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一、说教学理念
1、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1、内容分析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第一个知识点,属于《图形与空间》知识板块内容。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既是学生学习测量的开始,也是学生初次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同时它为后面学习分米、毫米等其它长度单位作准备。所以说上好《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这堂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课题是西师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我依据《新课标》对小学低段的认知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同时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掌握长度概念,感知物体的长短,认识直尺上的刻度线,为第二课时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材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在测量活动中,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2、是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概念; 3、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概念,并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将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指导实际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水平,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观念。
难点:使学生能正确的使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储备情况,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三、学情特征分析
《用厘米做单位量长度》是学生首次接触长度单位,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长度有零散的、初步的感观,但没有概念化、系统化的认知,本课时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会用厘米做单位量物体长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搜集与长度有关的图片和事例,作为教学中的引导语;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通过多媒体直观生动的教学,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
4、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感知、操作、探究等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去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网络查找与本课相关的知识内容、制作与本课教学相关的电脑课件(PPT)、直尺、三角板、卷尺等。
学生课前准备:课本、作业本、草稿本、纸条、直尺、三角板等。
(一)创设情境,凸显冲突,揭示课题
首先:我展示一本破烂卷脚的数学书,看到这本书你想说点什么?
(唤起学生保护书本意识,产生想买书套的欲望。)
六、教学过程设计
紧接着我出示一个很大的书套,这个书套行吗?显然不行,(太大了),再出示一个很小的书套,这个行吗?(太小了)。
1
2
怎样才能买到合适的书套呢?测量数学书有多长,多宽的现实问题,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学生眼前,学生不由得产生了测量数学书长宽的强烈欲望。你能自己想办法知道数学书有多长多宽吗
(提示学生用固定长度的东西测量,并演示测量方法。)
提出疑问,探索解决办法
学生自己动手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分享测量的结果,出事了,出大事了,同样的数学书,可咱们得到的长度大不相同,为什么呢 再一次将学生带入了沉思,通过思考之后发现原来是测量工具不一样(铅笔、小棒、纸条)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怎么给售货员阿姨说呢?看来呀,咱们必须使用同样长的测量工具测量。人们才能很好的交流,要不然就会出大事,这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这样通过再现生活情景,产生实际问题,引出了学生认知冲突,找到原因之后,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之后,我顺势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特别指出我们小学生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直尺。
常见的测量物体的长度工具
测绳
皮尺
卷尺
钢尺
三角尺
直尺
(二)观察直尺,学习厘米
首先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手中的直尺,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后向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当学生汇报直尺上有数字的时候我顺势引导这些数字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呢?(从小到大)谁排在最前面?(0)0表示什么意思呢?(没有)0确实表示没有。0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呢?(起点)老师还是不知道起点是什么意思?学生脱口而出起点就是开始的地方。
表示起点
0
这些数字我们称为刻度。
仔细观察,直尺上还有什么?
(线段)这条线段和这条线段有什么不同?(一条长一条短),告诉孩子们这些长长短短的线段叫刻度线。0所对的刻度线叫0刻度线。仔细观察这些长线段和这些短线段还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相邻的两条长线段之间的格子大。相邻两条短线段之间格子小,告诉孩子1大格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0 刻度
1厘米
0
1大格
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刻度线 。
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
(1大格)
再仔细观察,直尺上还有什么?
继续观察直尺上还有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很快找到还有字母cm,“同学们知道cm是什么意思吗?全世界的人们都用cm来表示厘米,1厘米就可以写成1cm ,这样巧妙地简明地教会了孩子们cm是国际长度单位。
在直尺上认识了一厘米,你能从学具盒里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放在直尺上比一比,让学生验证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你能找到身体的那一部分大约长1厘米吗?注意纠正是手指的长度还是宽度;再让孩子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是1厘米?
1 厘米 = 1 cm
这样通过找一找,比一比,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判断,1厘米长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彻底的建立起来了,愉快而有效的完成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1厘米有多长?
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cm
(三)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首先我让先让学生估计纸条长几厘米,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紧接着小组合作,我量你看,你量我看,相互探究,相互学习;想一想: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小组推荐1个同学上讲台向大家展示交流是怎样测量的。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全班学生纠错,指正,并说说该怎样测量。
引导孩子们总结出测量的方法:一平(物体与直尺一样平),二齐(物体的一端与0刻度对齐,三读数(物体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之间互相指正,互相学习 ,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
( )
×
错误方法2、零直尺没有与物体边缘重合——不平
怎样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 )
×
错误方法1、零刻度线没有与物体一端对齐——不齐
√
( )
正确方法 一平,二齐,三看数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测量方法,我选用了以下巩固练习:
一是强化辨别:判断正误。咱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的测量方法对吗?指明孩子回答,并要追问为什么?让孩子说说理由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是基础练习:读出长度。(课件出示两个读数题)咱们来看看下面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呢?指明孩子回答。
三是拓展延伸:巧用断尺。老师的直尺断了,你知道这张纸条长多少厘米吗?根据孩子的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问答得出没有0刻度时测量物体的方法。
这道变式题目的设计,既能强化一般的测量方法,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同时,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得到了培养
活动一、想一想: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活动:
活动二:你知道这张纸条有多长吗?
3cm
长( )cm
7
长( )cm
4
你会填吗?
教学流程图:
八、帮助和总结
这样,与教学开端遥相呼应,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帮我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1、这节课学你到了什么?
2、通过回顾及时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进行回忆,强化记忆,巩固知识点。
3、课外拓展:
同学们能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课前的问题吗?数学书到底有多长有多宽呢?自己动手量一量。能买到合适的书套了吗?祝贺你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课后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2、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五、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1厘米可以写作1cm
测量时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
这节课我的教学坚持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这一教学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了学习数学的快乐,有效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