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大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大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
B.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海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
C.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
B.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港口城市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C.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D.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B.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线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C.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
D.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海洋文明“向海而兴,多元互信”这一特点。(4分)
5.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的错误观点的 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坎井之乐(节选)
吴礼权
庄周又转而看了惠施弟子一眼,意有所指地说道:“你们看,今日的名家诸公,他们整日热衷于名宾之辩,热衷于概念之争,虽然毫无用处,于世无益,却让世人着迷,连很多诸侯国之君都被其诡辩迷惑,欣赏他们的口才,甚至有的人还被封侯拜相了呢。”
惠施弟子一听庄周不仅赤裸裸地攻击诋毁名家,而且还绕着弯攻击他的老师,因为惠施此时正在魏国为相,受魏惠王重用呢,所以,他再也不能容忍了,立即截住庄周的话头,反唇相讥道:“墨家学说无用,名家学说也无益,那么您认为哪一家学说有用,于世有益呢 哎呀,对不起,在下还未请教您尊姓大名,不知您到底是哪家哪派的巨子名公 ”
“老朽只是个信奉老聃之道的无名之辈,不是什么学派的巨子名公。”庄周淡淡地回应道。
“哦,原来是老聃之徒。既然是老聃之徒,在下倒想请教一下,你们老聃之道有什么值得人们推重的吗 ‘道可道,非常道’的鬼话,难道可以救世吗 ”惠施弟子撇了撇嘴,显出一副不屑的样子。
“年轻人,你知道老聃所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吗 ”庄周虽然觉得惠施弟子很无知,但仍努力以温和的口气跟他说话。
“在下不明白。不过,在下知道,老聃的话都是在故弄玄虚,他所谓的‘道’,是虚无缥缈的,是无人知晓的,更是不可能救世的,比任何学派的学说都无用。”惠施弟子听庄周以长者的口吻跟他说话,有倚老卖老之嫌,心中很是不悦,话说得就更不中听了。
庄周并不在意,看了看惠施弟子,面带微笑地说道:“老聃之道深不可测,年轻人不懂就说不懂,不要不懂还要妄议先贤。儒家先贤孔丘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朽虽不认同孔丘学说,但认为他这句话是对的。老朽刚才批评墨家与名家,并不是因为有门户之见,只是就事论事,就理说理。”
“哼,还说没有门户之见。说到老聃之道,就是深不可测,说到俺们名家与墨家之说,都是无用无益,这还不是门户之见呀 依在下看,老聃之道就是无用之道。什么‘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无为而无不为’,这对治世救世有什么用处 ‘无为’是懒人的逻辑,是无用之人的借口。所以,‘无为’就是无用。”惠施弟子越说越激动,用词也越来越尖刻。
蔺且与逸轩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可是,庄周却从容坦然,哈哈大笑。
“您笑什么 俺说得不对吗 ”惠施弟子反问道。
“这样吧,年轻人,老朽给你讲个故事吧。”
蔺且与逸轩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了,顿时心中窃喜。因为他们都知道庄周最会讲故事,他讲故事不是为了编造论据说服人,就是绕着弯骂人。现在,庄周要给惠施弟子讲故事,肯定是要骂人了。可是,惠施弟子并不知道这些。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眼前之人就是连他老师惠施都非常敬畏的庄周。于是,惠施弟子爽快地答应道:“好呀!那您就讲吧,在下洗耳恭听。”
庄周点点头,微微一笑,瞥了惠施弟子一眼,便意态悠闲地说起了故事:“从前,东海边一座山崖上有一只坎井之蛙。一天,海水涨潮,一只巨大的东海之鳖随潮水冲到坎井之蛙生活的坎井边。坎井之蛙见到东海之鳖非常高兴,就跟它攀谈起来。谈着谈着,坎井之蛙突然非常感慨地对东海之鳖说道:‘我真是快乐极了!每天我都可以出来在井栏上跳跃,回去后就在井壁缝间休息。我跃入水中,水就托住我的两腋和两腮;我跳到泥里,泥就淹没我的脚丫子,没过我的脚背。回头看看井里的赤虫、螃蟹和蝌蚪,谁也无法比得上我。还有,能够独自占有一坑水,盘踞一口井,这也是我最大的快乐。您今天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进来看看呢 ’”
“那东海之鳖接受邀请了吗 ”蔺且故意配合庄周,问道。
庄周心知其意,故意停顿了一下,斜瞥了惠施弟子一眼,见他正凝神专注地听着,遂接着说道:“东海之鳖欣然接受了邀请,可是,东海之鳖身躯太大,左脚还没踏进坎井,右腿已经被绊住了。东海之鳖无奈地退出了坎井,对坎井之蛙说道:‘你我生活的环境完全不同,我所生活的东海,千里之远不足以形容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形容其深。大禹时代,十年九涝,洪水滔天,东海海面没有因此增加丝毫;商汤之时,八年就有七年大旱,东海水位也未见下降一寸。这是东海的实际情形,也是我久居东海的大快乐呀!’坎井之蛙听了,顿时目瞪口呆,神情恍惚,怅然若失。”
庄周话音刚落,逸轩就脱口而出道:“先生,坎井之蛙的故事,是不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眼界决定境界,一个人眼界太小,就会盲目自大,境界就不会太高,是这样吗 ”
“正是。有些人对天下诸家学说知之甚少,却妄自尊大,这不就像坎井之蛙吗 有些人智力不足以达到了解老聃之道的崇高境界,却妄言老聃之道无用无益,这不就跟坎井之蛙难以了解东海之鳖所说的东海是一样的吗 ”庄周顺着逸轩的话说道。
蔺且听了庄周这番话,先是一惊,后是一乐。惊的是,他从未听老师讽刺他人这样直白,不留情面,尤其是对晚辈后生;乐的是,老师故事讲得好,师弟逸轩悟性也好,二人一唱一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惠施弟子的无情反击。
不过,在蔺且一惊一乐之际,惠施弟子早已羞愧得满脸通红,低头沉默嗫嚅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句合适的话来反击庄周,最后,只得恨恨地瞪了庄周一眼,跌跌撞撞地从席上爬起,拂袖而去。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写了庄周和惠施弟子争论的原因,固然有惠施得宠于魏惠王、身居要职的一面,但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
B.庄周由“淡淡地回应”到努力保持“温和”,继而由“面带微笑”到“哈哈大笑”,再到“悠闲地说起了故事”,始终从容淡定,坦然悠闲。
C.小说中的庄周是一个睿智而又豁达之人,他虽然对孔子的学说不认同,但对孔子关于“知”和“不知”的观点持肯定态度。
D.小说节选部分主要以庄周和惠施弟子的对话展开情节,并在对话中丰富庄周的形象,而凝练生动的对话也增强了读者的现场感,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7.关于小说中塑造的次要人物形象蔺且与逸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惠施弟子尖刻的话语,蔺且与逸轩感到有失面子,而庄周却从容坦然,这一对比能够突出庄周遇事镇定的大家形象。
B.蔺且与逸轩清楚庄周擅长什么,所以当听到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时,暗自高兴,并积极主动地配合。
C.逸轩很聪明,当庄周讲完故事,他就明白了庄周讲坎井之蛙的目的,而庄周对这一目的深入阐释,突出了小说主题。
D.作者通过蔺且的情感变化侧面烘托出庄周的形象,“惊”突出了庄周讽刺他人的不留情面,“乐”突出了庄周精妙绝伦的口才艺术。
8.节选部分惠施弟子的心理有着怎样的变化 请简要说明。(4分)
9.《坎井之蛙》本是《庄子·秋水》中的一个小故事,后世由此延伸出家喻户晓的成语“井底之蛙”。本文花费大量笔墨于庄周详细讲述坎井之蛙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 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由此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
(选自《孟子·离娄上》)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 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由A此B观之C君不行D仁政而E富F之G皆弃H于孔子I者也J况K于L为之强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仁由义”与“为仁由己”(《论语·颜渊》两句中的“由”含义相同。
B.“求也为季氏宰”与“家君作宰”《滕王阁序》)两句中的“宰”含义不同。
C.小子,文中用作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现在则常用于对人轻慢或戏谑的称呼。
D.镒,与“钧”同为古代重量单位,但比“钧”小,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桀和纣失天下是因为失去了民心,要想得天下必须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方法便是满足百姓的愿望,不做百姓所厌恶的事。
B.孟子主张远离自暴自弃的人;在他看来,只有仁、义才是人的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那些抛弃精神住宅和正确道路的人都是可悲的。
C.孟子离开齐国,充虞觉察他神色有异,于是拿孟子当初教导他的话表示质疑,孟子说按理已到了王者兴起之时,自己就是这个王者。
D.当初在齐国,齐王赠金孟子不接受;后来宋国和薛国赠金,孟子却接受了。这令陈臻感到困惑,认为孟子的做法必定有一种是错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吾何为不豫哉
14.孟子接受宋国和薛国的馈赠,却拒绝齐王的馈赠,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泊岳阳城下
杜 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对仗,写诗人对岳阳城地理环境的整体印象:浩瀚江泽逾千里之广,层叠山城近百层之高。
B.颔联写岸边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浪,小船上寒灯映照着飞雪,渲染了夜泊岳阳城下凄寒的氛围。
C.颈联写诗人即使遭遇困境无法前行,心中的才志也难以消退,反而在艰难危险中变得更强大。
D.尾联用典,以《庄子·逍遥游》中变化的鲲鹏来象征诗人,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已看得淡然。
16.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2)《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境界。汤一介曾指出,道家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在“自然的和谐”基础上,推展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进而有了“人与人的和谐”,以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以人文主义价值为取向,则从“自我身心的和谐”出发,依次推断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观点。如此,儒道两种相反的价值取向,互补互促, ①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构架。
“道法自然”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人的活动效法地,地的运动效法天,天的运转效法“道”,“道”的运行效法自身。它揭示了人应该效法“道”的原因,即“道”具有“自然无为”的特性,体现了宇宙秩序的和谐。“道”在此处为本源、道理、法则等诸义。“法”则可以理解为效法、遵循。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就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由“道法自然”触发的这一环境伦理,旨在倡导一种善待自然、师法自然的理性态度,意味着人类要懂得敬畏自然,使人道合于天道。
现代仿生学的发展,便是“道法自然”的一种实际应用。但从本质上说,“道法自然”即“法自然之道”,亦即要符合各种事物的“本然”之理并顺应之。如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② ,自会 ③ ,事半功倍,走上科学发展的大道。
18.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① ② 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道’是万事万物生长发展的原动力和规律,我们应当顺应‘道’。”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鸿蒙!仅这个名字已让不少网友热血沸腾!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商标公告》显示,某手机公司已经申请通过了“鸿蒙”商标。古人认为天地开辟之前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作鸿蒙。后来,世人用“鸿蒙”指远古时期。北宋张伯端的诗集里有诗句“鸿蒙初辟本无性,打破顽冥须悟空”,只看这两句诗就能感受到此手机公司的决心。
鸿蒙重要的文化含义在于“开辟”二字,这也正是此手机公司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目的: ① 。这条道路也许不那么笔直,但却开辟了一种可能,向空白区域延伸,寄托美好向往。
有人将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古人认为, ② ,因此手机芯片命名为“麒麟”,也是取其“祥瑞”“杰出”之意吧
此外,还有不少新商标,如昆仑、金刚、玄武、乾坤、鲲鹏、巴龙、泰山、凌霄…… ③ ,而且还真的被用在了自己研发的产品上。这些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名字,彰显着科研创新给我们的底气,也昭示了中国人用行动光大传统文化的自信。此鸿蒙,即从“鸿蒙”始!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②
③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两个“鸿蒙”,一个没有加引号,一个加了引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除了手机研发的工程师,中国航天人也很浪漫。首次登陆月球背面的登陆器是“嫦娥”,为其提供信号中继服务的是“鹊桥”,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全球定位卫星系统叫作“北斗”,你能说说这些名称中体现的中国航天人的浪漫吗 请参考以上文字任选一个作答。(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儒家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倡导“知足少欲”,鼓励人们放下自我,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倡导“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不妄为”的人生智慧,鼓励人们如庖丁解牛,顺应规律,依道而行,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了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思考人生、社会有很大帮助。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检测
1.D 解析 D项错误,曲解文意,由“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可知,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使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2.D 解析 D项中“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可见是“造成的影响”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D 解析 A项中“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能体现开放包容;B项中“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能体现开放包容;C项中“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能体现开放包容;D项表明了浙江余姚河姆渡、舟山群岛开始航海活动的时间,不能体现开放包容。
4.①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秦汉开始,六朝隋唐、宋元时期对海洋的探索与发展经历了显著推进、相对高峰等发展阶段,可见其向海而兴。②中国海洋文明与海外各国进行海洋贸易,对外交往,且其特质与其他特质也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可见其多元互信。
5.①开头采用驳论的形式,先提出黑格尔的观点,再指出其片面性。②接着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述自先秦两汉至明清两朝,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从未停止。③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既有海洋文化,又有陆地文化,多元同构。
6.A 解析 A项中“庄周故意激怒对方也起到了导火索作用”错误,从节选部分看,庄周和惠施弟子之所以争论,不仅是因为庄周对名家诸公的表现予以否定,更重要的是因为庄周绕着弯攻击惠施,让惠施弟子感到无法容忍,庄周并没有故意激怒对方。
7.B 解析 B项中“庄周说要讲故事来婉转地羞辱惠施弟子”错误,根据原文,讲故事的目的只是蔺且与逸轩的推测,并不是庄周说的。
8.①听到庄周的话,最初感到忍无可忍;②得知庄周的学说门派,不屑一顾;③听到庄周的长者口吻,心中不悦,说话不中听;④继续听庄周的解释,情绪激动,用词尖刻;⑤听庄周讲故事,凝神专注;⑥听完庄周的故事,既羞愧又愤恨。
9.示例 ①井底青蛙就是惠施弟子的形象化身,庄周要借坎井之蛙嘲讽他盲目自大,详写才能让人物形象更栩栩如生。
②故事本身就是庄周作品中的故事,故此处由庄周详细讲述出来,使小说更具真实性,更能打动读者。
③小说本来写的就是庄周的故事,同时故事中又有庄周讲述故事,这样故事套故事的结构让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10.CGJ 解析 “由此”作“观”的状语,“之”作“观”的宾语,“由此观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即C处;“而”是连词,连接“君不行仁政”和“富之”,故“君不行仁政”和“富之”不能断开,在“富之”后断开,即G处;“也”为句末语气助词,其后断开,即J处。
11.A 解析 A项,遵循/凭,靠。含义不同。
12.C 解析 C项中“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误,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人,亦即前文所说的“名世者”。
13.(1)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2)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社会,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14.①接受宋国馈赠的理由是外出远行需要路费;②接受薛国馈赠是为了防备不测需要用钱买武器;③拒绝齐国是因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是受贿。
参考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了。赢得民心也有方法:他们想要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谈论;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作为。说出话来破坏礼仪,叫作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叫作自己抛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正确的道路。空着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孟子说:“冉求当了季氏的家臣,不能改变他的作风,反而把田租增加了一倍。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攻击他。’由此看来,君主不实行仁政,却去帮助他搜刮财富的人,都是孔子所唾弃的,何况是那些努力为君主作战的人呢 ”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的表情好像有点不高兴。以前,充虞从夫子这里听说过:‘君子不怨恨上天,不责备他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相隔五百年一定会有推行王道的圣人出现,这中间一定会出现闻名于世的人(来辅佐圣人)。从周朝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数字来说已经超过了五百年,按照时势来看也该出现了。看来上天还没有想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安定,在当今社会,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我为什么会不高兴呢 ”
陈臻问道:“前些日子在齐国,齐王送您上等成色的金一百镒,您没有接受;后来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又到了薛国,送您五十镒,您也接受了。如果先前不受礼是正确的,那么,现在受礼就错了;如果现在受礼是正确的,那么,先前不受礼就错了。在这件事情上,老师必居其一。”孟子回答说:“我做的都对。在宋国时,我准备远行。(按照习俗)对远游者必须要赠送路费,人家说:‘赠送路费。’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在薛国的时候(听说路上有危险),我有防备不虞的想法,人家说:‘听说您要防备危险,送点钱给您买武器吧。’我怎么能不接受呢 而在齐国,就没有接受礼物的理由。没有什么理由却要送我钱财,这等于是贿赂收买我。哪有君子可以被收买的呢 ”
15.D 解析 D项中“表明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已看得淡然”错误,引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前途的不可预料。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
16.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表现了乐观、昂扬、积极的情绪。而《登高》则更侧重对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17.(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2)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3)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
18.①相得益彰 ②因势利导 ③水到渠成
19.①原句“从某种意义上讲”表达更严谨;②原句“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引用名言,生动形象,有说服力;③原句多用短句,与文章风格一致。
20.①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②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 ③这些商标不仅仅是被注册
21.第一个不加引号的鸿蒙指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第二个加引号的“鸿蒙”指手机公司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画线句子意思是中国科研自主创新之路就从“手机公司自主研发操作系统”的成功开始,这句话显示出中国科研工作者们前仆后继开辟一条科研自主创新道路的决心,寄托了人们对中国科研自主创新的美好期望。
22.示例 北斗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中文简称。自古以来,人类就非常崇拜日月星辰,尤其崇拜北极星,因为找到了在群星灿烂的夜空中永远高悬于正北方向的北极星,也就实现了定向导航。所以,将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取名“北斗”,既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彰显了中华悠久的科学文明。
23.写作提示 从材料来看,材料首先阐释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主张:儒家“拿得起”,追求入世,鼓励人们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是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佛家“放得下”,并非倡导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而是鼓励人们不为名利所累,超脱物外;道家“想得开”,教导人们要善于从逆境中把自己解脱出来,面对逆境不能陷于痛苦的泥淖而不能自拔,应该顺应规律,安时处顺。然后,对三家观点进行了总体评论,认为“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为人们提供精神营养”。“三家各有所长”,即“三家各有所短”,如此才需要“互为补充”,我们取三家之长,补三家之短,才是正确的做法。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