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6-09 16:12:3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积累,读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作者杜甫对学生们来说也不陌生,对其人其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孩子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歌行古诗变换韵脚、长短句错落等特点。
2.通过镜头式描写,品析诗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节的描写。
3.通过补写独白和诵读法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和博大宽广的胸怀,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和博大宽广的胸怀。
难点:镜头式描写和补写独白;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猜一猜,这幅对联中写的是谁?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找一找,这幅对联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谈谈对它们的理解。
“鹄”(高远之志,是理想)“鸥”( 赋闲漂泊,是现实)
(设计意图:由对联猜作者,既激趣,又知人论世,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最大特点,为下面深入理解作者的感情起铺垫作用。)
二、 读出韵律,读出大意
一读,感知古体诗特点
思考:从句数、长短句、韵脚来看,这首诗和我们平时所学的唐诗有何不同?
"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由于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多,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一般在标题中有体现。)
二读,析重点字词晓诗意
请两位同学用第一人称讲述事件。其余同学认真听,师生伺机讨论难点词句。
(“号”háo风声呼啸,“长”cháng高,“呼不得”喝止不住)
(设计意图:结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采用多形式朗读形式,让学生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的赏景和议论抒情的品读做好铺垫与准备。)
三、 推动镜头,感受情景
任务驱动:请导演们将事件用镜头拍摄下来,并为每一节拟个小标题。其他同学看看导演拍摄。的画面能不能很好地表现诗句。
镜头一(老师示范,并补充长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长镜头和空镜头知识)
标题:狂风袭屋,茅草翻飞
拍摄:首先用广镜头拍下开阔的画面,树木大幅度摇动(“怒号”),然后用中镜头拍下狂风袭屋、茅飞渡江两个场景,最后用特写拍下高低两处的茅草。(狂风怒吼声)
镜头二
标题: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拍摄:用中镜头拍下群童四处争抢着弯腰抱起散落在地上的茅草然后从竹林的小路离去的场景,再用特写镜头拍下老诗人嘴唇干裂欲呼无声的脸部细节,最后还用中镜头拍下老诗人站在家门口拄着拐杖摇头叹息的画面。(嬉笑声、叹息声)
镜头三
标题: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拍摄:广镜头拍下天空风云变动昏暗阴沉的画面,再用一个长镜头推进破烂的棉被转向翻身踢被子的孩子再转向屋里接雨水的盆盆罐罐,最后定格在躺在床上睁眼皱眉老诗人身上。(雨滴声、翻身床响)
小结:一场秋风秋雨,诗人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如此无助!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让学生化身导演拍摄镜头,学生在处理镜头拍摄画面的过程中能更真切又深入地感受画面、描写画面,最终达到置身诗境的目的。)
四、 补写独白,体悟情感
第一节,眼看着狂风袭屋,茅草翻飞
作者心中呐喊: 风休要再吹,茅休要再跑,吾庐不能破啊
情感: 痛惜、焦急
第二节,眼看群童抱茅
诗人连连呼喊: 小孩作甚!快快回来,留下我茅啊,勿走勿走啊,哎
情感: 愤懑、无奈
第三节,眼看布衾冷裂,雨脚如麻
作者感叹: 屋漏偏逢连夜雨,连年战乱布衾冷,叫我如何睡得着!
情感: 愁苦、忧思
小结:一场秋风秋雨,诗人陷入如此窘迫的处境,愁绪万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从语用的角度设计的,让学生在语言输入和输出中提升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的学生在第一节中设计的心理独白很可能就是“啊,风好大啊”,这就是没有设身处地的感受,还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没有想象他是生活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战乱中穷苦漂泊的人,眼看自己唯一住所即将被毁,
感受太游离,不真实。)
五、最大的反差,最强的冲击
助读资料: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做了左拾遗,后因直言上谏被贬。他亲眼见到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带给人民极大的苦难,看到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759年,他抛弃官职,携带家小逃荒辗转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过上暂时安定的生活。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他的茅屋,生活又陷入漂泊无着的状态。最后病死在孤舟中。
师发问:诗人的生活真的是这场风雨就能摧毁的吗?
生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发问:诗人多年辛酸,常年贫苦,在此身心俱疲、心力交瘁之际,他竟在惦念着什么?
生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发问:诗人甚至想要通过什么方式实现这种理想?
生诵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几句诗写得真好,巨大的形象,崇高的品格,伟大的精神,表露无疑。前面越是苦痛,后面越是崇高!这巨大的反差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冲击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博爱思想光芒四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经由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加上老师环环相扣的问题链紧紧追问,再通过反复诵读、部分重读的方式来感受杜甫的情怀的。学习效果佳。)
六、 再悟悲悯
1.说一说
学生说:为何杜甫被称为“诗圣”。
预设:自身身处困境,却还能关心广大百姓,这种博爱的情怀。
老师说: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是就内容而言的,包括题材的严肃、境界的阔大、感情的悲壮;顿挫,是就表达而言的,包括感情的跌宕起伏、音律节奏的变化、艺术手法的蕴藉。这首诗刚好都体现出来了。
2.读一读
配乐《长河落日圆》,学生诵读诗句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昼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杜甫《洗兵马》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重复加强语气: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设计意图:这是课堂的延展,再次感悟人物的悲悯情怀。)
七、 课堂小结
他心里有大爱,眼中有民生,笔端流露出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同学们,希望你们心中有悲悯,笔下有民生,文字有情怀!让我们再次朗读这些不朽的诗句,在入情入境,酣畅淋漓的诵读中结束本课。
八、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则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