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单选题
1.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学习粤语和北京话,努力“做中国人中间的人”,还与徐光启等人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并向朝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这些的做法( )
A.促进士人改变天朝传统思想 B.反映出中国传统科技日趋先进
C.适应了中国社会转型的需要 D.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2.《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景德王十五年(756年),“王闻玄宗在蜀,遣使入唐,溯江至成都朝贡。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其中有“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材料可用以说明( )
A.蜀地割据政权的形成 B.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
C.实行大化改新的背景 D.古代越南与唐朝关系友好
3.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如高句丽建国初期,就有人用汉文记下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叫作《留记》;公元414年,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这可用于印证( )
A.中韩文化渊源相同 B.儒学得到了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
C.东亚文化圈已形成 D.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
4.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 )
A.重视科学技术 B.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C.排斥外来文化 D.对文明的借鉴与继承
5.神农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中国人奉其为农神和药神。12世纪以后,神农信仰随着商人、移民传至日本,并在17世纪到19世纪德川时代达到高峰。神农受到医师、药商、儒者的崇信,以及幕府将军、地方藩主的支持,甚至被日本社会视为神道教菩萨的化身。由此可见( )
A.文化对立和冲突 B.文化互动与转化
C.文化压迫与接纳 D.文化殖民与反馈
6.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但“向西方学习”不断递进,层层深入,从“器物”到“制度”;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从照搬照抄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特色道路”……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由此可( )
A.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学术 B.传统儒学得到丰富发展
C.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 D.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
7.利玛窦在华时自称“海外鄙儒”,服儒服并钻研儒家典籍,明朝士大夫呼为利先生、利子。他写作了《天主实义》,引用《中庸》《诗经》等书,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称“吾天主乃古经书所称上帝也”,并援儒攻佛,同时带来三棱镜、望远镜及世界地图。利玛窦的这些举措旨在( )
A.学习儒学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B.借助中国文化减少传教阻力
C.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 D.加速西方科技科学知识传播
8.北齐文宣帝(550—559年在位)时开凿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山石窟,所刻佛像的佛光取圆形,尚存犍陀罗风格,但雕刻技术已是中国风格。在装饰纹样上,有类似古希腊抱琴式花纹。这体现出当时( )
A.陆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B.中国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 D.东西方直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
9.越南陈朝建立伊始,陈太宗就设立太学生科,以三甲定科举高低。1247年,陈朝规定进士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赐太学生出身。据此可知( )
A.中越两国交往以文化为主 B.科举制推动了越南的发展
C.中国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 D.越南完全照搬了中国制度
10.高丽成宗时代(981-997年),大臣崔承老认为:华夏之制,不可不遵,然四方习俗,各随土性,似难尽变。其礼乐诗书之教、君臣父子之道,宜法中华,以革卑陋。其余车马、衣服、制度,可因土风,使奢俭得中,不必苟同。这反映了该官员( )
A.要求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 B.以推进社会变革为宗旨
C.主张选择性学习中华文化 D.强调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11.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白居易热”长盛不衰。不仅有天皇专门设立《白氏文集》侍读馆,著名学者营原道真也模仿白居易的《春深·二十首》,创作了《寒早·十首》。图2所示为现藏于东京的《白氏文集手抄残卷》(白居易手迹)。这可用于说明( )
A.日本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全面模仿 B.中华文化在中古日本的影响广泛
C.宗教文化对中日交流的影响式微 D.天皇个人好恶决定文化引进内容
12.五四运动前夕,国内报刊上开始出现专门介绍马克思生平和学说的文章。五四运动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开始多了起来,《星期评论》《国民》《每周评论》《少年中国》等进步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这一变化主要缘于当时( )
A.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 B.政府思想文化政策相当宽松
C.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D.五四运动与新思潮相互促进
13.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这表明了( )
A.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B.向西方学习进程不断深入
C.中国近代科技突飞猛进 D.程朱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14.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该现象表明( )
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 B.东学西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
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 D.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大增加
15.有学者指出,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所讲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佛教认为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所以提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等,将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戒律、禅定、智慧)扩充为具有广泛社会内容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该学者意在说明( )
A.中印文明具有兼收并蓄倾向 B.儒佛调和思潮推动中印间文化交流
C.佛教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之处
二、材料分析题
16.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他们在接受中国传统风俗与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传播西方文化。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此外,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就其知识水平而言,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种学和社会种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特点及“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强调每个人只要从我的内心做起,从我们的日常事情和现实生活做起,就可以由平凡之事入手来成就伟大功业。因此,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摘编自赵林《西学三书》
材料二 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18世纪,经传教士介绍到欧洲的中国传统文化,使欧洲许多激进的知识分子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
——摘编自王立《中华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东学西传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第一卷”“赠送其制作的天体仪、地球仪及《坤舆万国全图》”可知,利玛窦把西方科技传入中国,有利于西方科技在中国的传播,D项正确;士人改变天朝上国观念与这一时期的历史不符,排除A项;中国传统科技在近代逐渐衰落,而非日趋先进,排除B项;明末未实现中国的社会转型,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记载可知,新罗国王对唐朝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唐朝文化对新罗的深远影响。新罗派遣使者朝贡唐玄宗,不仅是两国之间的政治交往,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体现,而唐玄宗的诗作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对古代朝鲜的辐射和影响,B项正确;唐朝安史之乱期间,蜀地并没有出现割据政权,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与朝鲜半岛有关,与越南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朝鲜)。根据材料“朝鲜古代文献大多是用汉语文言文写的”“高句丽在辑安城东九华里处建的好太王碑,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44行,每行41字,竟达1775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汉字在古代朝鲜得到了传播,这可用于印证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D项正确;“中韩文化渊源相同”的说法有误,排除A项;汉字在朝鲜的传播并不代表儒学得到朝鲜社会的普遍认同,排除B项;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代,而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日本)。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又注重结合实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重视科学技术,排除A项;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实行“闭关锁国”,且B项与材料“日本人借用了汉字”等信息无关,排除B项;依据信息可知,日本并不是排斥外来文化,而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的神农信仰如何被日本社会接受并融入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体系中,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互动和转化的过程是文化交流中常见的现象,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融,B项正确;材料主要表现文化的交流,不是文化对立和冲突,排除A项;文化压迫是指一种文化通过权力结构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压制、排斥或同化的现象,其目的通常是为了维护某种文化的主导地位,压制异质文化的发展,或者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经济或社会的目标,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转化”,而“文化殖民与反馈”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从中可以窥探‘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所学可知,伴随列强侵略,西学东渐掀起热潮,先进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从学习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这表明西学的引进冲击了传统的学术,A项正确;由材料“中国近代始终未能建立起超越西方的特有的完整文化体系”可知传统儒学并未得到丰富发展,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国人夷夏观念发生剧变,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近代民主制度日渐成熟的相关信息,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利玛窦到中国后,穿儒服并且钻研儒家经典,利用儒家思想来论证基督教义,以亲近儒家思想,实行文化和解的适应性传教方式揭开了基督教传教史上最迷人的一章,获得成功。B项正确;利玛窦的做法是一种传教方式,目的是传播基督教,而不是为了学习儒家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与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齐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北齐时期,开凿的石窟中佛像的造型融合了犍陀罗风格、中国风格和古希腊的装饰纹样,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特点,C项正确;北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并未达到空前繁荣的状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是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东西方直接交流的相关信息,“取得丰硕成果”的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古时期的亚洲。越南陈朝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体现中国文化对越南影响较大,C项正确;材料内容属于中越两国的文化交往,但两国还存在政治、经济交往,不能断定以文化为主,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越南科举制的内容,未提及影响,不能得出推动了越南的发展,排除B项;越南的制度有很多具有本国特色,而非完全照搬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亚洲)。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大臣崔承老主张学习中国文化不可不遵,但是地方习俗不一,风俗各异,变起来非常困难,所以主张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国文化,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崔承老主张选择性地学习中华文化,并不是要求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排除A项;该官员主张有选择性地学习中国文化,没有提及推进社会变革,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并不是强调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和中古时期的日本。据材料“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可得出这是中古时期的日本,据材料“‘白居易热’长盛不衰”“天皇”“学者”等信息可得出中华文化在中古日本的影响广泛,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白居易在日本受欢迎,不能得出“全面模仿”,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白居易及其诗作的影响,不涉及宗教,排除C项;“决定”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据题干“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数量从少变多”,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可得出,变化主要缘于当时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政府思想文化政策“相当宽松”表述夸张其词,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是1917年,确实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但材料强调五四运动时期出现的新的促进因素,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五四运动对新思潮的促进,不涉及新思潮对五四运动的促进,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最初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到后来译为“科学”以及音译为“赛因斯”,这种变化反映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人对西方科学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体现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进程在不断深入,B项正确;翻译事业的发展只是表象,背后反映的是向西方学习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变化,而非中国近代科技本身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重点是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与程朱理学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依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随着外国传教士来华,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西学东渐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西精神文化交流而非物质文化交流,排除A项;西学东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并非东学西渐,排除B项;西学东渐为传统科技注入了一定的活力,但并没有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没有众生的解脱,就没有个人的真正解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传统文化所讲人性主要是探讨人类异于、优于禽兽的特殊属性;佛教所讲佛性主要是探讨众生成佛的根据、条件。两者异中有同,人性论讲人性的善恶,佛性论也讲本性的善恶,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同时,佛教“六度”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与中国儒学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存在相似之处,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指出,没有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互相影响,不能得知中印文明的“兼收并蓄”,也不能体现中印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AB项;材料只涉及佛教文化与中华文化有相同之处,没有涉及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排除C项。故选D项。
16.(1)特点: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
(2)原因:印刷技术的提高;中国综合国力较强;耶稣会士的传播;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认识: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大批耶稣会士来华,其中包括利玛窦、邓玉函、汤若望等人”可知,传播人员众多,以西方传教士为主;根据材料“还涉及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欧洲古典哲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方面”可知,传播内容较多,以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为主;根据材料“基本上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的平均或最高水平”可知,代表当时欧洲知识界较高水平;根据材料“地理方面,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数学方面,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物理机械工程方面,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可知,中西合作交流,部分中国士大夫积极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影响:根据材料“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和所学可知,可从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可知,印刷技术的提高;根据材料“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可知,中国综合国力较强;根据材料“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耶稣会士的传播;根据材料“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可知,启蒙思想家对儒学推崇,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认识:根据材料“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开放性,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根据材料“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从古至今吸收不同的文化成果,兼收并蓄;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在同其它文明交流互鉴中形成了开放体系。
17.(1)内涵:历史悠久;具有实用理性精神;强调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
作用:教化百姓;维护统治者统治;促使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2)影响:促进欧洲的社会进步;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内涵:根据材料“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都要进行祭天、拜祖、祭孔等重大活动”可知,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从周公旦那个时候开始就有了这种清醒的实用理性精神。”可知,具有实用理性精神;根据材料“最现实、最直接的事情,无非就是每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可知,强调道德修养和经世致用。
作用: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可知,教化百姓;根据材料“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都非常清楚,祭天、拜祖、敬奉鬼神说到底都是为了教化百姓。”可知,维护统治者统治;根据材料“中国人既然把眼光都关注于内在的道德修养和现实的经世致用活动,他就无暇去顾及那些六合之外的鬼神,这就使得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可知,促使儒家知识分子能够投身于现实社会,投身于经世致用的实践活动中,从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中国)。
影响:根据材料“明末传教士对中国古文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力对其进行研究和翻译,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欧洲的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中国古文献所反映出的儒家思想及其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成为引领欧洲一代风流的思想旗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思想家。”可知,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准备了条件;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与当地流行的理性主义自然神论相类似,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的是‘理’而非‘神’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成了他们取证的榜样,他们也从中找到他们观点的旁证,从而坚定了他们的观念和斗志,丰富了他们的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