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能提供录像课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课型:新授课 年级:九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为世界历史上册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内容为近代世界的文学、美术和音乐成就。这些成就是在近代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统治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又深刻影响了近代社会。
二、课程标准
通过贝多芬等人的成就,了解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向日葵》。
难点:如何评价贝多芬的音乐;如何欣赏梵高的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并填写下列表格。
展示:世界近代科技成就
国家
代表人物
科技成就
英国
牛顿
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力学三定律
英国
达尔文
《物种起源》
德国
爱因斯坦
相对论
法国
居里夫妇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教师: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确立和发展,使我们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今天,我们再踏进文学与艺术的殿堂,领略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文学和艺术的魅力。如果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果有利于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那么文学和艺术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有助于我们追求真、善、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板书课题: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内容,陈述性导入,使学生快捷地进入到学习氛围之中)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猜一猜:他出生于波恩一个音乐世家,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位双耳失聪的人。他是谁呢?
学生:贝多芬
一、“乐坛雄狮”――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展示:
教师:你对贝多芬了解多少?哪位同学来讲一讲贝多芬的故事?
学生:讲解故事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讲解)
展示:
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
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请结账吧,多少钱?”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思考:这个故事能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贝多芬是非常勤奋的音乐家。正是因为勤奋,贝多芬才取得了这样杰出的成就。
学生:贝多芬靠自己的顽强努力终于被认为是维也纳最好的钢琴家和最优秀的作曲家。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贝多芬的勤奋的优良品质。)
教师:尽管贝多芬在乐曲创作上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但他本身却连遭不幸和打击。
展示: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思考:当时贝多芬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是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的?
学生:27岁时,他患了耳聋症,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对于酷爱音乐、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无异于夺去自己的生命。到了中年,他的耳朵一点也听不见了。但是,贝多芬却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音乐的执着的追求。
展示:贝多芬用过的助听器
教师:为了克服听音的困难,贝多芬曾用一个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里,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在作曲时用来听音。就这样,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
思考:这段经历能说明贝多芬具有怎样的特点?我们应学习贝多芬怎样的精神?
学生: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向命运挑战。
学生:挫而不折,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名言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贝多芬钢铁般的意志,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
教师:你知道贝多芬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吗?
学生:《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钢琴曲《致爱丽丝》等。
教师:由于贝多芬经典性作品的问世,他成了交响乐之王,人们以无比敬佩、赞慕、崇仰之情来欣赏着他的作品。同时,他也成为继海顿、莫扎特之后,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大师。早在青年时期,贝多芬就树立了民主、斗争、进步的思想,这种思想他一直没有改变过。
提问: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
学生:《英雄交响曲》
播放:《英雄交响曲》片段
教师: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曲子中的英雄是谁呢?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学生:拿破仑。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拿破仑的崇拜感情。
教师:这首曲子完成于1804年,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
展示:
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的衷心拥护者,“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奋斗的理想。他了解法国革命的情况后,非常敬仰比自己大一岁的拿破仑,因为此时的拿破仑正在率领法国人民摧毁专制、实现共和。从1802年起,他开始全力投入一部新的交响曲的创作,打算将此献给拿破仑。在1804年作品完成时,他在封面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并且通过法国大使馆办理呈献手续。但是就在这时,他的学生却给他带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怒吼着、叫骂着奔向桌边,把作品的封面扯下,撕成两半,摔在地上。半年以后,这部作品初演时,标题已经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这就是今天《英雄交响曲》的由来。
——[德] 胡赫《贝多芬》
教师:贝多芬是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是继承古典主义、开启浪漫主义音乐的“乐圣”式的伟大人物。
过渡:资产阶级在政治上通过革命斗争夺取政权,在经济上经过两次科技革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正是这种政治、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动荡,这种思想上的变化,这为文艺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应运而生。
二、“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
展示:
提问:他有哪些代表作?
学生: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展示: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教师:谁读过他的这些著作,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这几部名著?(如果这里很少人看过,可用多媒体出示,作以简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托尔斯泰用七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描绘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斗争精神。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
学生:1877年托尔斯泰写成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渥伦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写照。
学生:《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表现了玛斯洛娃和聂赫留道夫两个主人公的“心灵净化”,揭示他们“复活”的复杂过程,也全面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
教师: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学生: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展示:晚年的托尔斯泰
教师:晚年的他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放弃了自己的财产,离家出走。途中身染肺炎,在车站病逝。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立碑,也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展示:托尔斯泰坟墓
教师:为什么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被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称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学生:因为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学生:因为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学生:因为他一生都在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找改造社会的良方。
教师:之所以被赞最美,正是因为朴素的坟墓里埋葬着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这座坟墓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建成的,它深深地打上了托尔斯泰人格的印痕,直接呈现了托尔斯泰的一种人格----平民化的朴素。坟墓的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但普通蕴含伟大,震撼人们的心灵。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文史不分家,初步懂得阅读世界名著对自己发展的影响,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用生命作画的人”――美术名家梵高
教师:近代的绘画艺术不断革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画家。其中一位有世界影响的画家是谁?
学生:荷兰的梵高
展示:
教师:梵高,被称为“用生命作画的人”,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和坎坷,饱受冷落和贫穷的打击,始终未在生前得到作为画家的认同和尊重,当他还活着的时候,一共只卖出过1幅画,但是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展示: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真实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梵高
提问:此名言表达了艺术家怎样的品行?
学生:不爱慕虚荣,扎实务实地探求艺术。
教师:梵高一生努力创作,有很多的作品问世,那么他有哪些代表作品呢?
学生:《向日葵》
教师:《向日葵》是梵?高在法国南方创作的作品,南方灿烂的阳光赋予他创作灵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幅作品。
展示:
教师: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作品表达对生活怎样的态度?
学生:《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和葵花叶则像跳跃的火苗。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使学生明白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教师:由于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所以他在世时,作品并不被看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399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欣赏:梵高作品:自画像、《夜晚的咖啡馆》、《星夜》、《吃土豆的人》、《乌鸦群飞的麦田》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四、时代的缩影——文学艺术的源泉
展示:表格(学生完成)
领域
国家
代表人物
代表作
音乐
德国
贝多芬
《英雄交响曲》
文学
俄国
列夫·托尔斯泰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美术
荷兰
梵高
《向日葵》
展示: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 毛泽东
教师:毛泽东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文艺作品反映现实生活。
教师:在本章我们学习了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这一时期,科学进步,文化艺术繁荣,这些都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以各种艺术形式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时代的精神。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它既集中反映了时代风貌,也表达了人类理想,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设计意图:小结和导入前后呼应,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兴起、确立和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极大进步。)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
1、以下是某同学在学完本单元后,写的一首赞美诗:“为了心中的艺术,您一生执着的无怨无悔,最恨的是耳聋。音乐中您如在旷野里奔跑,忘记所有的苦难。痛苦便是您欢乐之源,艺术则是您战胜苦难的武器。”这位同学赞颂的人物是
A.牛顿 B.贝多芬 C.爱因斯坦 D.达尔文
2、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一个曾叱咤欧洲政坛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和一个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连在了一起。这两个人物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达尔文和梵高 D.牛顿和爱因斯坦
3、某校计划在艺术长廊中悬挂一幅梵高的代表作品,他们应该选择:
A.《最后的晚餐》 B.《向日葵》
C.《格尔尼卡》 D.《蒙娜丽莎》
4、如果你想了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情况,可以阅读下列哪些文学作品
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复活》④《荷马史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一、“乐坛雄狮”――著名音乐家贝多芬
二、“天才的艺术家”――文学巨匠托尔斯泰
三、“用生命作画的人”――美术名家梵高
四、 时代的缩影——文学艺术的源泉
课件31张PPT。
第 23 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复习回顾: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居里夫妇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力学三定律 《物种起源》 相对论 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第 23 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猜一猜:
他出生于波恩一个音乐世家,是西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同时他还是一位双耳失聪的人。他是谁呢?贝多芬
一、“乐坛雄狮”――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贝多芬(德国)
(1770—1827)贝多芬: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1827年他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关于贝多芬学习的故事:
有一次,贝多芬去办点事情,回来的时候,他感到有些饿了,于是,便走进了一家饭馆,他找了一把椅子就坐了下来。这时,他正在思考创作一支钢琴曲,不知不觉中,他抬起手,用手指就在餐桌上敲了起来,就像以往弹钢琴一样。“咚咚咚,咚咚咚”,这有节奏的弹击吸引了不少人向他看来,他却毫无察觉。就餐的人走了一批又来一批,人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个奇怪的人。一个多小时过去了,他还在有节奏地敲着。这时,店老板过来想提醒提醒他,刚走到他面前,他一看店老板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在饭店里,于是便问老板:“请结账吧,多少钱?”店里吃饭的人哈哈大笑了起来。店老板看他还不明白人们为什么大笑,就说:“先生,您还没吃饭呢!”“这……哈哈哈哈……”他自己也大笑起来。 思考:这个故事能说明什么?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贝多芬 我们应学习贝多芬
怎样的精神?不向命运屈服,
敢于向命运挑战。贝多芬用过的助听器你知道贝多芬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吗?《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钢琴曲《致爱丽丝》等。哪一首乐曲标志着贝多芬在艺术上和思想上的成熟?《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献给谁的?反映了哪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 拿破仑这首交响曲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表现出贝多芬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敬仰和对共和革命英雄拿破仑的崇拜感情。
贝多芬是法国大革命的衷心拥护者,“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一生奋斗的理想。他了解法国革命的情况后,非常敬仰比自己大一岁的拿破仑,因为此时的拿破仑正在率领法国人民摧毁专制、实现共和。从1802年起,他开始全力投入一部新的交响曲的创作,打算将此献给拿破仑。在1804年作品完成时,他在封面上写下“献给拿破仑?波拿巴”,并且通过法国大使馆办理呈献手续。但是就在这时,他的学生却给他带来拿破仑称帝的消息。贝多芬怒吼着、叫骂着奔向桌边,把作品的封面扯下,撕成两半,摔在地上。半年以后,这部作品初演时,标题已经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写的英雄交响曲”,这就是今天《英雄交响曲》的由来。
——[德] 胡赫《贝多芬》二、“天才的艺术家”――
文学巨匠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1828—19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写了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是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托尔斯泰用七年时间写成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这部作品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描绘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抗击拿破仑侵略斗争精神。说明了两个中心:“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1877年托尔斯泰写成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渥伦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写照。
《复活》 1899年成书的长篇小说《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表现了玛斯洛娃和聂赫留道夫两个主人公的“心灵净化”,揭示他们“复活”的复杂过程,也全面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晚年的托尔斯泰
晚年的他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放弃了自己的财产,离家出走。途中身染肺炎,在车站病逝。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森林中,坟上没有立碑,也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界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坟墓三、“用生命作画的人”――
美术名家梵高 梵高
(1853—1890) 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7岁才开始绘画,37岁去逝。梵高在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作了大量油画、素描和版画,这些表现了他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他执着于绘画创作,苦心修炼技艺,称他为“用生命作画的人”。梵高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同情穷人的一个画家,是在艺术上最不墨守成规而勇于探索的一个画家。 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是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
----梵高 此名言表达了艺术家怎样的品行? 不爱慕虚荣,扎实务实地探求艺术 《向日葵》(油画) 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作品表达对生活怎样的态度?《向日葵》画面艳丽而又和谐、优雅,每朵葵花好似燃烧的火焰,花瓣叶则像跳跃的火苗。画家运用有力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达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夜晚的咖啡馆》《星夜》《乌鸦群飞的麦田》《吃土豆的人》 德国 荷兰 俄国 贝多芬 列夫·托尔斯泰 梵高 《英雄交响曲》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 《向日葵》 四、时代的缩影——文学艺术的源泉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 毛泽东1、以下是某同学在学完本单元后,写的一首赞美诗:“为了心中的艺术,您一生执着的无怨无悔,最恨的是耳聋。音乐中您如在旷野里奔跑,忘记所有的苦难。痛苦便是您欢乐之源,艺术则是您战胜苦难的武器。”这位同学赞颂的人物是
A.牛顿 B.贝多芬 C.爱因斯坦 D.达尔文
2、一部《英雄交响曲》,把一个曾叱咤欧洲政坛几十年的风云人物和一个欧洲最伟大的音乐家连在了一起。这两个人物是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拿破仑和贝多芬
C.达尔文和梵高 D.牛顿和爱因斯坦巩固练习BB3、某校计划在艺术长廊中悬挂一幅梵高的代表作品,他们应该选择:
A.《最后的晚餐》 B.《向日葵》
C.《格尔尼卡》 D.《蒙娜丽莎》
4、如果你想了解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情况,可以阅读下列哪些文学作品
①《战争与和平》②《安娜.卡列尼娜》③《复活》④《荷马史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BA谢 谢!