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生物的进化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考前提分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考前提分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6-08 20:35:45

文档简介

第6章 生物的进化(非选择题)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考前提分练
1.适应辐射现象表现为由一个祖先物种进化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新物种,从而适应不同的环境,形成一个同源的辐射状的进化系统,如图1所示。通常适应辐射可以分为3种基本类型:Ⅰ.环境性适应,指物种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并分化出不同的物种:Ⅱ.普遍性适应,指物种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特性或能力来适应新环境:Ⅲ.群岛化适应,指生物类群迁入到一系列相互隔离的生态系统中(如岛屿和山地),进而发生快速的适应性进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应辐射是______的结果,______等可遗传的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属于适应辐射中的______类型,这13种地雀的存在体现了生物______的多样性。
(3)以下属于适应辐射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
②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
③起源于盾皮鱼的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
④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的吸血和食鱼等
(4)为了探索鼠尾草属部分植物的适应辐射机制,科研小组对传粉者熊蜂的体长与鼠尾草花冠长度的关系进行研究,统计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熊蜂的体长与花冠长度呈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______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______。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说明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______。
2.某时期,在一条大河的南岸的大块农田中发生某种甲虫的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杀虫剂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这种甲虫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
(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_____的,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了,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实现的,农药对害虫所起作用的实质就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_____,向抗药性强的方向演化。
(3)如果A到D都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
(4)若在这条大河的北岸也发现了与南岸的甲虫外形很相似的甲虫种群,将两岸甲虫放在一起饲养,发现这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这说明两个种群之间存在_____。
(5)大河南岸的马铃薯地和玉米地里分别都有这种甲虫种群,经检测发现它们的基因型共有5种,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多样性。
(6)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见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多代选择后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_____。
3.下图1为某野兔原种群被一条大河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图,图2是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一对等位基因(A、a)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野兔有雪兔和草兔两大类。有喜欢在农田附近活动的野兔,也有喜欢栖息在低矮干燥灌木丛中的野兔,有奔跑迅速的,也有喜欢钻土打洞以及其他的不同种野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__________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_的结果。
(2)种群甲和种群乙成为物种1和物种2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分析,两个种群均发生了__________,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二是通过[b]_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物种1和物种2产生的标志是[c]__________。在图1所示的因素中,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__________(填图1中字母)。
(3)假设图2中种群甲中无基因突变,个体间自由交配,则该种群在__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从R时刻开始种群甲自交一代,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__(用小数表示);如果从R时刻开始种群甲随机交配2代,F2中a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__(用小数表示)。
4.一万多年前,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隆头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一万多年后,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隆头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e、d隆头鱼)。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该地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化石是指______。为获得a、b、c、d四个湖泊隆头鱼有共同祖先的证据,除研究化石外,还存在______(填两个)等方面的证据。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隆头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 A、B两湖的隆头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______,说明a、b隆头鱼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来自C、D两湖的隆头鱼(e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一万多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4)若C湖泊中隆头鱼的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A)对浅灰色(a)为显性,某一年该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20%、50%、30%,环境变化后,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了2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减少了2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该种群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
5.某昆虫的翅可按长度分为残翅、中翅和长翅,且残翅昆虫不能飞行,翅越长运动能力越强。图1表示某地区该种昆虫的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有两个较小的此种昆虫的种群分别迁入了甲、乙两个岛屿,其中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乙岛屿经常有大风浪,能飞行的昆虫容易被吹入大海淹死,我们能从这一事实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图2中画出昆虫在甲岛屿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柱状图。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_________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_________,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4)现有1000只该种昆虫迁入丙岛屿,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55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300只,基因型为aa的个体有150只,如果不考虑自然选择作用和突变,昆虫个体间进行自由交配,且每只昆虫的繁殖能力相同,则繁殖3代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_。
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 0.074 0.12 0.14 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 2.6 6.11 10.9 25.5
(1)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依据是什么?
(2)试从进化的角度解释耐药率升高的原因。
(3)我国卫生部门建立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并要求医疗机构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例如,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应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请分析这一要求的合理性。
(4)人类不断研发和使用新的抗生素,细菌对新药的耐药性也在不断提高,二者之间仿佛发生了一场竞赛。作为这场竞赛的参与者,你可以做些什么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长期)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群岛化适应(或Ⅲ);物种
(3)③④
(4)负相关;长;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从而影响传粉;协同进化
解析:(1)适应辐射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即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2)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的13种地雀就是适应辐射的产物,根据题中的信息可判断该适应辐射属于群岛化适应(Ⅲ)类型,这13种地雀已经成为不同的物种,因此它们的存在体现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3)蝙蝠以回声定位捕食猎物,而灯蛾科昆虫能发射超声波使其失灵,该现象表现的是二者的协同进化,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①不符合题意;高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的山地植物,体型普遍矮小,叶片表面密布绒毛,该现象体现的是适应性,不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②不符合题意;各种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一盾皮鱼,两类生物分别生活于各自的水环境中,这是适应辐射现象,③符合题意;翼手目包括多种蝙蝠,有的吃花蜜和花粉,有的吃昆虫,还有的吸血和食鱼,这些蝙蝠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来的,属于适应辐射现象,④符合题意。故选③④。
(4)结合图示可知,熊蜂的体长与花冠长度呈负相关,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当体型大的熊蜂访问花冠长的花时,因受花冠口限制而导致熊蜂无法完全进入花冠内吸取花蜜,从而影响传粉。还有部分鼠尾草属植物的传粉媒介从蜂类向鸟类转变,这是植物、蜂类和鸟类在相互选择中协同进化的实例。
2.答案:(1)种群中有少数个体对杀虫剂具有抗性
(2)遗传;选择;生存斗争;基因频率
(3)更换杀虫剂的种类
(4)生殖隔离
(5)遗传(或基因)
(6)C
解析:解析:(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故害虫种群密度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
(2)由于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因此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选择作用,这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害虫种群中具有该药的抗性个体数少,而出现害虫大量死亡的现象。
(4)两个种群的甲虫可以交配并产生小甲虫,但小甲虫不育,说明了两种甲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5)甲虫种群基因型共有5种,反映了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
(6)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其次是Ee,说明在选择过程中,EE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少,而ee的个体会越来越多。故选C。
3.答案:(1)物种多样性;协同进化(或进化)
(2)可遗传变异(或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殖隔离;b
(3)Q~R;0.09;0.1
解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2)种群甲和种群乙之所以能进化成为物种1和物种2,一方面是因为两个种群均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些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是这些可遗传变异在[b]自然选择的作用下,有利变异得以保留,不利变异被淘汰,导致种群中控制这些变异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生改变,最终引起生物进化。两个种群各自进化,当二者之间产生[c]生殖隔离时,就进化为两个物种,因此物种1和物种2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由上面分析可知,b代表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分析图2可知,Q~R时间段内,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R时刻时,种群甲的亲代的A基因频率=0.9,a基因频率=1-0.9=0.1,则可计算AA=0.9×0.9=0.81,Aa=2×0.9×0.1=0.18,aa=0.1×0.1=0.01,这些基因型的个体自交后代F1中,Aa=1/2×0.18=0.09;若这些基因型个体2自由交配,则无论交配多少代,每一代中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均与种群甲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相同,因此可推知a基因频率=0.1。
4.答案:(1)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
(2)高度不育;遗传多样性
(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4)50%;有
解析:(1)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称为化石:共同祖先是指衍生出一群生物的祖先,它可以指一个特定的类群,也可以指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除研究化石外,还存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分子生物学。
(2)A、B两湖的隆头鱼(和)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属于2个物种。
C、D两湖的隆头鱼(和)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3)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属于多倍体,自然条件下多倍体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
(4)假定原来的个体总共有100只,那么AA有20只,Aa有S0只,a有30只,一年后AA,Aa的个体数量各增加了20%,a个体数量减少20%,此时AA为20×(1+20%)-24(只),Aa为50×(1+20%)-60(只),aa为30×(1-20%)=24(只),A的基因频率为(24×2+60)[(24+60+24)×2]×100%-50%;环境变化前C湖泊中隆头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黑色隆头鱼AA占20%, Aa占50%,浅灰色隆头鱼aa占30%,则A的基因频率A-AA%+Aa%-20%+1/2×50%=45%,A种群基因频率由45%变为50%,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5.答案:(1)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如图所示
(3)基因库;生殖隔离;
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A、B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4)70%;42%
解析:(1)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突变的利与害是看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
(2)甲岛屿食物匮乏,运动能力强的生物更容易获得食物,因此在该岛屿生活的昆虫种群中,翅越长的个体越容易存活,因此繁殖数代以后翅长与个体数量的关系为翅长越长,个体数量越多。
(3)若干年后,甲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A与乙岛屿形成的昆虫种群B再次相遇,但它们已不能进行相互交配,说明两种群的基因库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它们之间形成了生殖隔离。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有:A、B两种群发生的可遗传变异不同;A、B两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甲、乙两岛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不同等。
(4)最初迁入丙岛屿时,该昆虫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50×2+300)/2000×100%=70%,a的基因频率为30%,由于该昆虫个体进行自由交配,且繁殖力相同,所以繁殖3代以后A的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仍为70%,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6.答案:(1)从上表结果可知,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
呈正相关关系。
(2)细菌产生耐药性变异后,在药物的选择下,耐药个体生存和产生后代的概率增大,而耐药性变异是可遗传的,最终导致种群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耐药率升高。
(3)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说明该药物已经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一旦形成“超级细菌”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4)除非万不得已,尽量少使用抗生素,避免细菌耐药性的提高。
解析:(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2005-2008年,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逐年增加,某种细i菌对该抗生素的耐药率也逐年增加,二者呈正相关。
(2)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升高。
(3)当某抗菌药物的主要目标菌耐药率超过30%时,医疗机构及时将这一预警信息进行通报,可以提醒医生控制该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换用其他抗菌药物,避免主要目标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增强。
(4)不盲目使用抗生素,有利于降低细菌的耐药性,降低研发、使用抗生素的成本。
2第6章 生物的进化(选择题)
——高一下学期生物学人教版(2019)期末考前提分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生物的进化,只能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测。以下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推测其行为特点
B.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这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
2.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但是,枯叶蝶不能完全免于天敌的捕食,其天敌有鸟类、土蜂、胡蜂、青蛙等。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下列有关生物的适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枯叶蝶的形态结构及功能适合于其在一定环境中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枯叶蝶存在胡峰、青蛙等天敌,说明枯叶蝶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
C.枯叶蝶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定向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D.同株水毛茛,裸露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叶形的差异,也属于对环境的适应
3.如图表示同一种群经地理隔离后的两个种群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时刻该种群中个体的基因型全为Aa
B.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
C.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D.T时刻甲、乙种群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4.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在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的大熊猫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的B和b不能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
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性大熊猫的概率约为28.6%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5.某些植物在受到动物采食后所表现出的生物量、无性繁殖体或种子产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植物在食草动物的摄食作用下形成强化针、刺、钩等物理防卫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超补偿反应弥补了植物因食草动物采食而造成的营养和生殖损失
B.食草动物践踏植物残体及动物的粪尿可增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
C.动物采食不改变植物基因的结构,但可能诱导基因表达形成防卫反应
D.超补偿反应和防卫反应直接反映了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协同进化的
6.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引发了“从鱼到人”的演化史的舆论热议。朱敏院士团队通过对所发现的鱼类化石进行详细研究,发现了最早的有颌类的牙齿、头部、身体以及偶鳍的雏形,揭示了早期有颌类崛起的过程——最迟到4.4亿年前,有颌类各大类群已经在我国范围内出现,到了志留纪晚期,更多样、更大型的有颌类属种出现并开始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结合以上资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最早的有颌类可能是人与众多动物的共同祖先
B.从化石中提取的DNA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C.鱼类演化进程中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D.多种有颌类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导致了生殖隔离
7.研究发现,讨厌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嗅觉受体基因中出现了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变异,也就是DNA序列中单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化,当这类人接近香菜时,香菜所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让他们感受到肥皂味。研究发现,喜爱吃香菜与A基因有关,讨厌吃香菜与基因有关。据调查某地区人群中a基因频率为30%。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群中全部A和a基因构成了一个基因库
B.a基因频率较低是因为该人群中SNP发生得晚
C.香菜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会导致a基因频率逐渐上升
D.人口流动可能导致该区域的a基因频率改变,种群发生进化
8.蝗虫的体色有灰黄色和绿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多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多呈灰黄色。某科研小组分别在夏季和秋季对同一区域的蝗虫进行了调查取样,发现夏季蝗虫中绿色:灰黄色=90:10,其中绿色蝗虫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60%。秋季调查的蝗虫中绿色:灰黄色=10:90,绿色蝗虫中两种基因型个体所占比例不变(不考虑虫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叶片的草丛中,蝗虫体色的不同是蝗虫主动适应环境的结果
B.夏季该区域的蝗虫中,A基因的频率为63.6%,a基因的频率为36.4%
C.秋季该区域蝗虫的A基因频率不同于夏季
D.自然界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9.一种被称为Scaptomyza flava的果蝇居住在拟南芥上,其幼虫会以植物组织为食,不断消耗植物的营养;而拟南芥则会分泌出一种蛋白影响果蝇幼虫的消化系统,让它们行动变慢,甚至把它们杀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进化过程中,拟南芥和果蝇都是对方的选择压力,对彼此进行了定向选择
B.拟南芥能分泌有毒蛋白是在长期的捕食压力下发生定向突变的结果
C.果蝇与拟南芥相互“遏制”协同进化,故协同进化既可以是相互协作,也可以是相互抑制
D.合理利用不同生物之间的遏制关系进行生物防治,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10.高粱条螟的体色有黄色和白色两种,其低龄幼虫在高粱心叶内蛀食叶肉,致使叶片只剩表皮、呈窗户纸状,龄期增大则会蛀入茎内取食,使高粱形成枯心状,茎秆易折。科研人员研究了虫螨腈喷洒次数对高粱条螟的杀灭效果,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不同体色高粱条螟的存在,丰富了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B.由图可知,初次喷洒虫螨腈诱发高粱条螟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C.高粱条螟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必然导致基因频率改变
D.为减弱高粱条螟种群的抗药性,可将高粱种植区间隔分为喷农药区和不喷农药区
二、多项选择题
11.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三个岛屿相互隔绝),如图为刚迁入时和若干年后决定羽毛颜色的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若干年后,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上的种群朝着相同方向进化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12.如图为对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下降不可能达到零的原因是种群中存在抗杀虫剂个体
B.杀虫剂的使用可以定向诱导马铃薯甲虫发生抗杀虫剂突变
C.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定向选择作用,结果导致甲虫种群抗药性增强
D.使用杀虫剂会使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并繁殖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13.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体色由常染色体基因Al、A2、a三个等位基因控制。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l、A2、a进行全片段的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等位基因Al、A2、a构成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等位基因Al、A2、a中A2的片段长度最短
C.等位基因Al、A2、a形成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等位基因Al、A2、a的基因频率大小为a>Al>A2
14.图甲、乙是不同进化类型示意图,a、b、c、d表示不同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分析DNA序列或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等手段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
B.a、b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两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海豚和鲨鱼外表相似但亲缘关系较远,可用图乙表示
D.a、b之间及c、d之间有地理隔离,但没有生殖隔离
15.一种叫“沃尔巴克氏体”的细菌(简称W菌)通过胞内寄生引起胞质不亲和,从而阻止受精卵孵化进而调节宿主的生殖行为。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是茶树害虫尺蠖类的两个近缘物种,其分布区域部分重叠,灰茶尺蠖携带W菌而茶尺蠖不携带。通过多种组合的杂交实验,研究了W菌对这两种尺蠖类茶树害虫生殖隔离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分析或推测合理的是( )
亲本 茶尺蠖(♀) 茶尺蠖(♂)
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 不亲和 —
不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 亲和 —
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 — 亲和
不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 — 亲和
A.两种尺蠖之间能够产生后代
B.W菌通过影响灰茶尺蠖雄配子而阻止受精卵孵化
C.两种尺蠖之间能进行基因交流
D.雄性灰茶尺蠖携带W菌可能加速了两种尺蠖间生殖隔离的形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最直接的证据,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高等生物的胚胎发育一般是由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可以说明生物是由单细胞向多细胞进化的,即说明高等生物起源于单细胞生物,B正确;虽然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其结构基本相似,这可以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C错误;不同生物中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氨基酸,这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为进化学说提供证据,D正确。
2.答案:C
解析:通过自然选择,形态结构及功能适应环境的枯叶蝶才能存活,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枯叶蝶通过拟态方式适应环境,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其被天敌发现,说明适应具有相对性,B正确;枯叶蝶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同株水毛茛细胞的基因组成是一致的,但裸露空气中和浸在水中的叶形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环境不同引起的,体现了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3.答案:B
解析:分析两幅图可知,初始时刻,A的基因频率是0.5,a的基因频率也是0.5,但不能推断出群体中个体的基因型全是Aa;由图可知,T时刻甲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8,a的基因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0.2,a的基因频率为0.8,由于存在着自然选择,所以不能准确计算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所以二者杂合子基因型频率可能不同;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未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T时刻甲、乙种群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4.答案:D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题干分析可知,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性大熊猫的概率约为1/2×48%/(36%+48%)≈28.6%,C正确。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在雌性个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40%×40%=16%,因雌雄比例为1:1,则在整个大熊猫群体中,XbXb的基因型频率为1/2×40%×40%=8%,同理雄性个体XbY的基因型频率为1/2×40%=20%,D错误。
5.答案:D
解析:超补偿反应使植物生物量、无性繁殖体或种子产量增加,弥补了植物因食草动物采食而造成的营养和生殖损失,A正确;食草动物践踏植物残体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动物的粪尿可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植物的超补偿反应,B正确;动物采食不改变植物基因的结构,但可能诱导基因表达化学性强化针、刺、钩等物理防卫结构或积累次生代谢物等化学性防卫反应,C正确;共同进化包括多物种之间共同进化,超补偿反应和防卫反应是植物的进化,未能体现初级消费者的进化,所以不能说明植物与食草动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D错误。
6.答案:C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颌类扩散到全球,开启了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的进程,由此推测,最早的有颌类可能是人与众多动物的共同祖先,A正确;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从化石中提取的DNA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证据,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能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是自然选择,C错误;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不同,生物进化的方向有差异,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不同种群的有颌类基因库差异太大,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
7.答案:D
解析: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A错误;SNP发生的早晚与人群中A、a的基因频率不呈正相关,B错误;香菜所散发出来的醛类物质不会影响a基因频率,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8.答案:C
解析:不同季节的草丛中,蝗虫体色的不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夏季蝗虫中绿色:灰黄色=90:10,其中绿色蝗虫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60%,整个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为90%×40%=36%,Aa基因型频率为90%×60%=54%,aa基因型频率为10%,A基因的频率为36%+1/2×54%=63%,a基因的频率为1-63%=37%,B错误;依据上述计算方式计算,秋季蝗虫中AA基因型频率为4%,Aa基因型频率为6%,aa基因型频率为90%,则A基因的频率是7%,a基因的频率为93%,故秋季该区域蝗虫的A基因频率不同于夏季,C正确;自然界的种群中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
9.答案:B
解析:拟南芥和果蝇协同进化,两者都对彼此进行了定向选择,A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拟南芥不能发生定向突变,B错误。
10.答案:D
解析:不同体色高粱条螟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虫螨腈不会诱发高粱条螟发生抗药性变异,B错误;高粱条螟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C错误;将高粱种植区间隔分为喷农药区和不喷农药区,可减弱农药的选择作用,减弱高粱条螟种群的抗药性,D正确。
11.答案:AC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岛的鸟迁到乙、丙两岛若干年后,存在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协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因此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其天敌和无机环境协同进化,B正确;甲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丙岛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B基因频率逐渐降低,b基因频率逐渐升高,二者进化的方向不同,C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12.答案:ACD
解析:由于马铃薯甲虫种群中存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在杀虫剂的选择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会存活,因此曲线下降不可能达到零,A正确;马铃薯甲虫发生的突变是不定向的,杀虫剂的使用只是起选择作用,即将发生了抗杀虫剂突变的马铃薯甲虫筛选出来,B错误;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选择作用,这种选择作用是定向的,结果使具有抗药性的甲虫存活,不具有抗药性的甲虫死亡,甲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强,C正确;使用杀虫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使具有抗药性的个体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D正确。
13.答案:BD
解析:种群的基因库是指该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错误;对DNA分子进行电泳时,在自身所带电荷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片段长度短的电泳速度更快,距离点样孔更远,因此三个等位基因A1、A2、a中A2的片段长度最短,B正确;三个等位基因A1、A2,a的片段长度不同,其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基因频率的计算是指某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例,a的基因频率为8×2+31+35/100×2×100%=41%,同理可得A1的基因频率为32%,A2的基因频率为27%,因此三个基因频率的大小为a>A1>A2,D正确。
14.答案:AC
解析:可通过分析DNA序列或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等手段来判断物种间的亲缘关系,A项正确;a、b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项错误;海豚和鲨鱼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亲缘关系较远,但外表相似,可用图乙表示,C项正确;a、b、c、d表示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D项错误。
15.答案:ABD
解析:由题可知,茶尺蠖和灰茶尺蠖是茶树害虫尺蠖类的两个近缘物种,从表格中可知,茶尺蠖(♀)与不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是亲和的,说明受精卵可以孵化,A正确;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不能与茶尺蠖(♀)亲和,而不携带W菌的灰茶尺蠖(♂)能与茶尺蠖(♀)亲和,可推测W菌通过影响灰茶尺蠖雄配子而阻止受精卵孵化,B正确;判断物种间能否基因交流的主要依据为一个物种的基因在另一个物种体内能否正常表达,实验结果不能判断灰茶尺蠖的基因能否在茶尺蠖体内表达,C错误;雄性灰茶尺蠖携带W菌与茶尺蠖(♀)杂交的后代不能发育,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加速了两种尺蠖间生殖隔离的形成,D正确。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