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同步练(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9 15:5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论语》十二章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可以兴,可以观   兴:激发人的感情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文胜质则史 史:虚饰,浮夸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知晓,明白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而不仁      而:连词,表转折,却
B.文胜质则史 则: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C.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者:代词,……的人
D.其“恕”乎 其:副词,大概,也许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可谓好学也已
B.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仁以为己任
D.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吾得兄事之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D.可以群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A.敏于事而慎于言
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B.《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等多方面,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等思想。
C.《论语》每篇取开篇前两个字作为篇名,若开篇前两个字是“子曰”,则跳过取句中的前两个字,即使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也取前两个字。
D.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曾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话:“            ,            。”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            ,            ”。
(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            ,            ”,就是说一旦约束自我,按照礼的要求去实践,天下人都会称赞你具有仁德。
(4)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学《诗》,因为学《诗》很重要,其中提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作用的句子是“            ,            ”。
(5)在《<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材料一 宰我①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节选自《论语·阳货》)
材料二 文帝之丧,臣民皆从权制,三日除服。既葬,帝亦除之;然犹素冠疏食,哀毁如居丧者。八月,帝将谒崇阳陵群臣奏言秋暑未平恐帝悲感摧伤。帝曰:“朕得奉瞻山陵,体气自佳耳。”又诏曰:“汉文不使天下尽哀,亦帝王至谦之志。当见山陵,何心无服!其议以衰绖②从行。群臣自依旧制。”尚书令裴秀奏曰:“陛下既除而复服,义无所依;若君服而臣不服,亦未之敢安也。”诏曰:“患情不能跂及耳,衣服何在!诸君勤勤之至,岂苟相违。”遂止。
中军将军羊祜谓傅玄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而汉文除之,毁伤礼义。今主上至孝,虽夺其服,实行丧礼。若因此复先王之法,不亦善乎!”玄曰:“以日易月,已数百年,一旦复古,难行也。”祜曰:“不能使天下如礼,且使主上遂服,不犹愈乎!”玄曰:“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乃止。
戊辰,群臣奏请易服复膳,诏曰:“每感念幽冥,而不得终苴绖之礼,以为沉痛。况当食稻衣锦乎!适足激切其心,非所以相解也。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何至一旦便易此情于所天!相从已多,可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无事纷纭也!”遂以疏素终三年。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一》,有删改)
注①宰我(前522—前458):姬姓,宰氏,名予,字子我,春秋末期鲁国人,思想家、儒家先贤,孔子弟子。②衰绖:丧服。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将A谒崇阳B陵C群臣D奏言E秋暑F未平G恐帝悲感H摧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指穿衣,“一鼓作气”的“鼓”意为击鼓,两者用法相同。
B.安,指心安,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
C.除服,文中指除去丧服,关系亲疏不同,除服的时间先后不一。
D.纷纭,指言论等多而杂乱,与现在的“众说纷纭”中的“纷纭”意思不相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宰我“服丧三年时间太长”的发问,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他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B.在尚书令裴秀看来,晋武帝已经除去丧服又再穿上,这样的做法于礼仪而言没有依据,如果君王穿丧服而臣下却不穿,会让做臣子的心里不安。
C.羊祜认为三年之丧,即使尊贵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傅玄则认为恢复古制很难行得通,在傅玄的坚持下,羊祜没有再提让天下恢复古制的话。
D.晋武帝不顾群臣的上奏请求,坚持不去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素食素服度过了三年,他希望以坚持儒家丧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感情。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2)主上不除而天下除之,此为但有父子,无复君臣也。
13.晋武帝让群臣“试省孔子答宰我之言”的原因是什么
5 《论语》十二章
1.B 解析 B项中“敏”的意思是“勤勉”。
2.A 解析 A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3.C 解析 C项,以为:古义,在句中指“把……作为”;今义,认为。
4.D 解析 D项,群:名词用作动词,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朝:在早上。兄:像侍奉兄长一样。西:向西。
5.D 解析 A项为状语后置句;B、C两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和例句相同,为定语后置句。
6.C 解析 C项中“即使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也取前两个字”错误,若开篇三个字是一个词,则取前三个字。
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3)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4)可以群 可以怨
(5)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8.(1)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行事勤勉,言语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9. 解析答案 CEG 解析 “崇阳陵”是“谒”的宾语,宾语后C处断开;“群臣奏言”是完整的主谓句,后面E处断开;“秋暑未平”中,“秋暑”是主语,“未平”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后面G处断开。
10.D 解析 D项中“与现在的‘众说纷纭’中的‘纷纭’意思不相同”错误。都指(言论、事情等)多而杂乱。
11.A 解析 A项中“引导他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错误,从“宰我出”可知,孔子表达“子女应该理解父母抚养子女的不易”这一观点时,宰我已经离开了,因此,孔子并未有意“引导”宰我,而“最终让宰我信服,取得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属无中生有。
12.(1)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
(2)皇帝不除去丧服而天下除去丧服,这就是只有父子,不再有君臣的行为。
13.①群臣多次奏请晋武帝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②孔子回答宰我的话表明儒家遵循三年之丧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感情。③晋武帝出生于礼法之家,让臣子们对照孔子回答宰我的话省察,便能让他们理解晋武帝的做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宰我问:“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成熟,钻燧取火的木头已经经过一个轮回,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说:“(才一年的时间,)你就吃大米饭,穿锦缎衣服,你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君子守丧,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觉得心安,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了。孔子说:“宰予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予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爱抚吗 ”
材料二 晋文帝的丧事,臣民都遵守临时制定的法令,服丧三日。葬礼结束,晋武帝也除去丧服;但仍然戴白冠,吃糙饭,哀伤如同守丧的人。八月,晋武帝将要拜谒崇阳陵,群臣上奏称,秋暑还没有平息,恐怕皇帝悲哀伤感会损害健康。晋武帝说:“朕能够瞻仰先人陵墓,身体、精神自然就会好。”又下诏说:“汉文帝不让天下的臣民都为他悲哀,这也达到帝王谦逊的最高点了。要拜见先人陵墓,怎么忍心不穿丧服!可商议穿上丧服前行,群臣自然可依照旧制行事。”尚书令裴秀上奏说:“陛下已经除去了丧服而现在又穿上,这样做于礼仪没有依据;如果君王穿丧服而臣下却不穿,做臣子的心里也会不安。”晋武帝下诏说:“朕担忧的是哀慕之心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不在乎丧服!诸位一片殷勤的好意,朕不忍再违背了。”于是同意不穿丧服。
中军将军羊祜对傅玄说:“三年之丧,即使尊贵为天子也要身穿孝服,这是礼制,但是汉文帝却把它废除了,毁坏、损伤礼义。如今皇帝至孝,虽然除去了丧服,仍实行丧礼。如果能借此机会恢复先王的礼法,难道不是很好吗 ”傅玄说:“把穿丧服的时间从以月计改为以日计,已经有几百年了,一旦要恢复古制,是很难行得通的。”羊祜说:“不能使天下人都遵从礼法,暂且使皇帝再穿孝服,不是还好些吗 ”傅玄说:“皇帝不除去丧服而天下除去丧服,这就是只有父子,不再有君臣的行为。”羊祜于是不再提让天下恢复古制的话。
戊辰,群臣上奏请求晋武帝更换正常的服饰和膳食,晋武帝下诏说:“每当感念先灵,而朕不能完成穿丧服之礼,就为此沉痛。更不要说吃大米饭、穿锦缎衣服了!这样做只会激起朕的痛切之心,不能够缓解朕的沉痛。朕本生于儒生之家,礼法传习已久,何至于一时之间便改了哀思父亲的孝心!听从你们的话已经够多了,你们可以对照孔子回答宰我的话反省自己,不要再多说了!”于是以素食素服度过三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