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二自制第6课《外国诗歌四首》 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自制第6课《外国诗歌四首》 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2 22:2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3张PPT。外国诗歌四首《我一无所求》 《致大海》《底片》 《黑八月》 致大海我一无所求底片黑八月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外国
诗歌的特点,开阔眼界,提高诗
歌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知诗歌
的意象,体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丰富
诗歌阅读内容的同时,感受中外
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相互关系
学习重点:
感知诗歌意象,体悟诗歌感情
学法点拨: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感情脉
络,体味诗人思想感情。致大海普希金作者简介简介背景朗诵欣赏整体感知精华鉴赏拓展阅读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的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政治抒情诗《致大海》《致恰达耶夫》和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民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创作成就,对俄罗斯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 ——别林斯基“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高尔基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海洛夫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在奥德萨,诗人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海洛夫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简介背景朗诵欣赏 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一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高尔基曾说过“普希金好像在寒冷而又阴沉的国度上空,燃起了一个新的太阳,而这个太阳的光线立即使得这个国度变得肥沃和富饶起来。”读他的政治抒情诗《致大海》时,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___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
写__________________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
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
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
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
紧紧相连。三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____节十三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 诗人对自由的渴望最后两节写诗人_____________
诗人决心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不忘记大海 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
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
诗人对自由的______和_______,表现
诗人在_________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渴望苦闷残酷专制全诗具有______式的忧郁美哀歌这首诗以大海作为__________的象征自由精神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
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
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
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
照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同
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
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
延伸,这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
维流程。一、(题目略)普希金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
拜伦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
自由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整体感知致大海一(1--2):向大海告别——赞叹大海壮美二(3--13):
表达对自由
的渴望(3--7):要逃往海外,
懊丧失去自由。(8--13):追念两伟人,
表壮志难酬。三(14--15):为自由奋斗不息精华鉴赏1、理解下列诗句含义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
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
噢,大海!他曾经为你歌唱。 这一节是诗人歌唱自己最佩服的诗人拜伦,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渡海远征,为自己祖国所不容,客死希腊。拜伦一生为自由而呐喊,为正义而战,但他的悲惨结局使诗人悲愤至极,发出让大海“喧腾吧”“汹涌”,以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自由奔放的气势为死者而歌吧!2、《致大海》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表达了对大海的礼赞,赞叹大海的坦荡多姿、无拘无束、傲岸不羁,其实这正是诗人性格的写照。其次,作者还借讴歌大海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3、《致大海》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简析其作用 《致大海》通篇使用了象征手法,其中“大海”这一意象象征着自由奔放的精神。抒情主人公在对大海进行赞扬时,使用第二人称,即呼告的修辞手法。使用这一手法的好处是便于诗人与大海进行交流,抒发感情更加强烈、更加直接。拓展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阴郁的日子须要镇静。
相信吧,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一无所求泰戈尔作者简介基本解读整体感知精华鉴赏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的创作以诗歌为主,1913年以诗集《吉檀迦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另外的代表作还有诗集《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他对中国“五四”以后的新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熏陶了一批中国最有才华的诗人和作家,其中郭沫若、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基本解读 作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泰戈尔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他早期的诗以写“爱”为主题。这种“爱” 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景观。他的诗带有民歌的色彩,单纯,宁静,和谐。他善于选择小景小物,如黄鸟、羔羊、麦田、蜜蜂、溪流、挤奶的女人等,当他将这些乡村小景零零星星地摆在一起的时候,一种纯真和谐的乡间爱情便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我一无所求》正是这样的作品。我一无所求 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
倦意还逗留在黎明的眼上,露润在空气里。
 湿草的懒味悬垂在地面的薄雾中。
 在榕树下你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挤着牛奶。
 我沉静地站立着。
 我没有说出一个字。那是藏起的鸟儿在密叶中歌唱。
 芒果树在村径上撒着繁花,蜜蜂一只一只地嗡嗡飞来。
  池塘边湿婆天的庙门开了,
朝拜者开始诵经。
你把罐儿放在膝上挤着牛奶。
 我提着空桶站立着。

我没有走近你。
天空和庙里的锣声一同醒 起。
  街尘在驱走的牛蹄下飞扬。
 把汩汩发响的水瓶搂在腰上,女人们从河边走来。
 你的钏镯叮当,乳沫溢出罐沿。
 晨光渐逝而我没有走近你。2018/11/2520思考:1、诗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主要表现了什么?
2、 《 我一无所求 》 和《致大海》相比,格调上是否相同?
2018/11/2521
从景观的动与静的角度看,这里有静的自然景观和动的人的景观。
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是“我” ,一是“你” 。这一幕生活小景,发生于乡间恬静的榕树下。清晨,乡村的一切仍带着黎明时分的倦意,湿润的空气,薄雾中的嫩草,芒果树在村径上飘洒着繁花,蜜蜂在四周嗡嗡飞着。就在这样的情景中,“我”提着空桶子,看着“我”的女人挤牛奶。这是一幅近乎静态的美丽的图画。远处,湿婆天的庙门开了,朝拜者开始诵经;汲水的女人从河边走来,水瓶里发出泪泊的声响。这是动态的景观。动态也罢,静态也罢,这里只有客观的描摹而没有主观的诉说。2018/11/2522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是无需用言语的,一切自有一种和谐的空气流溢于四周。
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当诗人的感情移位于大自然的时候,周围的一切就莫不充溢着爱意。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
富有画面感和色彩感是泰戈尔抒情诗的一大特点。《 我一无所求 》 用优美的文笔写乡间的生活小景,诗中呈现着各种美丽而恬静的画面。2018/11/2523( 2 )问题探究
格调完全不同
泰戈尔的抒情诗多是一种平和、恬淡的田园诗,而普希金的诗是激情澎湃的抒情诗。
2018/11/2524 14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时已过午,竹枝在风中簌簌作响。
  横斜的影子伸臂拖住流光的双足。
  布谷鸟都唱倦了。
  我在路边行走,也不知道为什么。
  低垂的树阴盖住水边的茅屋。
  有人正忙着工作,她的钏镯在一角放出乐音。
  我在茅屋前面站着,我不知道为什么。
  曲径穿过一片芥菜田地和几层芒果树林。
  它经过村庙和渡头的市集。
  我在茅屋前面停住了,我不知道为什么。
  好几年前,三月风吹的一天,春天倦慵地低语,芒果花落在地上。
  浪花跳起掠过立在渡头阶沿上的铜瓶。
  我想着三月风吹的这一天,我不知道为什么。
  阴影更深,牛群归栏。
  冷落的牧场上日色苍白,村人在河边待渡。
  我缓步回去,我不知道为什么。
  拓展2018/11/2525十五  我象麝鹿一样在林荫中奔走,为着自己的香气而发狂。
  夜晚是五月正中的夜晚,清风是南国的清风。
  我迷了路,我游荡着,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我自己的愿望的形象从我心中走出跳起舞来。
  这闪光的形象飞掠过去。
  我想把它紧紧捉住,它躲开了又引着我飞走下去。
  我寻求那得不到的东西,我得到我所没有寻求的东西。
2018/11/2526泰戈尔的宇宙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泰戈尔哲学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印度的传统哲学认为,人的实质同自然实质没有差别,二者都是世界本质“梵”的一个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关联。
泰戈尔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重点放在“人”上面。对他来说,“人”是思想活动的起点。谈到人神的关系,他主张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但是在两者之间,他着重的是人;他主张,在人中才能见到神。
既然梵我合一,我与非我合一,人与自然合一,其间的关系,也就是宇宙万有的关系,就只能是和谐与协调。和谐与协调可以说是泰戈尔思想的核心,他无论观察什么东西,讨论什么问题,都是从和谐和协调出发。
他既然相信宇宙万有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所以他就喜欢使用“爱”、“互相依赖”、“互相关联”、“互信互助”、“协作”这样许多名词。他说,世界上的真象就是它的互相关联性。他看国际关系、印度国内的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东西文化的关系等等,都从这一点出发。在历史观方面,他主张,协调的手段是一切伟大文明的基础;异中求同是印度历史发展的基本原理;承认统一性,通过差别的消灭而达到和谐,是促进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教育方面,他主张顺其自然,不能加以桎梏。2018/11/2527
他特别宣传“爱”的福音。他说,“我们爱生命,实在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同这个大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 · · · · · 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逝。只有在爱中,统一与二元才不矛盾。爱同时是一又是二。只有才是动又是静。在爱中,得与失和谐起来”。他又说:“真正增强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进步的是协作和爱,是互信和互助。”在剧本 《 顽固堡垒 》 里,他通过正面人物达达泰古尔的嘴说道:“要知道我崇拜的是爱。”
但是泰戈尔也并不完全否认矛盾的存在,有时候他甚至还强调这一点。他说,小河流水遇到石头才能发出潺潺的流水声,否则也就只有沉默。又要和谐,又要流转不息,又要有一些矛盾,那么结果只能产生一种情况,用泰戈尔的术语来说,就是“韵律”。有时候,他也把“比例均衡”同“韵律”并列。只空洞地谈和谐,没有流转,没有高低之别、长短之别,也就无所谓“韵律”。只有流转,没有和谐,也无所谓“韵律”。只有这些条件具备,才产生“韵律”。在泰戈尔的思想中,“韵律”占极高的地位,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开宇宙奥秘的金钥匙。(摘自季羡林 《 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年版)
2018/11/2528整体感知我一无所求“我”——提着空桶站着“你”——正在挤着牛奶动静结合爱与自然融合精华鉴赏1、简要分析《我一无所求》中“爱”的主题 全诗由三节组成,出现在诗中的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一无所求,只站在林边树后”的“我”一个是“你”,一个正在挤奶的女人。只有客观描摹而没有主观诉说。诗人所要表达的爱,正融化于这幅乡间美景之中,爱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泰戈尔早期的诗,写爱也写自然,爱与自然融为一体,人成为自然的一种景观。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这首诗用质朴清新的笔调,描绘了一幅美丽和谐清新的乡村生活场景。黎明,青年偷偷地欣赏着榕树下挤奶的姑娘,她娴熟地工作着,动作优美,神情专注,形象圣洁,然而“我”却一无所求;当大地醒来,繁忙的一天开始了,姑娘工作也已经结束,可是我始终是“沉静地站着”, “没有走近”这美丽的姑娘……
在这幅印度乡村生活风俗画里,青年美好的情感没有结局,给诗笼上了一层甜蜜的忧伤。底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读诗品诗希姆博尔斯卡作者简介 希姆博尔斯卡,波兰著名诗人。1925年生,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对世界既全力投入,又保持适当距离,清楚地印证了她的基本理念:“看似单纯的问题,其实最富有意义。”出版的诗集有《我们为此而活着》《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和《结束和开始》等。“她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以1956年为界,希姆博尔斯卡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诗歌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和罪行,热情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和建设。后期的诗歌无论是题材、主题,还是形式和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态势,想象力更为丰富,也更富于哲理性和思辨性。其诗歌主题大多涉及人的生存环境和人与历史的关系,人在历史上和自然环境中的位置等重要问题。《底片》属于后期作品。读诗品诗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诗人特别注意了底片和其所反映的真实的事物在几个方面的对比:
A、黑白色的对比。真实世界是五颜六色的,反映到底片只有黑白色,产生一种奇妙效果,既真实又不真实。
B、左右位置的互换。底片左右刚好相反,而看底片的人很难知道哪一面是正确的。
C、鬼魂与活人的对比。真实世界生动的人物到了底片中,感觉就像鬼魂一样。整体感知底 片底片的背景底片中景物底片中的人天空
乌云
太阳(黑) 樱桃树
(白枝黑花)黑脸、灰手
(鬼魂印象、
活人姿态)内心感觉

真实世界
的对比重点诗句赏析思考:既然“不能期望他的回答”,为什么还有问候与提问? 对着底片,“我”感悟到底片上的像鬼魂一样的影像实际是活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正是这种与自我相关的感悟引发了“我”对“底片”的问候和提问。可以看作是自言自语,自言自语是不需要回答的。小结: 本诗采用白描和独白的方式,通过对比,模糊了真实与虚假的界线,将内心感觉与真实世界融为一体,因而有了提问和问候,这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向自己的问候与提问。心灵的自我沉思借底片这一独特的客体找到了一种表达方式。 第一部分(1——5节)写“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 第二部分(6——8节)写太阳出来后,诗人欣喜无比的心情,表达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纳。层次结构黑八月沃尔柯特作者简介读诗品诗整体感知精华鉴赏作者简介 沃尔柯特(1930—— ),圣卢西亚诗人。主要作品有《海滩余生》(1965)《海葡萄》(1976)《星苹果王国》(1976)《幸运的旅客》(1984)《仲夏》(1986)长诗《另一生》长诗《荷马》(1990)。199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沃尔柯特身圣卢西亚诗人。他有英国、非洲和荷兰血统,会英语、克里奥耳英语和克里奥耳法语(本地土语)以及西班牙语,使用英语写作。他在多种文化交叉错杂的环境下成长,然而他的国家——1979年才获得独立的国家——没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使沃尔柯特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分裂”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作家作品与时代背景 他是一个富有爱心的诗人,尽管异化主题和“海滩”主题贯串在他的诗中,但他的诗同时又有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里力,使人得以“海滩余生”。《黑八月》即是这样一首诗。
在诗风上,沃尔柯特是传统诗与现代诗相结合的诗人,他不随俗,当诗趋于“反诗”而显得艺术性“式微”之际,作为“边缘诗人”的沃尔柯特自行其是,独树一帜地表现出丰富华美的诗风。 《黑八月》通过对“黑八月”的雨季的描述,反映一种生活的厚实感和韧性的生命力。谋篇立意 第一部分(1——5节)写“黑八月”的雨水和“肿胀的天”,“一切东西都进了地狱”,大家都在盼望着太阳。 第二部分(6——8节)写太阳出来后,诗人欣喜无比的心情,表达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纳。层次结构黑八月雨水成灾太阳不出来——爱上黑的雨白的山表达对生活宽厚的接纳结构示意1、诗人为什么说“爱这阴暗的日子,这冒汽的山,充满嗡嗡闲话的蚊子的空气,和啜饮苦药”?表达了他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态度,对逆境坦然接受、积极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重点语句鉴赏2、最后一节诗有什么深意?
最后一节是诗的升华,反映了诗人的生活态度,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给人以安慰,而是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对逆境坦然的接受、积极的面对,而有这种态度才能够更加珍惜美好的事物。1、反复诵读,想一想此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如诗人想像太阳的方式很奇特,拟人化的太阳非常有性格,说“他”像一个小姑娘,不管“山岭冒烟”还是“河流泛滥”,她都“抱窝不出”,“躲在房间里赏玩古老东西”,而这些“古老东西”里竟然还有“我的诗”。太阳出来了,诗人用了非常亲切、温馨、华丽的词句,如“体谅的眼”、繁花的额“、雨的珠帘”等,表达诗人见到太阳后欣喜无比的心情。品味语言2、《黑八月》有诗画合一的特点,请结合全诗浅析。 三行为一段,反映一种形式上的对称,造成一种奇特的效果,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诗的韵味,且诗歌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如黑的雨,白的山,还有明丽的太阳等,追求一种诗画合一的境界。读诗品诗 《黑八月》题目中一个“黑”字,给读者视觉上以强烈的刺激,作者以“黑八月”来指代生活中所有黑暗的日子。
诗歌抒写了主人公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从前只爱光明的日子,现在也爱如八月一样黑暗的日子。表达出对生活宽广深厚的接受。整体感知雨季——厌恶——学着
去爱——学会去爱
太阳——盼望——出现——
始终如一的爱黑 八 月坦然地接受
积极地面对精华鉴赏 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浓郁的热带气息,色彩鲜明,追求诗画合一。语言多姿多彩,将夸张、比喻和比拟等修辞手法使用得出神入化,想象特别、描写新奇、抒情真挚,使人可见、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