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考假期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高考假期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9 12: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选择题
1.香料是中世纪后期西欧最贵重的物品之一,其消费者主要是西欧贵族和教会。当时,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用于交税、交租、还债等。这一历史现象( )
A.进一步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 B.表明欧亚陆路贸易通道不畅
C.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反映了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
2.考古工作者在福建浦城的先秦古墓群中发掘了一批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造型和工艺都与浙江出土的青铜器极为相似。此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 )
A.闽浙商贸的频繁往来 B.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
C.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备
3.据《史记》记载,乌氏(今甘肃平凉市)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让其位同封君,列朝议事。这则材料可以佐证秦代(  )
A.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 B.政府鼓励民众经商贸易
C.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并存 D.畜牧业为国民经济基础
4.公元前123年,汉武帝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东汉王朝“始通博南山道,渡澜沧水”,并与缅甸的掸族有了经济文化来往,又通过缅甸经印度入大夏。材料表明两汉时期( )
A.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 B.开辟了西南道的商贸生命线
C.首次全线贯通东西丝绸之路 D.使西南丝绸之路得以扩展
5.在古代的中西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
A.东西方的交通渠道很不畅通 B.自然经济长时间没有根本改变
C.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 D.手工业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6.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后来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其辖区从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大地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当时的果阿被称“东方的罗马”。果阿的变迁折射出( )
A.印度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 B.大帆船贸易航线的开辟
C.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 D.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
7.有学者研究发现:美洲本土没有出现过“车”。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 B.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
C.殖民入侵打断了美洲文明进程 D.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
8.10世纪时,威尼斯港的活动已达到异乎寻常的规模。因有利可图,威尼斯人也同穆斯林做生意。威尼斯人建造的圣马可基督教堂正门上方的装饰拱顶亦具有明显的伊斯兰风格。这主要说明( )
A.伊斯兰教在欧洲广泛传播 B.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C.威尼斯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D.宗教之间的关系逐步融洽
9.14世纪中叶,中国青瓷、青白瓷等成为出口东南亚、西亚和东非市场的主要瓷器种类。16世纪晚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青花瓷在陶瓷贸易中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材料主题是( )
A.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地理大发现 B.中国航海技术落后于西方
C.全球贸易网络形成与瓷器发展 D.技术进步推动欧洲近代化
10.上海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这里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11.据《阿拉伯通史》记载,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和丝绸,有从印度运来的香料,有从中亚细亚和突厥运来的宝石和奴隶,有从俄罗斯运来的蜂蜜,有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这表明在当时( )
A.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 B.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
C.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 D.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
12.在13世纪以后,中东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宫廷画中均能在显要位置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同样,从16世纪开始,在欧洲许多油画作品中也能看到瓷器的影子。这说明以瓷器为载体的海外贸易(  )
A.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B.使中国成为近代世界贸易中心
C.改变了欧洲人的生活习惯 D.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
13.16世纪初,海洋贸易兴起后,伊朗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保持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又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这使得伊朗就像一个“两边开口的钱袋子”。这反映了( )
A.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 B.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
C.商品和货币世界性流动的增强 D.欧洲列强争夺商路斗争日趋激烈
14.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15.18世纪中期,英国在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的推广下,下午茶形成一种风尚,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大众,当午后钟声敲响四下,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家中或走进咖啡吧或茶室来喝一杯茶。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民主政治完善的需要
C.英国工业革命完成 D.世界贸易的较大发展
16.英国史学家马克辛·伯格在其著作中写道:“17、l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由此可知,当时( )
A.东方文化在欧洲成为主流 B.中国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C.商品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 D.欧洲社会生活水平低下
17.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人们喝它容易引起饥饿。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是因为这种茶比牛奶和麦芽都便宜,并且其中的糖分具有提神作用。对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 世界市场初步建立使茶叶进入欧洲市场
② 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③ 糖的“加盟”使英国饮茶群体更加广泛
④ 饮用加糖的茶成为工人阶级的身份象征
A.① ③ ④ B.② ③ 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8.18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海外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B.光荣革命消弭等级差别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9.中俄“万里茶道”开始兴盛于17世纪。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由茶园、工厂、古道、码头、集镇、会馆、海关、银行、寺庙、宅院等遗存构成的系列遗产整体。这表明“万里茶道”见证了( )
A.“丝绸之路”兴盛 B.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C.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D.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20.据统计,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为,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这两类商品贸易额都增加了2倍多。材料旨在说明( )
A.世界经济多中心和均衡化 B.英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
C.工业国与农业国差距消失 D.科技是世界经济最强动力
21.当今全球贸易中,西方的文娱产品如电影、文学、艺术等,源源不断地涌入非西方国家。更主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这说明( )
A.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B.文化交流导致文化民族性丧失
C.贸易发展带来文化扩张 D.西方以经济交往掩盖文化侵略
22.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会展法》,确立了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并授权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参加世界各类艺术节、运动会、工业及商业展会等。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渗透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 B.应对苏联文化的宣传攻势
C.满足美国民众的精神需求 D.缓和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23.20世纪50年代晚期,四个来自英国北部港口城市利物浦的年轻人理解了美国的摇滚乐,并将他们本地的音乐风格掺入其中,由此改造出了不仅在欧洲,而且在美国流行的音乐,这就是披头士乐队;当麦当劳在20世纪60年代抵达欧洲时,也为吸引新市场的不同口味而对其快餐的成分做了微妙的改变。这主要说明(  )
A.文化的一体化特征 B.欧洲文化的美国化
C.文化碰撞的相互性 D.美国文化的欧洲化
24.有学者认为,虽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整残了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面对经济危机,各国不再采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关系日趋缓和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广泛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长安的整个规划和结构表现出唐朝对社会的严密控制,城市的规模和壮丽体现了唐王朝的力量和财富。……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
——摘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史记》曰“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何国卫《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技术基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都长安在当时的地位。结合所学,从古代东西方交流角度,概括丝绸之路的象征性意义,并指出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所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所学,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
材料二 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15年起,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个。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出现了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该茶炊的用具由铜制成,工艺精美,茶碟别致。贵族们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用时嘴唇须咂咂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俄国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夸张做作,而且也学习西欧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
——摘编自沈立新《略论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等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入侵的日益加剧,外来茶叶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茶叶产量较少,出口价值下降,许多茶叶产业趋向萧条,至濒临破产,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20世纪上半叶,世界大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大的问题。虽然中国茶叶在近代社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冲击,但在问题的背后,茶叶的对外出口在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及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张明《对近代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俄国茶文化繁荣的表现并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茶叶经济效益降低的原因,并分析中国茶叶持续对外出口的作用。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人们常用古老的法国谚语‘贵如胡椒’来描述某件商品很贵重,有钱人被戏称为‘胡椒袋’”“价值最高时,香料甚至与黄金同价,可以充当货币”可知,中世纪的西欧香料奇缺,价格昂贵,而香料的来源主要是东方,说明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B项正确;材料表明由于东西方商路不畅,造成西欧香料奇缺,与提升教会和贵族权威无关,排除A项;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不畅,推动了西欧探险家开辟新航路,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表明由于东西方商路不畅,造成西欧香料奇缺,没有反映欧洲城市经济的活跃,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福建浦城的先秦古墓群中发掘的一批青铜器造型和工艺都与浙江出土的青铜器极为相似,说明福建与浙江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反映出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C项正确;材料中仅有相似青铜器,但未说明是通过商贸途径传播的,排除A项;材料中只反映青铜器的用处与地域联系,无法反映其具体技术发展,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且无制度的具体规定,无法得出礼乐制度的渐趋完备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乌氏(今甘肃平凉市)倮(人名)以畜牧起家,后来贩卖丝货,与关外戎王贸易,竟成巨富”可知,乌氏倮与关外戎王贸易而致富,可以佐证秦代跨境丝绸贸易显现雏形,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政府对经商贸易的态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未体现畜牧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提到了汉武帝时期对通往身毒(印度)的道路的探索未获成功,但到了东汉明帝时期,通过与缅甸的经济文化来往,可以推测这为西南方向的丝绸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或扩展了原有的路径,故选D项:材料中虽然提到了与印度(南亚)的经济文化来往,但并未明确指出打通了中亚到南亚的通道,故排除A项;“生命线”这个词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故排除B项:C项中“首次”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古代中西交往时中国的名片分别是“丝绸”“瓷器”“茶叶”,可知古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产品和农产品享誉世界,发达的古代手工业和农业都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这反映出中国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长期没有根本改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中国在中西交往中的代表性产品,没有涉及中西方往来的交通渠道状况,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在某些传统手工业方面中国是领先世界的,但D项中的“一直”说法绝对,排除。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度西海岸城市果阿为深水良港,也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后来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其辖区从好望角一直延伸到日本的广大地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可知,果阿是印度西海岸的贸易中心和北上麦加朝圣的出发点,罗马教廷在果阿成立主教区,耶稣会也在果阿建立了传教中心,这说明果阿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枢纽,折射出全球贸易网的逐步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印度人口结构的重大改变,排除A项;大帆船贸易是由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天主教在印度的全面流行,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没有车,就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交流并把大量的物质运送到遥远的地方。尽管在美洲酝酿出本土文明,但在新航路开辟前,它们仍处在发育过程中”可知,由于美洲缺乏大规模物质交流的条件,导致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通畅,阻碍美洲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B项正确;材料意在说明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世界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特征,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涉及殖民入侵对美洲文明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文明交流有助于社会发展,未体现美洲地区手工业技术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威尼斯港是当时繁荣的商贸港口,威尼斯人在与穆斯林做生意的过程中接受了穆斯林文化,说明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B项正确。
9.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16世纪晚期……全球贸易网络……形成,青花瓷……成为主导商品,并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可知材料反映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对瓷器贸易的影响,C项正确;据材料“航海技术的发展和跨太平洋航路的开辟推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可知材料反映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而非地理大发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航海技术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提及航海技术发展助推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影响瓷器贸易,而非推动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借鉴,故B正确;A错在“领先”,排除;中国民众生活方式、传统菜系没落材料未涉及,故C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格达市场上有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印度的香料,中亚的宝石和奴隶,俄罗斯的蜂蜜以及非洲的象牙等,表明在当时巴格达市场中货物的种类繁多,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阿拉伯帝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帝国,A项错误;巴格达拥有世界最庞大的商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中世纪世界市场还未形成,巴格达市场上的商品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能说明阿拉伯地区是世界贸易的中心,C项错误。故选:D。
12.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东和欧洲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中国瓷器的地位,说明以瓷器为载体的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故选A项;近代世界贸易中心是欧洲,排除B项;材料与改变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无关,排除C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启了东西文化交流,如丝绸之路,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16世纪初,伊朗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保持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又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这反映了商品和货币世界性流动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伊朗的贸易,不能说明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故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欧洲列强争夺商路斗争,故D错误。
14.答案:B
解析:材料“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这一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体现了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经济贸易联系密切,故B正确;从材料中不能看出经济合作,排除A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15.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18世纪中期,英国的饮茶习惯得到普及,从达官贵人发展到普通大众,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茶叶进入到广大英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而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D正确;这一风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世界贸易的发展,而非中国茶叶产量大增,A排除;这一风尚反映的是英国物质生活的变迁,而不是人们民主权利的扩大或民主观念的增强,与民主政治的完善并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是在19世纪中期,与题干中“18世纪中期”不符,C排除。故选D。
16.答案:C
解析: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经由中西方贸易大量进入欧洲,深受当地人喜欢,其艺术风格和样式被融入当地的洛可可风格的物品中。
17.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茶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等地区,这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建立有关,①正确;材料中“随着糖的‘加盟’,茶就流行开来了。到18世纪末,在乡村生活中,加了糖的茶已成为相对昂贵的牛奶的替代品。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可知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②正确;材料中“到18世纪末 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糖的“加盟”茶使饮茶群体由原来的上流社会扩大到了下层民众,饮茶群体更加广泛,③正确;材料提及的是大量英国穷人习惯饮用加糖的茶,并没有说明就是工人阶级,④错误;故本题选D项。
18.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商品进入英国,英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等级差别依然存在,茶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变成大众消费品并不意味着等级差别消失,排除B项;题干中商品在英国的流行主要是输入量的大幅增加,价格下降,不是收入提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商品的输入英国,不是输出,排除D项。故选A项。
1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古代中国、蒙古、俄国之间以茶叶为大宗商品的长距离贸易线路,是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见证了中俄商品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万里茶道”不能见证“丝绸之路”的兴盛,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贸易的兴起,排除C项;中俄“万里茶道”不属于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20.答案:A
解析:材料“英国19%,美国12%,德国13%,法国9%”体现的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多中心的特征;材料“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均衡发展的趋势”体现的是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均衡化的趋势,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英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无关,排除B项;工业国与农业国仍然有巨大的差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科技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拓展,西方的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美国和西方文化的触角也就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技术、信息、商品、跨国公司在全球流动的同时,也促使美国和西方文化自然延伸到世界各地,说明经济贸易的发展带来文化的扩张,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文化的延伸,而不是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排除A项;西方文化的扩张给民族文化带来冲击,但是材料没有“文化民族性丧失”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的延伸,没有体现文化侵略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56年,美国国会……”“确立了文化外交的重要地位”“授权联邦政府支持美国参加……”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冷战时期,美国通过扩大文化交流,渗透美国的价值理念,故选A项;虽为冷战期间,但材料中并未涉及苏联文化宣传攻势的情况,无法判断美国的这些做法是为了应对苏联的文化攻势,排除B项;据材料“文化外交”“参加世界”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外文化宣传,根本出发点并非满足本国民众需求,排除C项;这些措施侧重于文艺、体育、工商业展会等方面,不能直接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美国这些做法的根本出发点是扩大美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排除D项
23.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理解了美国……掺入其中”“麦当劳……改变”可知,英国音乐人吸收美国摇滚乐,麦当劳在欧洲也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做了调整,说明文化在碰撞中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故选C项;文化的一体化强调文化的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麦当劳的欧洲化与披头士乐队对美国摇滚乐的理解并改造是个别现象,不能等同于全体的欧洲文化都在美国化,或者说美国文化都在欧洲化,排除B、D项。
24.答案:B
解析:试题联系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虽然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整残了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但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以邻为壑的政策相比,其危害要小得多”说明世界经济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果各国采取30年代的做法会加深危机,故各国未采用以邻为壑的做法。故此题应选B项。
25.答案 (1)地位: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起点也可);国际大都会。
象征性意义: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
其他商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条件: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发达;航海技术的丰富;统治者的支持。
影响: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或用教材: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解析 (1)第一小问地位:据材料一“ 长安城是高度集权的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可知,唐帝国的中心和象征;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蕙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可知,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起点也可);据材料一“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内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可知,国际大都会。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丝绸之路在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它东起长安,中经河西走廊,越过葱岭,西至地中海以达欧洲。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商贸的昭武九姓,承担着东西方交流的中介使命。”及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或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主要桥梁)。第三小问商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丝绸之路外,古代亚欧大陆其他的重要商路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第一小问条件:据材料二“沿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可知,中国古代造船工艺的发达;据材料二“隋唐时期,部分人对海洋的潮汐运动规律认识有了理性上的提高;宋元时期已有了升降舵和多副舵的运用,罗盘导航、天文定位以及航迹推算,使跨洋航海的宏愿与构想得以实现。”可知,航海技术的丰富;据材料二“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可知,统治者的支持。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二“15世纪在明成祖支持下,开始了历时28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可知,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处于巅峰时期的表征(或用教材: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途经多国,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与各国友好往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可知,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或用教材: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据材料二“郑和下西洋绘有20页航海地图,是中国航海技术与实力的具体体现。”及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宣扬国威,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6.答案 (1)基本情况: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工匠设计带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特点: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人民态度两极分化;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意义: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可知,英国女性穿着中国服饰;根据材料一“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知,贵族豪宅采用中国丝绸装饰;根据材料一“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知,工匠设计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吸收中国服装裁剪方法;根据材料一“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知,艺术家汲取中国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根据材料“ 17—18世纪”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航路开通,近代商品贸易发展。
(2)根据材料二“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可知,晚清时多集中于通商口岸和大城市;根据材料二“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可知,政府颁布法令进行推广,服装店在各地出现;根据材料二“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知,人民态度两极分化;根据材料二“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知,吸收外国元素对中国服饰进行改造。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了解方面展开即可,如推动中西方文化在借鉴中向前发展;增进中西方相互了解;推动着世界服饰文化的发展。
27.答案:(1)表现: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特制茶炊的出现;特色饮茶礼仪的形成;中国茶具流行。原因:中俄间形成“万里茶道”(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中欧茶文化的影响;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
(2)原因:近代政治动荡;关税自主权受到破坏;洋茶竞争力强;传统制茶技术落后,成本高;世界大战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加速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经营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由材料一“19世纪时,俄国出现了许多记载俄国茶俗、茶礼、茶会的文学作品”可知,文学作品中出现大量关于茶的记载;由材料一“俄国贵族的茶仪十分讲究,出现了一种名为‘沙玛瓦特’的茶炊”等信息可知,特制茶炊的出现;由材料一“贵族们喜欢将茶倒入茶碟后饮用,饮用时嘴唇须咂哐作响,以此赞赏女主人的佳茶”“俄国贵族阶层的饮茶礼仪相当烦琐拘谨,有点夸张做作”可知,特色饮茶礼仪的形成;由材料一“来自中国的陶瓷茶具也很多”“对中国的茶具、茶仪怀有浓厚兴趣”可知,中国茶具流行。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一“沙俄东正教驻北京传道团总计有18个”,结合所学可知,中俄间形成“万里茶道”(中俄茶叶贸易的发展);据材料一”(俄国贵族阶层)学习西欧国家贵族们附庸风雅之风”,结合所学可知,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推动,中欧茶文化的影响;由材料一“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翻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茶史资料和地方史资料,甚至陪同俄国茶商深入中国内陆的产茶核心区域”可知,东正教传教士的推动。
(2)第一小同原因,据材料二中“世界大战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茶叶出口面临更大的问题”可知,世界大战和金融危机的冲击;由材料二“近代以来,随着外国入侵的日益加剧,外来茶叶进入中国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政局动荡,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关税自主权受破坏,洋茶竞争力强;由材料二“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茶叶产量较少,出口价值下降”,结合所学可知,传统制茶技术落后,成本高。材料二小问作用,据材料二“许多茶叶产业趋向萧条甚至濒临破产”“茶叶的对外出口在加强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及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从经济、生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即说明中国茶叶持续对外出口,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推动了中国茶叶生产经营的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