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兼 爱
A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下列各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故不孝不慈亡
D.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事:事务
B.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攻:治疗
C.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察:观察
D.恶施不慈 施:实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非不呺然大也
B.不知乱之所自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故亏父而自利 六跪而二螯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积土成山,蛟龙生焉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亏父而自利
A.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
B.故贼人以利其身
C.自见者不明
D.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5.下列有关文言句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乱者何独不然
宾语前置句,应为“治乱者独不然何”
B.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C.当察乱何自起
宾语前置句,应为“当察乱自何起”
D.子自爱,不爱父
宾语前置句,应为“子爱自,不爱父”
6.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要求。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B组 能力素养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材料一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 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 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 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 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材料二 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 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天下A祸B篡怨恨C其所以D起者E以不相爱F生也G是以H仁者非之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不相贼”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相同。
B.“墨者夷子因徐辟而求见孟子”中的“因”与成语“因利乘便”中的“因”意思相同。
C.赤子,文中指初生的婴儿,后可指纯洁善良的人,也喻指热爱祖国的人。
D.“吾固愿见”与《五石之瓠》中“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
B.墨子认为,应该用兼爱去改变当时的社会,做到爱别人的国家、家族和人民就像爱自己的国家、家族和人民。
C.墨子认为,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施于政、士人不用它践于行罢了。
D.夷子第一次来见孟子,因孟子生病没有见到,后来孟子以夷子的言行不一致来表明他不赞同墨家的主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
(2)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
12.墨家和儒家的看法有何不同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7 兼 爱
1.C 解析 C项中“亡”同“无”,没有。
2.C 解析 C项中“察”意思是“考察”。
3.B 解析 A项,代词,这样/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D项,连词,于是/兼词,在那里。
4.D 解析 例句与D项都是使动用法。A项,动词活用为名词,小偷;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C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明。
5.A 解析 A项中“治乱者何独不然”不是宾语前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
6.C 解析 C项中“‘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的“圣人”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完美境界的人。
7.(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
(2)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因此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自己的封国。
8. 解析答案 CEG
解析 “凡天下祸篡怨恨”是句子的主语,因比较长其后断开,即C处;“者”放在上句末尾,表判断,其后断开,即E处;“也”表判断,其后断开,即G处。
9.B 解析 B项中“与成语‘因利乘便’中的‘因’意思相同”错误。“因利乘便”中的“因”意思是“趁着”。
10.C 解析 C项中“兼爱与攻城野战一样能够做到”错误。原文材料一中意思是说攻城野战是为获得名声而牺牲生命,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而兼相爱、交相利与之相比,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
11.(1)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
(2)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一样的吗
12.①墨家认为要兼爱(爱无等差),儒家认为兼爱难做到(爱有等差);②墨家主张薄葬,儒家认为墨家言行不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墨子说:“现在像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那么考察这些祸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墨子说:“是因为不相爱产生的。”凡是天下的祸患、掠夺和愤恨,之所以能出现,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而产生的。因此仁义的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既然认为这是不对的,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 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 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就像自己的生命。”所以诸侯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
墨子说:“天下的士君子们,是没有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缘故。现在如果说攻城野战,以牺牲性命来求得名声,这是天下的百姓都认为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况且相互关爱、互相谋利,则是完全不同的(好事)。凡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必会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必定损害他。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只是君主不把它用在政事上,士大夫也不把它付诸行动的缘故。”
材料二 墨家子弟夷子通过徐辟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愿意见他,不过我现在正病着;病好了,我将去见他。”过了一段时间,他又要求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见他了。我听说夷子是墨家子弟,墨家办理丧事,以薄葬为合理;夷子也想用这一套来改革天下,难道认为不这样做就不可贵吗 但是夷子埋葬父母亲却很丰厚,那便是以自己所鄙薄的来对待父母亲了。”
徐子把这话转告给夷子。夷子说:“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人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以为的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
徐子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夷子真以为人们爱他的侄儿和爱他邻居家的婴儿一样的吗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