谬游后洞记游议论.音谬
怠而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拓展延伸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十六年后(1070年),
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
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
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
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
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
点是一致的。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山、碑洞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游洞入之愈深→ 进愈难 →见愈奇 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仆碑——深思而慎取记叙——补叙同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