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必修二自制第10课《菱角的喜剧》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语文必修二自制第10课《菱角的喜剧》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12 22: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菱角的喜剧》秦牧菱角 从前,有个山里人到了水乡,在一棵大树下闲坐,见地上有个菱角,拾起来吃了,觉得味道很甜。他便爬上大树,一枝一枝地找。找了半天,一个也找不着。他十分奇怪,说:“这么大棵树,难道就只生这么一个。” 作者简介?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成就以散文最高。著有散文集《秦牧杂文》、《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艺海拾贝》等,《古战场春晓》、《土 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篇是他的代表作。 1919~1992秦牧散文主要特点
一、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说教。
  二、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土地》便是其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表达方式灵活多变,潇洒自然。语言流畅,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菱角的喜剧”中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得到了什么启示?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认识过程。
3、本文的原来的标题是“复杂”,后来改为“菱角的喜剧”,你认为这两个标题有何不同?世界万事万物都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少时:两角;广西:三角;重庆:四角;辞书及后来:圆角、无角……其他生物:蝗虫、蝴蝶;化学物理医学牙齿数目……原题:《复杂》《菱角的喜剧》更有针对性,“喜剧”一说也让人充满阅读期待。《复杂》题目一般化,且说教的意味比较浓,跟文章前半部分的内容和笔调不太吻合。《三个女人和一百零五个男人的故事》——《水浒传》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拟标题应注意题目与文章的内容、主题、笔调以及阅读吸引力的关系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从生活现象中悟出道理,并张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述道理的写作特点。
2、理解作者认识事物要有正确方法的观点。
3、体会口语化表达。秦牧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汕头、香港等地就学。 ??? 抗日战争时期,辗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1945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担任过民盟中央机关刊物《再生》的编委。 ???代表作:建国后,一直在广州工作。文学活动涉及很多领域,主要有散文、小说、诗歌、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其中尤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名篇有《土地》、《花蜜与蜂刺》。此外,他还写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和美学论著。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作品。几年来,仅结集而成的散文集就有10多部。自选集《长河浪花集》是其散文的代表作。还出版了《艺海拾贝》的姐妹篇《语休采英》。整体感知:作者从认识菱角的过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把课文分为两部分,概括内容。整篇文章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第一部分(1-6)作者叙述了自己对菱角的认识过程并提出关于如何认识事物的观点。 第二部分(7-12)论述怎样认识复杂多样的事物。 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7、8) 一种是“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 另一种人是“自己”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9、10) 从两个方面指出了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方法 (11、12)一方面是要“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 另一方面是“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正面例子:一个农民认识天气条件的例子反面例子:良种变劣种,山洞养猪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 作者从自己认识菱角的发展过程中,阐明了一个观点:任何事物都是复杂多样的,正确认识事物,既要掌握它的一般性,又要掌握它的特殊性,认识事物不能绝对化、简单化。概括中心速读课文1-6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这种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精读课文,深入思考:从生活小事入手,以小见大,自然入题,表达深刻的思想。学会筛选文中的信息速读课文7-12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7、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
10、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广泛地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练习:口语和书面语的转变“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 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可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往不在的。”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可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可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精华鉴赏。一、将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结合在一起,表现作者独特的感受,精辟的见解;二、内容涉猎广泛、联想巧妙;三、语言明快晓畅,讲究变化。研读 1 速读课文1-6段,作者如何引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道理?
认识菱角-生活现象研读 2朗读课文7-12段,从课文中找出每段的中心句,由此看出作者引申出什么道理呢? 7面对世界万事万物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站在正确立场上的聪明人并不茫然失措。
8自己因为一向看到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就以为天下的菱角都是两个角的,对人们早已调查出来的菱角的各种状态都不知道。
9我们寻常所说的“认识事物深刻”,事实上就是认识事物的规律之后再高度掌握它的复杂性之谓。中心句 10只知道一般道理,不掌握事物胡复杂性、多样性,常常是我们做事摔筋斗的原因。
11广泛砂吸取古今中外人们艰苦积累起来的丰富知识(学理论、学文化)……这一切是多么重要呵!
12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中心句研读2——答案 作者引申出的道理:
认识事物应掌握其的一般性之后,更要掌握其的特殊性。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这个观点?围绕着这个观点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印证? 探究 聪明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合理、科学的)自己认识菱角甚至蝴蝶、蝗虫的方法(片面性)农民掌握下雨的条件“黑云、风势、昆虫动态”良种变劣、养猪不活对比论证
正反对比举例论 小结:本文主要通过对菱角的认识等事例说明一切事物是复杂性,多样性。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就必须掌握事物的一般性,更要掌握事物的特殊性,避免绝对化简单化地认识事物。品味语言
作者推崇口语,那请大家找出文中口语化的句子,尝试把它改为书面语,并说说两者有什么不同…… 在广西的时候,我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初见的时候,不禁小小吃了一惊。把一枚长着三个勾儿的菱角放在掌心里把玩了半天。心想:“吃了半辈子菱角,现在才知道有些地方的菱角原来长的是三个角,多特别哦!改为:我在广西第一次看到三个角的菱角时很惊讶。我将这种菱角进行观察之后认为,个别地方有三个角的菱角是很特别的事情。 是不是只有生物界有这种情形呢?不!一切情事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改为:不仅生物界有这种情形,一切事情都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我的天!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原是这样无所不在的。
改为:复杂性、多样性的事物无往不在。 这样的认识方法,怎能谈得上精确呢。
改为:这样的认识方法,谈不上精确。 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得和绝对化简单化的认识方法打仗。
改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我们必须杜绝简单化绝对化的认识方法。比较:口语: 通俗自然、简洁生动词语雅正,结构严谨 书面语:总结写作特点:
1从构思上,从生活现象中感悟道理,并发挥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阐明道理。
2从语言上,给人明快晓畅的感觉。 延伸: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韩非子》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 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 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思考1:作者借菱角引出了什么观点?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
一切事物都有复杂性、多样性。 为了证明“复杂性、
多样性”存在于“一切事物”,
作者还列举了哪些例子?思考2: 你还能从生活中找出表现
“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
的实例吗?例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之十》例2: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例3: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例1:
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
叶徒相似,
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
水土异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之十》例2:
如平地三月花者,
深山中则四月花。
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盖常理也。
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例3: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菱角的喜剧”
给我们的启迪——认识事物、看待问题,
不能绝对化、简单化、静止化,
应该用客观全面、发展变化的眼光,
才能掌握事物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复杂性与多样性。 在一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圆形:它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
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
半圆形: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
第四个图形: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共同点:它们都是平面几何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