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时练习(含解析)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9 12:2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一、 选择题
1. 据《史记》记载,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把原有的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等官吏;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这一举措(  )
A. 被各诸侯国普遍采纳实施 B. 说明宗法制开始走向崩溃
C. 标志着秦国君主专制的确立 D. 有利于秦国中央集权的形成
2. (2023南通如东开学考试)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市易法、青苗法参考了《周礼·泉府》,保甲法参考了《周礼》的乡遂、比闾和什伍制度,为此还编纂了《周礼新义》。王安石的这些做法体现了(  )
A. 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 B. 重建礼制的理学观念
C. 理财为先务的制度设计 D. 以文治国的立国政策
3. 某校高一史学社的同学展开了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
B. 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
C. 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
D. 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4. 南宋思想家叶适对某一历史事件有如下评价:“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该历史事件是(  )
A. 商鞅变法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王安石变法 D. 庆历新政
5. (2023南阳六校期中)1581年,张居正对赋役制度作全面改革。以州县为单位,将原来以各种方式分别征收的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在一起,按田亩计算折收白银。这一改革出现的背景是(  )
A. 租庸调制弊端凸显 B. 白银流通量的增加
C. 人头税的彻底废除 D. 社会秩序走向稳定
6. (2023南宁开学检测)梁启超回忆说:“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张之洞对《时务报》大力支持,规定将《时务报》按期寄送湖北全省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报费由官府支付。材料反映了(  )
A. 政治变革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
B. 《时务报》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
C. 洋务派成为支持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
D. 甲午战争失败推动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7. 1904年12月,《时报》刊载评论:“今日中国之言革新者,不论保守党、进步党、急激党,莫不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即就教育而论,不论官立学堂、民立学堂,莫不公认师范为当今唯一之急务矣。”这反映了清末(  )
A. “新政”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
B. 各政治派别均主张兴办官立学堂
C. 废除科举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D. 时代变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
8. 下表所示的内容为中共八大决议概要(部分)。这反映出当时(  )
中共八大决议概要(部分)
领域 概要
经济 总结经济建设经验,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政治 创新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集体领导,设立中央书记处以实现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
文化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强调对西方先进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创新发展
A. 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中共八大的主题
B.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C.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得到全面贯彻
D. 中国共产党全方位探索中国道路
9.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代表团访问中国,美方代表向中方提出合资经营的方案,中方代表的反应是:虽然感到新鲜有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中方谈判代表李岚清回忆说,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这表明当时中国(  )
A. 对西方国家怀有敌视态度 B. 思想解放问题任重而道远
C. 实施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D. 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
10. 下列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与结论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农民得以成功脱贫致富
B 1980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打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C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推动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出现
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
二、 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5年10月,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翰林院编修江标任湖南学政后,改革长沙校经书院,以新学教导学生。1897年4月,江标创办了《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1897年下半年,主张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
1897年,时务学堂创立,开启全省新式学堂创办之风。1898年2月,带有救亡性质的南学会成立。同年3月,谭嗣同、唐才常集资的《湘报》创立,内中多有宣传维新变法、民权之说。当时湖南还设立了课吏馆、保卫局、武备学堂,维新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王栻《维新运动》
(1) 据材料,概括湖南维新运动中所采取的措施。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湖南维新运动兴盛的原因。
【答案解析】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 D 解析:据材料“县令等长吏可以随时由国君任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县令完全听命于国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材料“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反映的是郡县制在秦国的推广,并未体现被诸侯国普遍采纳,排除A项;材料“把原有的乡、邑、聚等合并为县;县令为一县之长,下设县丞、县尉等官吏”体现的是国家行政机构的变化,无法判断宗法制的变化,排除B项;“商鞅变法普遍推行县制”属于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君主专制的措施,排除C项。
2.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变法期间制定的政策以《周礼》为参考,借助复古以减轻变法阻力,创新现行制度,即复古以革新的政治策略,故选A项;材料“希望通过变法使国家体制‘返璞归真’”说明王安石参考《周礼》的主要目的在于变革国家体制,而非重建礼制,排除B项;保甲法是地方上的基层自治组织,与理财无关,排除C项;“以文治国”是指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手段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的手段,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3. A 解析:据材料“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可知,其共同点主要和改革有关。战国时期,秦王采取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重农桑、奖励军功、实行统一度量衡制度和建立县制等发展策略,实现了秦国的富国强兵;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是一场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政治改革运动;明神宗时期的张居正改革,旨在挽救明王朝、缓和社会矛盾,在政治、经济、国防等各方面进行的一场变法革新运动,故选A项;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改革旨在巩固统治,属于政治领域,“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一般用来形容与外来侵略势力对抗的精神品质,排除 B项;三位历史人物的改革均不是在近代,排除C项;“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D项。
4. B 解析:据材料“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B项。
5.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税合并在一起,折收白银,这说明白银流通量增加,故选B项;租庸调制弊端凸显是两税法推行的背景,排除A项;人头税彻底废除是在清朝,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社会秩序动荡,排除D项。
6.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务报》是维新派创办的宣传变法、挽救民族危机的报刊。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时务报》“一时风靡海内”,反映了时人积极了解变法为国家谋求出路、挽救民族危机的探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失败后,政治变革并未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如地主阶级就不支持变革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时务报》成为救亡图存的主要阵地,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洋务派成为支持维新变法的主要力量,排除C项。
7. D 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的中国,各界人士均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重视教师的培养和作用,这反映了时代变革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故选 D项;《时报》的评论和各界的认识不能说明清末新政以教育改革为第一要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第一要务,排除A项;材料“不论保守党……公认教育为当今唯一之问题矣”说明各政治派别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而不是均主张兴办官立学堂,排除B项;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8.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共八大上,中国共产党主张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进行改革或创新,反映了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方位探索,故选D项;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排除 B项;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与1956年的中共八大时间不符,排除C项。
9. B 解析:材料“当时对搞中外合资经营‘一是不懂,二是不敢’”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行彻底的思想解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故选B项;当时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缓和,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并未答应美方提出的合资经营的方案,这与外交政策无关,排除C项;中国并未同意合资经营的方案表明当时中国并未尝试改变单一所有制结构,排除D项。
10. B 解析:据材料“1980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农民尚未全部脱贫,排除 A项;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企业是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
11. (1) 措施:开办实业;创办报纸;传播维新思想;引进新学;培养新式人才。
(2) 原因:地方官员积极推进;开明士绅支持;维新人士聚集;近代工业(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族危机加重的刺激(清政府统治衰落)。
解析:(1) 措施:据材料“开始兴办矿务。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可得出,开办实业;据材料“江标创办了《湘学报》,主要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可得出,创办报纸,传播维新思想;据材料“主张民权思想的黄遵宪出仕湖南,推荐梁启超到湖南讲学。稍后,湘籍人士谭嗣同也回到家乡”可得出,引进新学;培养新式人才。(2) 原因:据材料“陈宝箴就任湖南巡抚,随即在当地设立矿务总局”可得出,地方官员积极推进;据材料“他还与地方绅士合作开办了几家近代工厂”可得出,开明士绅支持;据材料“一时之间,维新人士云集湖南”可得出,维新人士聚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南维新运动的兴盛还与近代工业得到发展、民族危机加重的刺激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