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杜甫诗三首》同步练习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造化钟神秀(聚集)
B.家书抵万金(值,相当)
C.浑欲不胜簪(混乱)
D.二男新战死(最近)
2、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出处:21教育名师】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21cnjy.com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来源:21cnj*y.co*m】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精段赏读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对下列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形象。www.21-cn-jy.com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21·世纪*教育网
C“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
D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2·1·c·n·j·y
3、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4、诗的最后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豪情壮志?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4.“烽火连三月”中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烽火”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
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6、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2-1-c-n-j-y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www-2-1-cnjy-com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21*cnjy*com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于纸面。21教育网
(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 ( http: / / www.21cnjy.com )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版权所有:21教育】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为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2、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说明战争之惨烈:___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3、本段文字正面描写老妇人“致词”,层层诉说、凄苦至极,侧面写“________”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揭示主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5、老妇人被抓走了吗?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6、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安史之乱”,这是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应用
1.C
2.B
3.(1)唐 子美 诗圣 诗史 《杜工部集》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独与老翁别
4.(1)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城春草木深 恨别鸟惊心
(3)妇啼一何苦
(4)如闻泣幽咽
5.(1)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
(2)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3)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4)活着的姑且活着,死了的永远完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杜甫诗三首》教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望岳》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 ( 21世纪教育网 ),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21cnjy.com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2、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 望》
(三)战乱流离时期 “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21*cnjy*com
(四)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背景简介:
《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是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南一带漫游,结识了不少朋友。这首诗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四、听读课文:
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4、借助工具书,弄懂重点字词意思
五、整体感知:
1、首句诗人是如何突出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2、颔联是怎样突出泰山高大形象的?“割” 字妙在何处?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 ( 21世纪教育网 ),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泰山北南两面,一阴一阳,一昏一亮,反差强烈。【来源:21cnj*y.co*m】
3、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处:21教育名师】
4、尾联化用孔子的名言,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有什么深刻含义?
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深刻的涵义:它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版权所有:21教育】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望”为线索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高大秀丽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远望、近望、细望、展望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朝气蓬勃,抱负远大。
5、找出名句并赏析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尾联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登临绝顶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愿望。蕴含哲理,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七、课堂小结:
《望岳》(首联、颔联)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颈联、尾联)也写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主旨: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八、写作特点: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春望》
一、听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21教育网
二、诗意理解: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首联:国都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www.21-cn-jy.com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颈联:作者思念家人 )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尾联;作者叹息衰老 )
三、整体感知: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探究: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 ( 21世纪教育网 ),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以乐景写哀情。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五、课堂小结:
《春望》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www-2-1-cnjy-com
六、课堂延伸: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第三课时《石壕吏》
一、背诵前两首,导入新课,介绍《石壕吏》相关常识。
1、学生齐背《望岳》《春望》。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
2、写作背景简介。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2·1·c·n·j·y
3、这是一首古体诗,叙事诗。
二、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3、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4、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叙事诗。 《木兰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四、研读赏析: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总括全文事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开头四句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3、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怒 啼 哭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4、“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5、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21·cn·jy·com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21·世纪*教育网
四、课堂小结:
本诗1---4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点。5---6句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7---20句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最后四句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2-1-c-n-j-y
五、拓展延伸: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六、板书设计:(见课件)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课后练习二、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5杜甫诗三首 导学案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名、字、号及作品。
2、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3、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
4、领会风格,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导学重点:了解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风格变化。
导学难点:揣摩品味一些精妙的或广为流传的名句,培养初步的鉴赏分析能力。
导学时间:1课时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因为曾做过工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工部”。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 ( 21世纪教育网 )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21·cn·jy·com
《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二、自主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岱( )宗 曾( )云 决眦( ) 搔( ) 簪( )
逾( ) 邺( )城 老妪( ) 幽咽( ) 戍( )城
2、填空。
(1)律诗四联,分别是是:首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石壕吏》从形式分为五言________;从表达方式看是__________,《石壕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吏”。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合作探究:
(一)《望岳》
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选角度对这两句进行赏析。
4、望岳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二)《春望》
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破”“深”用得好,试赏析。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什么手法?
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6、春望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三)《石壕吏》
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 ( 21世纪教育网 )解这句话?
3、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5、《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二、略
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石壕吏》
1、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21教育网
2、对偶;“小吏大声呼喝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
4、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21cnjy.com
5、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6、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8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43张PPT)
杜甫诗三首
荆门市京山县石龙中学:陈光荣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代表作品:《前出塞》 《咏怀五百字》《北征》《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望岳》
(二)长安十年时期《哀王孙》《春 望》
(三)战乱流离时期 “三吏”:《石豪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漂泊西南时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诗歌创作历程
望岳杜甫
《 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是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南一带漫游,结识了不少朋友。这首诗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这首《望岳》诗是杜甫落第后往游齐、赵时所作,当在开元二十四、二十五年间,和《登兖州城楼》诗写作年代相近。杜甫的父亲杜闲这时官兖州司马。可能当时急于省亲,来不及登泰山,所以写了《望岳》。入山作微观,有时还不如在山外作宏观。苏轼咏庐山诗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慨叹。这首诗就是从宏观角度对整个泰山作审美观照的。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fú
zì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绵绵不尽之意。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1、首句诗人是如何突出泰山的高大形象的?
小结: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聚集在这里
“割”字炼的极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小结: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泰山北南两面,一阴一阳,一昏一亮,反差强烈。
2、颔联是怎样突出泰山高大形象的?“割” 字妙在何处?
层云升腾,跳荡心胸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小结: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颈联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定要登上顶峰 ,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4、尾联化用孔子的名言,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结: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有深刻的涵义:它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1、这首诗以哪个字为线索
2、本诗写出了泰山的哪些特征
3、从哪些角度写山的?
4、从泰山的形象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形象
5、找出名句并赏析
“望”为线索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细望,尾联极望。
远望、近望、细望、展望
朝气蓬勃,
抱负远大
高大秀丽
赏析:尾联写作者由仰望泰山而产生登临绝顶的愿望。蕴含哲理,洋溢着诗人蓬勃的朝气,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
(首联、颔联)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颈联、尾联)
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主旨: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望岳》
1、气象雄伟,意境深远。
2、托物言志,气魄非凡。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
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
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
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
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首联:国都被毁坏到了无余人、无余物,忧国忧民 )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移情于物,感时伤世 )
(颈联:作者思念家人 )
(尾联;作者叹息衰老 )
1、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课本注解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
以乐景写哀情。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并无本质区别。
《春望》
第一层(首联、颔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
第二层(颈联、尾联):写心念亲人的离愁,和忧国、伤时、思家的沉痛。
《春望》写于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答:惊喜万分,归心似箭。
2、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1、假如以“家书抵万金”为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杜 甫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遭受安史之乱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最为著名。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
《无家别》
石
壕
吏
杜甫的《三吏》、《三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与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
叙事诗。
《木兰诗》。
诗人夜投石壕村,看到官吏捉人的故事。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1、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齐读第一节)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总括全文事件
2、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疑问:差吏抓壮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
3、哪几个词写出了差役怒呼、老妇哭啼的情景?
呼 怒 啼 哭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写故事的展开。在差役怒呼、老妇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
总领下文对话
4、“听妇前致词---”一段都是写妇人的语言.老妇致词说了哪些家事?诗人是怎样知道的?
一家三男被征 二男新战死 寡媳衣不遮体……
听妇前致词
(齐读第三节)
5、老妇一家三男被征,说明了什么?三男已死二男,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兵役之苛酷及战争之惨烈。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地去了。可见战争使百姓民不聊生。老妇希望以自家处境来博得差吏的同情,高抬贵手。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故作恳切,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6、“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 “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
(齐读最后一节)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骚乱终于停息,在死寂一般的深夜,仍听到抽泣之声,也许是寡媳在哭泣,也许是更多的人在哭泣。诗人第二天天明上路时,只跟老翁告别。一夜之间,经此巨变,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照应开头,写出事件结局与诗人感受。
分三层:①(前六句)写老妇诉说儿子情况,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②(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③(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手段狠毒,黑夜突袭)
(横蛮气势、悲凉境地 )
(悲惨遭遇 )
(暗示老妇已被差役抓走)
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
1、内容:
前两者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
2、体裁:
《望岳》、《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
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有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像律诗,但由于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三男邺城戍
怒 苦
石壕吏 老妇“致词” 室中更无人
(暗写) (明写)
请从吏夜归
揭露残暴
同情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