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6-09 12:3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单选题
1.送王船是15至17世纪流行于中国闽南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该民俗活动逐步传播到东南亚地区,成为当地华人社群的传统活动。多年来,当地众多的印度裔和马来原住民也乐于参与其中。据此可知( )
A.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B.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
C.区域文化取向趋于一致 D.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
2.图1所示是大月氏人在中亚铸造的银币,刻在银币正面戴头盔的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半身像,背面是站立的狮子像,两边分别是用希腊文书写的“NANAIA半德拉克马(希腊货币单位)”。由此可推知( )
A.亚历山大帝国统一了币制 B.希腊语成为丝绸之路的通用语
C.大月氏人控制了丝路贸易 D.民族迁徙促进希腊化文化传播
3.许多早期的观察者曾经对美洲原住民的生活予以浪漫化夸张,认为他们生活在平等、友爱的黄金时代,没有私有财产观念。后来,考古学家在美国东南部一些印第安人墓葬遗址中发现,早在3000年前,这里就是一个分层的社会,存在着贫富差距。这表明( )
A.研究立场决定研究结果 B.考古实物史料真实可信
C.历史认识不断更新发展 D.历史研究无法客观真实
4.从公元前2000年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印欧人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腊人等。据此推断,印欧人的迁徙( )
A.扩大了游牧文明的影响 B.统一了欧亚非主要文明
C.推动了区域文化的形成 D.促成了奴隶社会的转型
5.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
A.文明交流 B.民族迁徙 C.华夏认同 D.技术先进
6.北魏时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远“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其堂弟柳谐亦“颇有文学”。这些南士的创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贵族所欣赏、学习,如南士袁跃“言辞甚美”,清河王“(元)怿之文表多出于跃”。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 )
A.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 B.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
C.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 D.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
7.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盐源县老龙头墓地遗址发掘.为世人揭开一段鲜为人知的古代青铜文化。该文化具有浓厚的多元性特征,其受到了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镇文化、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据此可知,该遗址( )
A.表明了早期国家雏形形成 B.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心辐射
C.实证了古代族群交往交流 D.反映了盐源文化传播广泛
8.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 )
A.间接改变欧洲历史发展进程 B.基本解决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C.极大拓宽陆上丝绸之路范围 D.直接导致了拜占庭帝国的渐趋衰落
9.公元370年,原来生活在亚洲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越过伏尔加河西迁,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映。374年,匈奴人打败顿河西岸的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东哥特人只好往西迁逃。375年,匈奴人又在德涅斯特河畔打败西哥特人、于是西哥特人渡过多瑙河,南下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匈奴人的西迁( )
A.促进了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 B.直接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C.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 D.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10.据下表可知,古代中国( )
出处 内容
《通典·食货》 (商)鞅以三音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于是诱三普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泰人应敌于外
《史记·匈奴列传》 汉已得浑邪王,则陇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新泰中以实之,而减北地以西戍卒半
《明移宗实录》 江西万羊山跨连湖广、福建、广东之地,旧称盗薮(强盗聚集之地),而各省商民常流聚其间,皆以种蓝(用于制靛的植物)为业
A.政府在区域人口迁移中处主导地位 B.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
C.社会环境变迁影响人口的区域流动 D.人口迁移助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
11.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说:“要想劝日耳曼游牧者去耕种土地和等待一年的收成,那是很困难的。而且他们还觉得,可以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的东西,如果以流汗的方式得之,未免太文弱无能了。”作者意在说明( )
A.游牧民族的迁徙阻碍农耕文明发展 B.外来民族的入侵影响中西历史走向
C.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导致尚武文化 D.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社会制度差异
12.公元3-5世纪,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腹地的持续迁移彻底终结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但这一时期,也是高卢的巴高达运动、北非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及奴隶起义连续地、反复地上演的时期。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是罗马灭亡决定性因素 B.揭开了西欧封建化序幕
C.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 D.以吸收罗马文化为目的
13.满族人家四合院的杆式大门原本十分简易。明清易代后,满族四合院的“门”与“堂”分立,门的地位被提高,成为整个住宅的重要部分。据此推知,该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满人生活水平提高 B.农耕经济继续发展
C.朝代更迭社会动荡 D.传统思想文化影响
14.公元前2千纪的游牧民族入侵浪潮,除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外,还形成了从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沿岸诸国和岛屿的海上航线,以及从红海到印度,再到东南亚和中国的海上航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B.人类文明交流的空间拓展
C.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D.印欧人控制了欧亚间商路
15.清朝初年,政府鼓励其他地区的人民迁移至四川。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于是,湖南、湖北、广西等地的穷苦百姓纷纷涌入四川,史称“湖广填四川”。清政府此举( )
A.促使四川成为南方经济中心 B.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
C.推动了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 D.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机。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各少数民族的控制,并补充内地居民的不足,经常招引或强制他们入居内地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服劳役,即“服事供职,同于编户”。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
——摘编自王子今、方光华《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二 从公元2世纪中叶起,罗马皇帝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4至6世纪的大迁徙运动,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婆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给欧洲社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
——摘编自张淑清《日耳量人大迁徙及其深远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所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耳曼人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耳曼人迁徙的积极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魏之际,天下纷争,时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度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曹魏名臣刘晔指出“(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公孙度更是越海收东莱诸县,自立为辽东侯。曹操平定北方后,东部鲜卑开始大量进入辽河以西地区,并不断向东迁徙,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据《三国志·魏书》记载:“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
——摘编自张天放《汉末至东晋初期人口迁徙对辽东地区的影响》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总的来看,汉末的人口流向是由青州(今山东东北)、徐州(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向幽州(河北北部及辽宁西部)迁移;由山东半岛渡海向辽东迁移。今天的辽宁等地是当时主要的人口迁移区域。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对照全国户口负增长的形势,这一数字相当可观。迁入人口多来自周边的幽、冀二州和渤海海峡对岸的山东半岛,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如东莱人太史慈,北海朱虚人邴原、管宁,乐安盖人国渊,平原人王烈,等等。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时期渤海航运与辽东浮海移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末涌向辽东的人口构成。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亚洲)。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的开展,人口迁移到东南亚地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传播,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不是在交流中发展,排除A项;区域文化取向是有差异性的,一个活动不能说明趋于一致,排除C项;材料主要是人口迁移的作用,不是商业贸易助推文化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月氏人在中亚铸造的银币,材料呈现希腊国王图像和文字,说明希腊文化影响到了中亚地区,即民族迁徙促进希腊化文化传播,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亚地区的铸币,而非亚历山大帝国的铸币情况,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了铸币内容,未涉及丝绸之路语言使用情况,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大月氏人控制了丝路贸易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美洲。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的观察者认为印第安人没有私产概念,后来考古学家发现印第安社会有明显的分层,这说明历史认识在不断发展更新,C项正确;研究立场影响研究结果,而不是决定,排除A项;考古实物史料是否真实可信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排除B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历史研究最终必然无限接近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由材料可知:印欧人的迁徙形成了波斯人、雅利安人、希腊人等。结合所学可知,波斯帝国的建立、希腊化的推行、印度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的形成和发展,都能体现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不能简单地将印欧人的文明视为游牧文明,其中迁入东南欧和南亚的印欧人基本上都接受了农耕生产方式,排除A项;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印欧人的迁徙只是间接促进了奴隶制的扩展,并没有促成奴隶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至西汉(中国)。据题干“鄂尔多斯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A 项正确;题干重点强调的是文化的影响,而非民族迁徙,排除B 项;题干未突出华夏认同这一内容,排除C 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对青铜器的影响,而非突出其技术先进,排除D 项。故选 A 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魏时期,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方士人流亡到北方,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北魏王公贵族的赏识和认可,这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和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王公贵族对于南方士人文化素养的欣赏,并不能体现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西南地区的盐源青铜文化具有浓厚的多元性特征,受到了其他地区文化的多重影响,可知,该遗址实证了古代族群交往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早期的国家雏形形成的信息,排除A项;中华文化中心辐射指的是中华文化向外传播,产生较大影响,而材料说的是西南地区的盐源青铜文化受到了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盐源文化受其他文化的影响,而不是传播广泛,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6世纪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匈奴西迁导致欧洲蛮族进攻西罗马帝国,并最终灭亡西罗马帝国,欧洲进入封建社会,A项正确;匈奴之后,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始终存在,排除B项;匈奴西迁体现不出陆上丝绸之路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最终导致拜占庭帝国衰落及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欧)。从材料信息看,原本位于中国北方的匈奴人向西迁移,导致了日耳曼人的西迁,日耳曼人西迁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述一系列的连锁反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北方的民族交融,排除A项;西罗马帝国是被日耳曼人灭亡的,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在日耳曼人推翻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建立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史料一描绘了秦国为了削弱赵、魏、韩的实力,鼓励三国人民移民至秦国,并使其安心生产;史料二描绘了汉朝在取得对匈奴的胜利后,开展移民实边活动,巩固对西域边疆的政治、军事统治;史料三描绘了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多省人民自发迁入江西,开展种植经济作物的活动。三则史料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在政治、军事及经济的因素影响下,开展的移民活动,即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多元性,B项正确;明朝多省人民移民江西是自发行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环境变迁”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罗马帝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日耳曼人以游牧的方式生活,用流血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具有崇尚武力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游牧民族的迁徙对农耕文明发展的阻碍作用,排除A项;日耳曼人的迁徙影响了西欧历史的发展进程,与东方世界无关,排除B项;不同的生活方同对社会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5世纪(欧洲)。由材料可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奴隶社会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日耳曼人的迁徙催化了西欧政局的变动,C项正确;日耳曼人的迁徙只是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西欧的封建化,且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而非日耳曼人的迁徙,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耳曼人的迁徙,主要是基于气候变迁背景下的生存需要,而不是因为倾慕罗马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满族人入关后受中华民族“尊长崇礼”的传统文化及门堂之制的影响,门的地位得到了提高,D项正确;门的地位被提高与生活质量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门的地位提高与农耕经济发展构不成必然的逻辑关系,且满族不以农耕经济为主,排除B项;明清易代是构成满族四合院门地位提高的一个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且明清易代后社会逐渐走向了稳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公元前2千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千纪游牧民族入侵浪潮后,形成了穿越欧亚大陆内地的商队路线和分别到地中海、印度和中国的海上航线,说明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空间得以扩展,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排除A项;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还称不上繁荣,排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印欧人迁徙后形成了不同的线路,未提及印欧人的控制能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初年(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湖广填四川,增加了四川地区的劳动力,从而有利于推动四川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南方的经济中心并不是四川,排除A项;根据“移民们不仅可以五年不用缴纳土地税,而且还可以得到三十亩水田作为定居的产业”可知湖广填四川是为了促进四川经济的恢复发展,并不是致力于实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B项;湖广填四川虽然减少了湖广地区的人口,但无法说明解决了湖广地区的人地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16.(1)表现: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形成杂居局面;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
原因:统治者的民族政策;躲避战乱的需要;北方政权更迭频繁;自然灾害的影响。
(2)特点: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方式、规模)影响: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推进封建化进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陆续向内地迁徙,内迁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与“北方汉族人口向江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大规模流亡迁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与汉族双向迁徙(北方少数民族由边疆向中原内迁,汉族由中原向四方迁徙);根据材料一“与汉人杂居的少数民族与汉人一样要纳租调”可知,形成杂居局面;根据材料一“迁徙的少数民族很多,迁徙持续不断,此起彼伏”可知,民族迁徙的浪潮持续不断。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他们大多推行汉族传统政治制度。”可知,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一“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多为少数民族所建立,兴亡不定,冲突激烈”可知,北方政权更迭频繁以及躲避战乱的需要;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灾害的影响。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为了获得兵源税款,允许大量的日耳曼人进入帝国领土,并把他们迁移到帝国境内人口稀少的地区”与“日耳曼人占据罗马帝国的领土,以征服者的婆态,建立主国定居于此”可知,既有和平迁徙又有武力征服;根据材料二“日耳曼人的整个部落,都带着妻子儿女和全部家当,登上征途。”可知,名副其实的民族大迁徙。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他们建立的各王国,尽管大小不等,但都是在摧毁罗马当地奴隶主政权后建立起来的,他们本身所固有的一些传统,恰恰构成了建立西欧封建社会所必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并且推进封建化进程。
17.(1)躲避战火的中原百姓和士人;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
(2)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公孙氏家族割据辽东,统治相对稳定;辽东地理环境屏障作用明显,相对安全;迁往辽东的陆路和水路交通较为便利;曹操统一北方局势相对稳定。
【解析】【小题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材料二“学者对比两汉辽东户数,统计出其增长率为14.625%”“其中不乏时之名士”可知,迁入辽东的人口包括了躲避战火的中原百姓以及避难的中原士人;根据材料一“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可知,这一时期迁入辽东的人口还包括东北边疆的少数民族群体。
【小题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末(中国)。根据材料一“汉魏之际,天下纷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辽东移民大量涌入的原因之一是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根据材料一“整顿风气,打击豪强,实力迅速提升”可知,公孙氏家族割据辽东,励精图治,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了躲避战乱的民众流向辽东;根据材料一“(辽东)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可知,辽东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于战乱有一定的屏障作用,相对安全;根据材料二“幽冀民众大多由‘卢龙塞’”和“傍海道进入辽东,而山东半岛居民则大多‘浮海’至辽东”可知,迁往辽东的陆路和水路交通通畅,为人口流向辽东提供了保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曹操统一北方,相对于南方而言,北方局势更加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