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设计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授课班级
课程标准
通过历史地图和史料,梳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笈帝帝国和德里苏丹国、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兴衰,分析影响国家兴衰的因素,并探究其规律。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的几大帝国,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元化进程。了解不同地区的宗教社会变化。通过教学,学生可以认识日本、朝鲜与中国交流密切,影响深远,培养对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根据核心素养分析】
时空观念:通过教材中的资料,教师的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古时期这一时空概念与亚洲这一空间概念,发掘时空的深层特征,带领学生用时空去观察分析问题。历史解释: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唯物史观:了解不同地区间文明交流的表现现象,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间的意义,归纳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认识从分散孤立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史料了解中古时期的阿拉伯、印度、日本和朝鲜的国家文化。熟悉各个文明的特征。家国情怀: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同时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中古时期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重点)2.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重点)3.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地区的文明面貌(难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1.教学资源 课本、课外材料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4课 早期殖民掠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一千零一夜》导入,通过教师阐述一千零一夜的由来配合《一千零一夜》实体书,以及课本上导入部分的一千零一夜内容进行介绍。在为学生导入时说明,这既展示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地区对中国已有认知,也说明其认知其实较为有限,其原由可能来自交通的不便,来自文化传播技术的不成熟,也可能来自文化的差异性(此处为课程升华埋下伏笔,先强调差异性,在授课完成时再点名明了解并且尊重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文化特征,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的情感主题) 跟随教师思路,认真听老师讲述 通过图片和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进入正课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明确定义: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当时的世界是划分为地区的世界,以自然经济为主,世界还没有联为一体,所以世界中古史是按照若干文明地区(西欧罗马天主教文明区,东欧希腊正教文明区,西亚北非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区,南亚、东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区,东亚儒学文明区)在历史学上分别表述的,同时中古时期是信仰的时代,故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儒教等宗教的社会政治作用和不同特点决定了当时世界的特点是划分为相应的宗教文化圈。 了解 明确定义:中古时期,协助学生明确时空概念
一、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梳理阿拉伯帝国兴起的过程。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介绍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发展时间线,在讲解发展时间线的时候注意突出伊斯兰教内容。阿拉伯帝国的统治:通过阿拉伯政治统治示意图和学生一起分析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统治。阿拉伯帝国的经济:通过课本P24页地图清晰地展示了阿拉伯人主要的商业路线,引导学生看到处于东西方之间的阿拉伯帝国与中国和欧洲的联系。阿拉伯帝国的文化:通过课文中提到的《一千零一夜》、《古兰经》和阿拉伯数字,与学生一起探析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表现和原因。阶段探究设计一个探究题: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帝国的兴起和扩张的关系?先让同学独立完成,之后教师再分析,总结。 1.认真听讲。2.在课本中勾画要点。3.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跟随老师的讲授,思考并得出结论。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2.培养学生地图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能力。4.检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一)奥斯曼兴起与扩张通过课本P24页地图,以时间为线索描述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扩张过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与影响奥斯曼帝国在政治上:奥斯曼帝国与阿拉伯帝国均为政教合一的国家,教师在讲解中也可渗透宗教对政治的意义,此处视情况可加入中国政治中宗教的地位进行简要的中西辨析。经济:15—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奥斯曼帝国做简要讲解,但主要突出其在对外交流方面的内容(涉及之后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四)讲解完阿拉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后,根据P25页课本右侧史料进行关于西亚的特征总结:政治上: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君主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同时也是宗教最高精神领袖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达的同时,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呈现繁荣景象文化上: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1.认真听教师讲解。认真观看地图,在课本中勾画重点。阅读课本内容,跟随老师思路理解课本知识。4.重点掌握5.认真做好笔记、归纳要点。6.感悟,思考 1.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阅读地图分析能力。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构建整体的知识体系。
三、南亚和东亚国家 (一)印度1.主要讲解笈多帝国的建立过程和代表宗教,德里苏丹国的兴起和统治措施。2.笈多帝国(1)建立经过:4 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2)政治经济状况: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3)宗教: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3.德里苏丹国家(1)建立经过:11 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 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日本1.主要通过讲解日本的大化改新和幕府政治,认识日本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其中幕府政治是难点,会着重讲解。2.日本在中古时期与中国联系密切,故而在讲解日本的过程中教师可讲解汉文化的日本文化的影响。事件主要涉及:大化改新(646年 )日本建立中央集权国家3.幕府时代的到来(1)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2)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3)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4)12世纪末期,进入镰仓幕府时期,17世纪进入德川幕府时期。史料解读根据P26页“史料阅读”,教师现空出时间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然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朝鲜对于这个部分,教师会以时间为线索,梳理朝鲜的发展演变,形成对朝鲜的整体性的认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紧跟老师教学过程。根据课本和教师讲解,概括要点,做好笔记。阅读史料,分小组讨论“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并回答问题。5.在课本中勾画要点 1.讲解简单,学生更好掌握,夯实基础2.突出难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3.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及归纳总结的能力。4.对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5.放眼世界,立足当前,通过汉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直观渗透家国情怀。6.帮助学生理清朝鲜的时间顺序,构建历史体系。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在老师的引领下生成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 1.训练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课堂演练,夯实基础 1.他作为精神领袖,创立了世界性宗教;作为政治领袖,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材料中的“他”是(C)A. 亚历山大 B. 基督 C. 穆罕默德 D. 乔达摩·悉达多2.沿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不断交流和传播。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到最大贡献的是(C)A.印度人 B.希腊人C.阿拉伯人 D.伊斯兰教 在教师提示下做题 夯实基础
教学反思
1、收获:教学内容、板书设计合理,适合高中生学习。2、反思:本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知识较为零散,需要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梳理出清晰的线索,适时用图表等方式进行知识整理。涉及到生态史观,文明史观与唯物史观,可在教学中更为突出史学观念的概念,也可涉及全球史观。授课过程中可适量加入更多简单习题练习,如果条件允许可设置更多论述题;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对教学节奏的掌控、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等方面有所不足,需要更多的练习,在这方面更待加强。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