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一、选择题
1.魏晋时期,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如拓跋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裔,羌人认为祖先是有虞氏,匈奴铁弗部也自称系大禹的嫡脉相传。这反映出( )
A.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B.社会矛盾趋向于缓和
C.中原文化长期领先 D.少数民族溯清了族源
2.公元前2000年前后,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使用青铜武器,乘着马拉战车从小亚细亚等地来到希腊半岛的中部和南部。他们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这说明印欧人的迁徙( )
A.统一了希腊和北非的文明 B.加速了游牧民族的文化消亡
C.促成了希腊化世界的诞生 D.扩大了先进文明的传播范围
3.有学者认为,自公元前3000年以来,在东南的“中原”与西北的“草原”这两个气候、经济、文化截然相反的地理单元的中间,有一个“中国弧”区域。在其西侧,古代文化的发展步伐与欧亚大陆中心地区趋同;在其东侧,古代中国呈现着独立的发展特色。“中国弧”( )
A.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 B.表明农耕与游牧文明呈现隔绝状态
C.是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的例证 D.体现农业对华夏文明的关键性作用
4.雅各布·里斯称,近代美国城市是一个“由各种异质成分汇聚而成的稀奇古怪的大杂烩”,是一个“混杂的群体”。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工业化运动引发城市化进程的无序发展
B.劳资矛盾加剧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对抗
C.外来移民为美国工业文明提供持久动力
D.移民成为美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5.2000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吸引海外人才移民当地。下列呈现的新加坡移民辅导活动( )
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的学习之旅。 通过挨家挨户地家访,邀请新移民参与社区活动。 组织以多元种族和宗教为主题“新加坡和谐之旅”。 在各选区定期举办典礼,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
A.重在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B.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
C.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D.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
6.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来到了叙利亚,逐渐接触到腓尼基字母,并用来书写自己的语言,由此发明了希腊字母。随着希腊人活动范围的扩大,希腊字母随之扩散和传播。与此同时,腓尼基人、波斯人也在希腊出没,并且回国后引发本地生活方式的改变。这表明( )
A.古代希腊成为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西亚对区域文明的交融做出了突出贡献
C.人员流动推动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
D.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
7.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
历史时期 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 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 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 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8.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 )
A.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
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 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
9.有学者指出:“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这反映出( )
A.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B.殖民扩张重塑了世界格局
C.美洲人口结构的替代性变化 D.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
10.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11.根据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颁布的法规,从1526年起,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上述规定( )
A.传播了启蒙思想的原则 B.推动了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C.便利了美洲族群的融合 D.抑制了当地原住民的发展
12.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 )
A.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 B.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
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 D.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
13.19世纪上半期,契约华工被卖到南北美洲等地,境况凄惨。清廷知悉后,尝试改变这种境况,如:1877年,清政府与西班牙政府签订了《古巴华工条约》,其中规定,“严禁买卖华工”“清政府在哈瓦那设领事馆,以保护在古巴的中国人”。这体现了( )
A.西班牙民主制度比较完善 B.海外华工利益从此之后得到全面保障
C.华工推动了美洲经济发展 D.清政府用近代外交手段解决华工问题
14.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15.据记载,太平天国、民国、抗战时期,战乱席卷大半个中国,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发现:这里商业兴盛,让人更加务实;对外贸易让人更富有远见和冒险精神;崇尚儒家让人知仁行义,生命力格外强大。这主要说明( )
A.移民促进了广州经济发展 B.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融
C.人口迁移丰富了文化内涵 D.社会变革导致了北民南迁
16.下图为美国不同时期主要移民来源和移民结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 )
A.移民推动美国多元化文化格局形成 B.白人移民占主导地位状况日益改变
C.移民解决了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 D.移民解决了美国以往种族歧视问题
17.1901年,澳大利亚议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1956年,自由党政府修改移民法,其中规定:凡有杰出技术者,或对澳大利亚有用人才,不论人种肤色,都可移民来此发展,还可有资格成为澳洲公民。1958年,《移民限制法》被正式废止。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 )
A.意在摆脱对宗主国的技术依赖 B.着眼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C.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旨在增强国民的自由平等意识
18.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指出:在19世纪20年代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达到了大约260万人,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则高达900万;其中1846年到1932年间,超过5000万的欧洲移民到了美国、加拿大、南美洲、澳大利亚及南非。欧洲对外移民的不断增加( )
A.严重制约了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 B.根源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C.说明世界的经济中心发生了转移 D.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9.1985年,新加坡全国各中学通用的《儒家伦理》课本出版。课本将儒家倡导的“忠”解释为忠于国家,具有国民意识;将“仁爱”解释为具有友爱精神,尊重关心他人:将“礼义”解释为接人待物不仅要以礼相待,而且要坦诚守信,养成良好的公德心。这体现出新加坡( )
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
B.借鉴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
C.摒弃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
D.力图用儒家思想维系政府公信力
20.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卢沛赫说:“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年,旨在帮助二战结束后仍被迫流离失所的约100万欧洲平民。我们原定在三年内完成这项工作后解散;然而70多年过去了,需要我们帮助的被迫流离失所者人数从100万增长到了1亿多。”这表明( )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成为时代主题
C.难民问题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跨区域人员大规模自由流动已实现
21.据有关资料,美国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310万宗,在1990年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一直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22.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他们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状况说明了( )
A.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D.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23.198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明确了作为国家原则的五项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此举意在( )
A.普及儒家思想 B.促进民族交融
C.强化国家认同 D.发展本国经济
24.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
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对包括黑人在内的少数族裔有着很大的影响。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从1970年到1985年间,南部乡村黑人,无论和农村的白人相比,还是和城市里的黑人相比都存在着持续的高失业率。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后工业化时代少数族裔经济地位研究》
材料二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
——摘编自李伊《党领导各民族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黑人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意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七次,总人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民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内迁黄河流域较久的少数民族大多不再以异族自居,而自诩炎黄子孙、五帝后裔可知,这一时期华夏认同观念增强,故选A项;C项“长期领先”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B、D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答案:D
解析:作为游牧部落的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发展程度较高的希腊克里特岛文明,说明其迁徙扩大了先进文明传播的范围,故选D项;题干只提到印欧人迁徙到希腊半岛,并未提及北非地区及其文明,所以单凭题干信息没法得出统一了希腊和北非文明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仅提到了印欧人完全接纳了克里特岛文明,他们会将自身的游牧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所以并不能说其文化就会加速消亡,排除B项;希腊化世界的诞生是公元前4世纪晚期由亚历山大东征促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弧”区域是东南“中原”区域与西北“草原”区域的交融区,由此可见“中国弧”为区域文明融合交流提供了可能,故选A。材料体现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流而非隔绝,排除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不是“决定性”影响,排除C;材料未体现农业的关键性作用,排除D。
4.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世 界各地的移民不断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材料说美国城市是“大杂烩”,是一个“混杂的群体”,意思是美国城市聚集有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移民,移民成为美国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D项正确;材料所述为美国城市人口的混杂,而非城市化发展的无序,排除A项;材料所述“大杂烩”指的是美国城市人口的混杂,而非劳工与资本家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移民带来劳动力、技术,不能体现移民推动工业化,排除C项。
5.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开展参访社区俱乐部与新加坡国会等地方的学习之旅……为取得身份的新移民颁发公民证书”可得出,新加坡的做法让外来的移民更有归属感,逐步认同新加坡的文化,增进移民的国家认同,D项正确;新加坡的做法是要形成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而不是维护多样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工业化的信息,“助推国家工业化实现”不是主旨,排除B项;这种做法能提高社区自治水平,但不是新加坡大幅放开移民限制和移民辅导活动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腊人通过迁徙等方式,助推了文化交流及生活方式的扩散,说明的是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动态载体,D项正确;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非世界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西亚对区域文明交融的贡献,排除B项:材料与希腊化世界不断扩大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罗马和古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相似之处,如都有外族入侵、国家分裂和统一等,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如罗马帝国首都东迁、东西分裂,这些在中国都没有对应的事件,这说明中西历史发展具有相似性和特殊性,D项正确;治乱循环不符合史实,且材料无法体现出治乱循环,排除A项;“决定”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中西对比,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不能概括中国的国情,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远在这之前赫梯人便已掌握马拉战车的技术,D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数百万人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迁徙是最近两个世纪才出现的现象。现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亿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达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相应的人口比例只有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使美洲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殖民扩张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移民文化呈现出多元特征,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AC两项都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AC两项错误。“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是欧洲长期不断征服美洲的结果,B项正确。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A项,材料中西班牙政府以有条件的方式允许奴隶获得自由,不符合启蒙运动所强调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故A项错误。B项,种植园经济是伴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者确立起对美洲的殖民统治而建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C项,据材料“非洲奴隶能够通过向主人支付钱款的方式获得自由”“他们通过和印第安女人或者和西班牙男主人生育子女的方式也能确保后代获得自由”可知西班牙政府放开了印第安女性与当地白人通婚的限制,鼓励奴隶通过金钱赎买和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促进不同族群在美洲地区的融合。故C项正确。D项,允许印第安人通过通婚的方式获得自由,有利于当地印第安原住民的发展。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B
解析:A.与清政府交好只是美国为了谋取在中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另外仅依据材料不能得出美国“有意识”的与清政府“交好”,故A项错误;B.结合所学,19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美国把目光盯准了华工,《蒲安臣条约》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故B项正确;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中“开始”的表述错误,故C项错误;D.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1868年美国尚不是世界工业第一,故D项错误。故选:B。
13.答案:D
14.答案:A
解析:欧洲的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故选A项。工业革命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分布,排除C项。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排除D项。
15.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强调,近代中国由于战乱,江浙、闽两湖百姓陆续迁入广东,南迁的“新广州人”不断丰富了广州的文化内涵,C项正确;移民促进广州经济发展仅是材料中的部分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移民对广州文化的发展影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人口迁移对广东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看出,美国的移民来源较广,来自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这种移民格局推动美国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通过材料无法看出白人主导的地位被改变,移民并未解决美国主流文化内在矛盾,美国种族问题依然很突出,故选A项。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吸收世界各地技术人才促进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澳大利亚政府修改并最终废止了《移民限制法》,B项正确;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并非只针对宗主国(英国),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此时澳大利亚通过了《移民限制法》,移民政策调整在其形成之后,排除C项;材料聚焦于澳大利亚移民条件的变化,并非国民的思想观念,排除C项。故选B项。
18.答案:B
解析:A.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移民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数量相对于欧洲总人口来讲也并不是非常多,没有严重制约欧洲经济的发展;B.两次工业革命是其欧洲人口对外转移这是由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所导致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结果;C.当时世界经济中心仍然在欧洲;D.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与人口的转移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故选:B。
19.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将儒家“忠”“仁爱”“礼仪”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和个人服务,反映了新加坡努力提倡现代的东方文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加坡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与周边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无关,排除B项;摒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公信力等内容,排除D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难民人数迅速上升,可知难民问题成为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联合国难民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排除A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已实现”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白人在人口普查时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D项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表述的过于绝对化,A项排除;题干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有利于促进种族的融合同化,B项排除;题干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C项排除。故选D。
2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移民中的“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多,说明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故选D项;材料强调了在移民中“知识精英”的移民增加,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国际劳务市场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这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而出现的变化,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关键词“共同价值观”及价值观内容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其旨在加强国家认同意识,维护国家利益,C项正确;这些价值观蕴含了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但并不是新加坡政府的目的,排除A项;这些价值观不仅强调了民族和谐交融,更多的是为了强化国家认同,排除B项;这些价值观更多是为了强化国家认同,属于思想层面,与经济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可知,联合国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移民社会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排除C项;材料主要与移民政策相关,未涉及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D项。
25.答案 (1)困境:种族歧视:失业问题;阶层分化。
原因: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2)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解析 (1)第一小问困境:由材料“一是教育、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被隔离;二是就业上的歧视,黑人雇员不仅就业困难,而且工资低, 因此处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旋涡之中。”可得出种族歧视;由材料“学者对美国52个大都市区研究表明,工厂地点转移导致10%~30%的工人失业,黑人失业率比白人失业率要高。”可得出失业问题;由材料“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可得出阶层分化。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二战后,黑人再次经历了城市化进程,他们从南部农村来到北部城市,该现象直到20世纪60年代也没有减弱。尽管许多黑人在经济地位上与白人处在同一个阶层,但黑人仍然面临着困境。”及所学可得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思想;由材料“许多雇主认为市中心的黑人既无技术,也没有职业道德。”及所学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由材料“1970年至1980年间,30%~50%的失业者来自黑人。这一变化使美国的少数族裔中出现了大量的底层阶级。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农村。”及所学可得出部分黑人群体受教育水平有限。
由材料“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在2012年至2021年的短短十年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了巨大的飞跃,西藏、贵州、云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5%、9.4%、8.4%,增速分列全国第一,二、五位。”及所学可得出助推民族平等、民族繁荣、民族团结;由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的许多发展短板得以补齐,例如,2021年,民族地区共建成5G基站17.79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73.7%,西藏乡镇、建制村公路通畅率分别为94.55%、77.94%,内蒙古在近十年累计实施老旧小区改造46.4万户、危房改造116.65万户,配套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160多万套。”及所学可得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少数民族发展困境提供中国智慧。
26.答案:(1)特点: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流向相邻的南方地区;依附士族或豪强。
影响:改变南方人口结构;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2)国内原因: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因失业导致劳动力过剩(或失业人口增多);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政治动乱,出洋避祸。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七次”,可得出与重大政治变故相伴;根据材料中的“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可得出流向相邻的南方地区;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可得出依附士族或豪强成为重要出路。
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可得出改变南方人口结构;结合所学,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促进南方开发;根据材料中的“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联系教材逃到南方的几家高门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可知,加强了南方士族势力,改变政局。结合所学可知,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2)根据材料中的“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可得出人口增长,耕地不足,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自然经济解体,劳动力过剩;根据材料中的“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等,可得出灾荒频繁,生活困难;根据材料中的“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可得出政治动荡,出洋避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